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案例让幼儿学会把想象变成生动的画面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65242166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案例让幼儿学会把想象变成生动的画面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育案例让幼儿学会把想象变成生动的画面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教育案例让幼儿学会把想象变成生动的画面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教育案例让幼儿学会把想象变成生动的画面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教育案例让幼儿学会把想象变成生动的画面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案例让幼儿学会把想象变成生动的画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案例让幼儿学会把想象变成生动的画面(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案例让幼儿学会把想象变成生动的画面单位:沈阳市东陵区深井子街道中心幼儿园姓名:张静 班级:中二 联系电话:13904042028地址:沈阳市东陵区深井子街道中心幼儿园让孩子学会把想象变成生动的画面沈阳市东陵区深井子街道中心幼儿园 张静主题内涵在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过程中,我们强调课程整合,资源整合,强调孩子们动手能力的训练,强调观念的转变,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强调个性的培养,强调老师作为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角色定位,道理似乎都明白,可是做起来并不那么简单。从理念到行动,我们走了多远?能走多远?案例描述今天,我为中班幼儿上了一节语言课,名为续编故事取帽子。我先让孩子们观察整幅图片后提

2、问: “图中都画有谁?他们发生了什么事情?” “有三个小朋友”。 “有三个小朋友,帽子被吹掉了”。 “有三个小朋友在路上走,帽子挂在树上。” “有三个小朋友在玩耍,最后,帽子被吹掉了。”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争先恐后地回答,老师不时给予提示引导,最后小结如下:“有三个小朋友,他们在路上高兴地说话,突然一阵大风吹来把小女孩的漂亮帽子吹掉了,好朋友们赶紧帮她去追帽子,可是风很大,帽子越吹越高,最后挂在了一棵大树的树枝上。小女孩站在树下很着急:怎样才能把帽子从树上取下来呢?聪明的孩子们想想办法帮帮她好吗?”话音刚落,无数双小手举了起来: “回家去找妈妈”。 “爬到树上直接把帽子取下来” “再等一阵

3、大风吹来,说不定就会把帽子吹下来的。” “抬根板凳,站在凳子上就可以取下帽子。” “我看到小女孩的旁边有几块石头,捡一块往树上扔,树枝一动,帽子就会掉下来的。” “拿条绳子把它挂在树枝上,使劲一拉帽子就下来了。” “要不把石头像搭积木一样搭好,踩在石头上,伸手就可以拿到帽子了。” “也可以把他们的书包重叠在一起,踩在书包上。” “找一个跷跷板,两个小朋友坐在上面,当跷跷板跷高的时候,把手一伸就可以取下帽子了。” “把爸爸妈妈找来,妈妈坐在爸爸肩上,小女孩坐在妈妈肩上,小女孩变高了,就可以把帽子拿下来。”听着孩子们奇特的想法,我开心极了,及时给了他们肯定。孩子们千奇百怪的想法虽然有的不一定可行,

4、但我认为保持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是十分必要的。接下来我让孩子们把刚才自己想的方法闭上眼睛再静静梳理一下,然后用色彩鲜艳的水彩笔和能干的小手把它画在图片上。几分钟后,一幅幅作品呈现在我面前,这些画却让我大大地吃了一惊:很多孩子的画与刚才的想法有很大出入,画面单一重复不说,很多同桌小朋友的画几乎就是千篇一律。还有的孩子根本就无法动笔,有的孩子虽然也动笔,但无法画出自己的想法。比如:那位说用跷跷板的孩子,竟不知道怎样画,就画了块斜着的木头。当我轻声询问他画的含义时,他竟非常着急和痛苦地告诉我:“老师,我画不出来跷跷板的样子,好复杂、好难画的,老师都从没有教过我们”“你们不是经常玩跷跷板吗?想想它的形状特

