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邵乘胜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65238089 上传时间:2023-11-2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邵乘胜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邵乘胜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邵乘胜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邵乘胜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邵乘胜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邵乘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邵乘胜(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011年1月规划设计基础复习纲要重点考核章节(试题的分数比例不低于60%)是:四章,九章,十章,十三章不考章节是:五章,七章一般考核章节:一章,二章,六章,八章题型及分值:单选题15分,多选题10分,填空题5分,名词解释15分,判断改错10分,简答25分,论述20分教材内容: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一般考核章节)城市的形成p11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的意义。2城市型居民点,按其行政区划的意义,可以有直辖市、市、镇等。3城市的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

2、城市。4中国古代一些城市的平面也曾由一套方城发展成二套城墙,都城则有三套城墙,每层城墙外均有深而广的城壕。这些都是从防御要求出发的。西亚巴比伦城的平面呈矩形,筑有两重墙。这两重墙间隔12m,四周城墙又高又厚,城墙外有很深的壕沟环绕,有明显的防御目的。欧洲罗马帝国盛期,环地中海地区都在罗马帝国的军事统治之下,罗马人在其统辖的地区大量建造驻兵的营寨城,其平面相当规范。5欧洲中世纪时期,主要从防御要求出发,将封建主的城堡选在山顶上或湖边、河边,或在其外围开人工水沟、架设吊桥。6通常把农业的产生称为第一次产业革命,是人类社会出现了定居的居民点。近代的工业革命,也称为第二次产业革命,使城市产生了巨大的变

3、化。7城市化也可称为城镇化,因为城市与镇均是城市型的居民点,均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其区别仅是文字使用的习惯或其规模的不同,“市”和“镇”尚有行政建制的区别。城市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人口按其从事的职业一般可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按目前的户籍管理办法又可分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城市化水平也从一个方面表现社会发展的水平,表示工业化的程度。8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上升。(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4)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4、。农业人口的减少产生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农业人口的剩余也成为城市化的动力。9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人口的30%左右。中期阶段-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中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10中国城市化的道路至20世纪70年代末约达14%,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速度加快,至1986年,按当时的户口划分标准达到26%,实际上要比这个数字高,19

5、99年达到29.5%。2000年来,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为36%。我国城市化水平的预测 年份2000年2020年2050年总人口12.5亿1415亿16亿城市化水平30%45%50%60%65%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一般考核章节)第一节: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一、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了解基本内容,注意p14图2-1-1二、 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维特鲁威著作的建筑十书第二节: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田园城市理论、雅典宪章、有机疏散思想、从环境保护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思想第四节:新中国城市规划的实践与展望:城市规划面临城市发展趋势的挑战-(1)城市全球化。(2)空间市场化。(

6、3)信息网络化。(4)全球城市化。第三章: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第一节:城市规划的任务和原则: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城市规划的根本社会作用是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的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手段。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的持续发展服务,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

7、原则。(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3)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第二节: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特点:了解第三节: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与基础资料:了解第四节:城市规划的层面及其主要内容:城市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同时应当对城市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5年。建制镇总体规划的期限可以为1020年,近期建设规划可以为35年。总体规划图纸包括市(县)域城镇布局现状图、城市现状图、用地评定图、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图、城市总体规划图、道路交通规划图、各项专业规划图及近期建设规划图。图纸比例:大、

8、中城市为1/100001/25000,小城市为1/50001/10000,其中建制镇为1/5000。第四章: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重点章节)第一节:城市系统的构成(注意名词解释和选择题)一、城市系统构成的概念P54(一) 城市作为系统的特性1、整体性和综合性;2、层次性、结构性系统内部诸多要素按不同级别层次有序的组合成一个整体;3、系统的动态性;4、系统的环境联系性。(二) 城市系统的构成的概念,就是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总合。二、城市社会系统的构成可以从两个不同角度分析,一是政治团体角度,二是市民之间的政治关系。城市中的政治团体是代表不同阶级,或阶层利益,或者特别集团利益的集体

9、组织。城市中的政权构成和行政管理体制受各国各地区的社会制度影响。狭义的城市文化指城市的精神文化。城市文化系统的由精神产品的生产、传播、使用和储存四个方面构成,涉及教育科研、文化传媒、咨询服务、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图书展览、体育卫生等。三、城市产业系统的构成(一) 按照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分类方法城市产业可以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1)第一产业是城郊区的农、林、牧、副、渔业,它为城市供应农副产品,特别是为城市供应副食品。(2)城市的第二产业主要是指制造业和加工业,是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3)第三产业是在现代城市中为主导产业服务而发展起来的。(二) 城市产业(1) 城市的主导性产业是一

