八年级上册语文一二五单元阅读题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65243609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语文一二五单元阅读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一二五单元阅读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一二五单元阅读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一二五单元阅读题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一二五单元阅读题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语文一二五单元阅读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语文一二五单元阅读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2月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路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

2、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1、画线部分被称为,它交待了 、发电地点和 等三个要点。其作用是:表明材料,报道及时。2、本文导语部分是第句。3、第句中“至发电时止”换成“现在”好不好,为什么?4、第八句中的“此种情况”是指 。5、作者在记叙中插入的两句议论是第 句,其作用是 。6、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中“不含”的意思是 。去掉可以吗?为什么? 。1、电头;发电单位;时间;来源真实2、第一句3、不好。至发电时

3、止表明战斗正在进行之中,更体现新闻及时的特点,现在所表达的时间比较模糊。4、我西路军当面之敌微弱。5、赞颂我军的英勇气概,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拒绝和平的反动本质,分析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6、不包括;不可以,因为时九江还没有解放,这样写语意准确。阿长与山海经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4、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7、 给选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8、“我”没有对阿长说起山海经的事的原因是什么?(试用原文回答。)表明了“我”当时什么心理? 9、文中描写“我”得知阿长买来山海经时的句子是: ,说明“我”当时的心情是: 。10、“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神力”指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从阿长给“我”买山海经这件事上,你看出了她什么性格特征? 12、选

5、文部分“我”的心理活动是发展变化的,试写出其变化轨迹。 13、文中画“ ”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14、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7、 第一层:作者给阿长简说山海经。第二层:记叙阿长买来山海经及作者感受。第三层:山海经是我心爱的宝书。8、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心理:看不起她。9、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心情:震惊,感激。10、 神力指: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表现了作者对阿长的敬佩与爱戴。11、对“我”极其疼爱,表明她善良朴

6、实,热心助人。12、不抱任何希望惊讶和震撼产生新的敬意。13、比喻。形象地表达了“我”听到这个消息时震惊的情态,强化了“出乎意料”的表达效果。14、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却是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很大的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背影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

7、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1)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2)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5、文段选自 ,作者: 文体属 散文,人物是: 1

8、6、给下列字注音并解释词语:蹒跚( ):17、文段划横线句采用了 描写手法,为什么要写父亲的穿戴?18、选文中两次写到我流泪,其感情分别是:第一次;第二次。19、在文中空白处填上相应词语。20、背影一文中,写父亲的语言不多,选文部分只有两句,简要分析这两句话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情。(1)“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2)“进去吧,里边没人。”21、概括本段内容。22、这段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什么?23、选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父亲的背影?其中最突出的是 。这位父亲给你的印象和感受怎样?24、品味语言:选文中说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写出了父亲怎样心理?25、这段文字两次写到父亲的“背影”,

9、前一次写得详细,后一次写得简略的原因是什么?26、选文中写父亲走路“蹒跚”,这是因为父亲文中有三个动词写出了父亲爬上月台不容易,它们是、。15、背影、朱自清、叙事、父亲和我。16、pn shn 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17、外貌;突出家中景况惨淡,照应了开头;同时与“我”贵重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18、感动得流泪;离别伤感的泪19、攀、缩、倾20、(1)父亲惦记着儿子旅途是否平安。(2)父亲不让儿子送,怕儿子离开座位后丢失行李。21、望父买橘22、通过具体细致地描写父亲过铁道爬月台的背影,表现了父子之间的深情。23、外貌(衣着)、行动、语言;动作描写。艰难时世

10、的充满慈爱的父亲。(意对即可)24、父亲为儿子买橘子,尽管十分辛苦,心里也是高兴的,越是尽到了父亲的责任,心里越踏实。25、前一次是父亲艰难地爬过铁道,给我买橘子,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我的深沉关爱,所以详细地写。后一次是写我留恋父亲,可简单地写写。26、年老体衰,身体肥胖,腿脚不灵便;攀、缩、倾。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27、本文的作者是 (人名), (朝代)诗人。2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桑竹之属

12、( ) 阡陌交通( ) 便要还家( ) 怡然自乐( )2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30、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说明了什么?31、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32、缘溪而行的渔人忽然看到美丽静谧的桃林,此景激起了他极大的好奇心,并让他产生了穷尽桃林的愿望。请从文中找出这处景物描写。33、渔人穿国山洞,眼前豁然开朗,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派

13、祥和的景象。请你谈谈渔人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34、盛世少有隐者。面对当时的社会,作者在不苟且、不同流、难释怀的复杂情感下,隐居山林并描绘出仪真仪幻的“桃花源”。请你说说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27、陶渊明 东晋或“晋”或“晋代” 28、 类 交错相通 通“邀”,邀请 愉快的样子29、他们谈到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渔人觉得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说了自己知道的,(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30、说明桃花源神奇美好,令其向往。31、欲穷其林怡然自乐处处志之不复得路3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1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33、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围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们生活,社会风尚”回答。34、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 的追求与向往,对黑暗现实的否定与批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意愿。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35、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苦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