5、征,小朋友坐在上面是怎么玩的?”我鼓励他:“把自己的想法大胆画出来,老师相信你!”“可是我从来都没有画过跷跷板呀,要不这个木头就是我发明的新式跷跷板吧。”说完他把手里的作品一塞便溜走了,毫无刚才滔滔不绝续编故事的热情和耐心。听了孩子的话,再看看他作品,我能说些什么呢?是责备孩子的借口、还是无奈自己的才疏学浅?是指责孩子的懒惰,还是挑剔孩子的技能?我无法定论,心里却有一丝难以言的苦涩。案例分析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大力倡导整合教育、综合能力、幼儿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老师经过学习也有这种意识,但在将理念转换为行动的过程中,仍然习惯性地沿用很多传统的教学方法。怕课堂乱,怕孩子没有按

6、照老师预定的目标走,总想把孩子往正确答案的路径拉,怕孩子一不小心偏离了主题,怕没有正确答案等等。比如观察图片一环节,就完全按老师的暗示在做。孩子们都按老师的要求说出:“风把帽子吹走了”。没有一个孩子怀疑过帽子是怎么到树上去的?难道没有可能是孩子们自己在玩耍的过程中不小心自己丢上去的吗?在孩子们的实际经验中,风可能把帽子吹走,淘气的孩子也可能把帽子乱扔啊!2、集中教育活动中,孩子们大都思维活跃,却总是习惯按老师的要求机械模仿。没有多少自己的主见,想象也缺乏宽度和深度。比如看土讲述、续编故事教学的观察环节,绘画教学的动手环节,孩子都表现出对老师、范例和同伴的一种依赖和模仿。3、在学科教学中,教学内

7、容、方式方法和孩子实际生活经验有些脱节。这里存在一个教材的普遍实用性和地方适应性的问题,需要我们老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本地区、本年龄段孩子的实际需要,自编和整合一些适应孩子成长需要的教育内容,并力图寻找到最佳教育方式,支持孩子们的想象、表达和成就需要。4、“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孩子们回答问题想象丰富,却不能很好地把自己的想法通过画面表现出来。即使表现,画面也不如老师要求的确切和丰富,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孩子们的思维具体形象,但动手操作能力相对缓慢性,这是孩子成长的生理特点。教师应该了解。二是在教学活动中,老师的课程设计不仅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进行,更要注重孩子操作的实际动机,即他(她)所

8、绘画的内容真正代表他(她)内心当时的真实想法,老师要善于解读孩子的内心世界,而不仅仅是注重画面本身的表象和技能。儿童绘画发展的进程是抽象象征写实,然而,回望近50多年的幼儿美术教育,不能不承认,我们是沿着反儿童绘画发展规律之道而行的。传统的幼儿园美术教育总是把孩子们置入“依样画葫芦”的写实樊篱,家长和教师的管教方式无形中给孩子画了一个框,在绘画训练中,老师画什么,孩子便画什么,画得最接近老师的便是最好的。意愿画中,很多孩子无法动笔,很多孩子“偷学”旁边伙伴的作品,很多孩子每次意愿画只能画那几样太阳月亮、小花、小草之类的物体。 5、对孩子的发展引导我们做了什么?有多少是有效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

9、是否真正地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去观察和询问他们的真实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做了多少无效的讲解?我们做了多少次独断的“判官”?对孩子的指导评价是在继续保持孩子的浓厚兴趣?还是在无意削减着他们的思维?6、孩子们遇到困难就找老师和家长帮忙,遇到做不好的事情就放弃,是谁造就的?在教学和一日生活中,我们也发现很大一部份孩子遇到做不好的作业就要老师帮忙,遇到一点点小事就找老师解决,碰到一点点的困难就不愿意继续完成,严重缺乏坚持下去的意志力,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做事缺乏恒心、耐心和信心,缺乏坚持性和长久性,做错事还喜欢推委找客观,这种表现折射出教育的一种缺失。责任在谁?作为楷模和镜子的我们难道不能从中找出