10、座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产业,它决定了城市的形成发展和类型。在大城市中主导型产业一般包括多个产业门类。(2) 城市的配套性产业是围绕城市的主导型产业而建立发展起来的。这类配套性产业从它们的生产性质上看,还可以分为主导型产业配套兴起的产业。(3) 为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和市民生活提供一般性服务的部门,这是所有城市都拥有的产业,如交通邮电、供水、以及饮食、服务、园林等产业。一、 城市空间系统是城市范围内社会、生态以及基础设施各大系统的空间投影及空间关系的总和。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总体布局形式和分布密度的综合反映。它包括了城市平面和高度的三维形态。第二节:城市用地及其适用性评价P57(注意简答题、名词解释

11、及里面的一些小的选择题)一、 城市用地的概念(一) 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辅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适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通常所说的城市使用地,即是指已经建设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已列入城市规划区域范围内尚待开发建设的土地。除此之外,泛义的城市用地,还可以包括按照城市规范法所确定的城市规划区内的非建设用地。(二) 城市用地的属性1、自然属性;2、社会属性;3、经济属性;4、法律属性。(三) 城市用地的价值1、使用价值;2、经济价值。(四) 城市用地的区划1、行政区划;2、用途区划;3、房地产权属区划;4、地价区划。二、 城市用地的适用性评价: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分析、

12、自然环境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相互影戏(里面的有些小的细节问题)、热岛效应(名词解释)、地形条件对规划与建设的影响、用地评定的分类(三类)、用地评定的分类:一类用地-是指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二类用地-是指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它对城市设施或工程项目的分布有一定的限制。三类用地-是指不适于修建的用地。现代工程技术几无绝对难以修建的用地,所谓不适于修建的用地是指用地条件极差,必须付以特殊工程技术措施后才能用作修建的土地,这取决于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水平。三、 城市用地的选择(一)

13、城市用地选择的影响因素-建筑现状 是指用地内已有的建筑物、构筑物状态,如现有村、镇、或其他地上、地下工程设施,对它们的迁移、拆除的可能性、动迁的数量、保留的必要与价值、可利用的潜力以及经济评估等问题。-基础设施 用地内以及周边区域的水、电、气、热等供应网络以及道路桥梁等状况,即基础设施环境条件,将影响到用地相宜建设的规模、建设经济以及建设周期等问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选择用地所在国土管理部门制定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该用地的用途规定及调整的可能性。-生态环境 用地所在的区域自然环境背景以及用地自身的自然基础和环境质量。-文化遗存 用地范围内地上、地下已发掘或待探明的文化遗址、文物古迹以及有关

14、部门的保护规划与规定等状况。-社会问题 指用地的产权归属、动迁原住民涉及社会、民族、经济等方面问题。(二) 用地选择的原则(1) 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及相关法律中有关土地利用的规定。(2) 新城选址或各种开发区选址既要满足建设空间与环境的需要,同时要为将来进一步发展预留余地与方向;就成扩建用地选择,要结合就去的布局结构考虑城市扩展重构城市功能布局的合理性;要充分利用旧城的设施基础,节省建设投资。(3) 用地选择应对用地的工程地质条件作出科学的评估,要结合城市不同的功能地域对用地的不同空间与环境质量要求,尽可能减少用地的工程准备费用。同时做到地尽其利,地尽其用

15、,合理利用土地资源。(4) 注意保护环境的生态结构,原有的自然资源和水系脉络。要注意保护地域的文化遗产。第三节:城市用地的分类与用地构成一、城市用地的分类我国早年城市用地功能地域划分有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及文教区等类别。为了使城市用地分类有统一而规定的划分方法和名称,并且使之具有法定性,中国建设部于1990年后制定并颁布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国家标准,该标准将城市用地划为大类、中类和小类三级,计有10大类,46中类和73小类。二、城市用地的构成,是基于城市用地的自然与经济区位,以及有城市职能所形成的城市功能组合与布局结构,而呈现不同的构成形态。城市用地构成,按照行政隶属的等次,宏观上分为市区、地区、郊区等。按照功能用途的组合,分为工业区、居住区、市中心区、开发区等。不同规模的城市,因各种功能内容的不同,其构成形态也不一样。如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由于城市功能多样而较为复杂,在行政区划上,常有多重层次的隶属关系,如市辖县、建制镇、一般镇等;在地理上有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等。第四节:不同用途的城市用地一、 居住用地:(三) 居住用地的组成与分类:组成(四类):1、住宅用地;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3、道路用地;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