10、一点点自己的影子吗?做为引领者、指导者的我们难道在其中就看不出一点点教育的痕迹吗?反思与改进在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过程中,我们强调课程整合,资源整合,强调孩子们动手能力的训练,强调观念的转变,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强调个性的培养,强调老师作为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角色定位,道理似乎都明白,可是做起来并不那么简单。从理念到行动,我们走了多远?能走多远?作为教师,该从以下做起:1、爱教育,爱孩子。如果说教师是高品质幼儿教育最主要、最直接的创造者的话,那么爱则是教育的灵魂。爱孩子,用心教育,才能走入孩子内心,了解到孩子真实需要,寻找到适合孩子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让孩子愉悦成长。2、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11、,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让学习成为幼儿教师自身发展和专业成长的需要,成为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要求,只有加强学习,才能深刻领会纲要精神,将先进理念融入脑海,落实于行动,并不断反思,不断探索,不断进取。3、教幼儿学会观察,激发幼儿绘画情趣,让幼儿充分体验审美愉悦和创造的快乐,体现出自我表现和创造的成就感。“无声胜有声。”让孩子知道一幅好的作品如同一张会说话的嘴巴,不用开口,观看者便了解其中所表达的含义,他是表达思维的另一种方式。比如在妈妈过生日的时候,为妈妈送上一幅画,画上漂亮的鲜花,大大的生日蛋糕,还有一个手捧礼物的小孩在高兴地唱着生日歌。相信妈妈看到一定会非常欣慰

12、的。“画内工夫画外学”,绘画具有综合性,能融合德智美多元素质,需要多种领域和日常生活的交叉。俗话说:“见得多,大脑里装得多,运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教师、家长和孩子都做一个有心人,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点滴,让孩子把生活和学习紧密结合起来。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要细心留心观察将会受益无穷。幼儿的学习是以游戏为主,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在孩子玩耍的同时教师、家长应该适时适宜的加以启发,让他们对自己接触的东西有印象,以便能灵活地运用到学习中。在平常的绘画活动中,开拓他们思维的禁锢,比如,我原来给孩子们上过一节关于利用半圆形让幼儿想象绘画的课,活动中我先引导其说出生活中有哪些事物像这个形状,幼儿纷纷回答,

13、“伞、乌龟、章鱼、水壶、花、刺猬等等”有个小孩的回答让我更出乎意料,他说“像吃了一半的汉堡包。”可见这些孩子都是细心观察生活的,是能把生活运用到学习中的。于是我启发他们构思画面内容,通过绘画再表现。4、更新幼儿绘画教育观念,改变幼儿被驱使进行绘画活动的被动地位。努力打破模仿画教学在中国大地的超稳定结构,将重心转移到发展孩子的意愿画上。让他们做一个思维活跃、想象丰富的天使,培养画画的热情、积极性、兴趣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大胆绘画,能把自己的思维和想法用画面表达出来。在平时的生活中,开阔孩子的视野,要求孩子养成仔细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并学会用线条和色彩表现事物,从而更好的通过绘画方式表达自己心中的

14、意愿和想法。比如可以让他们用画画来介绍自己、介绍朋友、介绍家人、介绍事物、讲述事件的发生(如五一期间和父母一同外出旅游的情景)等等。5、“抛砖引玉”,为儿童绘画做好定位,正确对待教师的指导作用。在绘画活动中允许儿童运用特有的画法,尊重儿童画的发展规律,使儿童能自由自在地施展自己的绘画能力,而不会因为受教师的控制而惶惶不安和不知所措。对待儿童在自主表现中出现的茫然和困境,教师及时给予帮助,发挥循循善诱的爱心、耐心和才能。“授人以渔”,教给孩子一些绘画所必需的本领,如多种颜色、多种几何图形、多种实物图形的认知。教给孩子绘画能力,让他们能将所掌握的能力与自己特有的儿童绘画方式结合起来灵活运用。同时允

15、许幼儿奇特大胆的想象,善于存异。6、注重拓宽活动中评价的功能。教师必须站在孩子的角度评价孩子,以欣赏的眼光发现孩子,用童心解读孩子,并给予认同和引导。绘画作品的“好坏”切忌用成人的经验和标准。幼儿不会独享个人的成功,他们总要想方设法与他人分享,让别人接纳并期待得到他人的赞许。教师的接纳、赞许和分享是对他们的最大鼓舞。通过教师好评的反馈不仅可以促进幼儿活动中的一般能力的发展,还可促进其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抓“两头”,还要给予大多数幼儿以较大的关注,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通过评价,不仅要发现幼儿在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更重要是通过评价对教师以往教育的成功与失误,进行反思,改进教学方式,完善教育手段,实现新的培养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