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泥岗隧道实施性施工施组设计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65220475 上传时间:2023-09-30 格式:DOC 页数:115 大小:5.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泥岗隧道实施性施工施组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15页
黄泥岗隧道实施性施工施组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15页
黄泥岗隧道实施性施工施组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15页
黄泥岗隧道实施性施工施组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15页
黄泥岗隧道实施性施工施组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泥岗隧道实施性施工施组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泥岗隧道实施性施工施组设计(1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新建杭州至长沙铁路客运专线浙江段 黄泥岗隧道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杭长铁路客运专线浙江段HCZJ-7标黄泥岗隧道(DK271+361K271+680)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编制: 审核: 批准: 中铁十九局集团公司杭长客运专线浙江段项目经理部第三分部二O一一年三月二十日目 录1.编制依据、编制范围及设计概况11.1 编制依据11.2 编制范围11.3 设计概况12.工程概况22.1线路概况22.2 主要技术标准22.3主要工程内容和数量32.4征地拆迁数量、类别、特殊拆迁项目情况32.5工程特点32.6工程控制及工程重难点33.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特征33.1自然特征33.2交通运输情况53.3沿线水源

2、、电力、通讯、燃料情况53.4 其它与施工有关的情况64.施工组织安排64.1建设总体目标64.2 施工组织机构、队伍部署和任务划分74.3 主体施工安排和主要阶段工期134.4施工准备和建设协调方案134.5. 分项工程施工进度计划154.6 工程接口及配合164.7施工平面布置图165临时工程165.1临时施工场地布置原则165.2 临时工程及设施规划176.工程控制和工程重难点施工方案196.1工期控制196.2工程重难点施工方案197施工方案207.1工程概况207.2 施工组织安排207.3主要项目施工方案217.4 施工通风与降尘687.5施工供排水707.6 弃砟场工程施工707

3、.7洞内管线布置707.8综合接地系统717.9 监控量测727.10衬砌防水、防开裂措施807.11隧道达到一级防水等级的技术措施817.12确保衬砌混凝土耐久性的技术措施837.13提高混凝土抗渗性能的技术措施848.资源配置方案858.1主要工程材料设备采购供应方案858.2分年度主要材料设备计划868.3 关键施工装备的数量及进场计划868.4劳动力计划878.5临时用地与施工用电计划879管理措施889.1标准化管理889.2质量管理措施899.3 安全管理措施949.4工期控制措施1069.5投资控制措施1159.6环保、水保、保护措施1159.7 文物保护目标、体系及措施1229

4、.8 文明施工措施1239.9 节约用地措施1279.10冬季、雨季和夏季施工安排1279.11 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1339.12 信息化管理1359.13其它应说明事项13610.引用的设计文件与施工规范14110.1 设计文件14110.2 施工规范14111.施工组织图表14211.1 附表14211.2 附图142 黄泥岗隧道施工组织设计1.编制依据、编制范围及设计概况1.1 编制依据1、承发包合同、招投标文件、设计图纸、设计文件等;2、沪昆铁路客运专线浙江有限责任公司编制的沪昆铁路客运专线杭州至长沙(浙江段)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招标文件及集团公司投标文件;3、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

5、0003-2005)时速3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双线隧道复合式衬砌(通隧(2008)0301)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101212007 J7212007)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4-2005)铁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10101.1-2003 J259-2003)铁路工程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标准(TB1053-2005)铁路隧道风险评估与管理暂行规定(铁建设【2007】200号)铁路建设工程质量事故处理规定(铁建设【2003】48号)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GB/T 16180-2006)4、国家、铁道部及

6、浙江省江山市的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及条例等。5、现场勘察收集到的地形、地质、气象和其它地区性条件等资料;6、集团公司近年来铁路客运专线类似施工经验、施工工法、科技成果;集团公司通过北京华夏认证中心认证按照ISO9001:2000质量管理标准、ISO14001:2004环境管理标准及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标准编制的管理手册、程序文件。1.2 编制范围新建铁路杭州至长沙客运专线(浙江段)工程HCZJ-标三分部黄泥岗隧道,起讫里程:DK271+361DK271+680,全长319m。1.3 设计概况1、隧道设计车速度为350kmh、线间距为5.0m,轨面以上有效净空面积为100m2; 2

7、、隧道暗挖段采用复合式衬砌,明挖段采用明洞式衬砌结构;隧道浅埋、偏压地段采用加强复合式衬砌;级围岩采用曲墙带钢筋混凝土底板及曲墙带仰拱两种衬砌断面型式;级围岩采用曲墙带仰拱衬砌断面型式;隧道断面起拱线以上的系统锚杆宜采用普通中空锚杆或组合中空锚杆,其他可采用药包式锚杆或普通砂浆锚杆。3、开挖工法根据初步设计考虑洞口、浅埋、偏压、深埋等不同情况采用CD法、三台阶七步法、三台阶临时仰拱法、台阶法等。2.工程概况2.1线路概况黄泥岗隧道进口位于浙江省江山市双塔街道郑村西山坡处,出口位于浙江省江山市双塔街道河贤村西南山坡处。隧道起讫里程DK271+361DK271+680,全长319m。隧道全线位于直

8、线段上,主洞整体围岩较差,具体围岩分级见表2-1-1。表2-1-1 黄泥岗隧道正洞各级围岩分段表序号施工里程长度(m)围岩级别1DK271+385DK271+43550级2DK271+435DK271+51075级3DK271+510DK271+56050级4DK271+560DK271+59535级5DK271+595DK271+64550级6DK271+645DK271+65611级注:此围岩依据初步设计为依据,确切围岩以实际为准。2.2 主要技术标准表2-2-1 主要技术指标表序号项目正线技术标准1线路等级客运专线2正线数目双线3速度目标值350km/h4线间距5m5最小曲线半径9000

9、m6最大坡度127牵引种类电力8列车类型动车组9到发线有效长度650m10列车运行控制方式自动控制11运输调度指挥方式调度集中12建筑界限新建时速300350公里客运专线建筑限界13轨道结构CTRS型板式无砟轨道结构型式2.3主要工程内容和数量主要工程内容:明洞开挖衬砌、初期支护、二次衬砌、水沟电缆槽、防排水、预埋过轨钢管、电缆沟槽、贯通综合接地等;临时工程。主要工程数量见附表1.2.4征地拆迁数量、类别、特殊拆迁项目情况 本隧道进出口均处在山坡处,无拆迁项目、三电迁改。2.5工程特点黄泥岗隧道全长319延长米,隧道洞身围岩复杂,是本标段的控制工期工程,施工安全、工期风险大,施工工期紧。2.6

10、工程控制及工程重难点隧道受铺轨工期限制,要求在2011年12月15日完成,以便工序衔接。隧道洞身围岩复杂,其中级围岩271m占84.9%;地质情况复杂,特别是DK271+560DK271+595段等地段处于断层破碎带及其影响带,节理裂隙发育,岩石破碎,构造裂隙水发育,易造成突水涌泥事故。3.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特征3.1自然特征3.1.1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特征地形地貌:剥蚀低山丘陵区,高拔标高105m-205m,最高点位于隧道洞身南边,标高+205m,最低点位于隧道进口坡脚,标高+105m,天然坡度10-200,丘坡相对高差约60-100m,丘坡上植被发育,多为杂草、灌木和松树,坡脚谷地多辟为水塘

11、及水田。地层岩性:丘坡进口为第四系残坡积(Qel+dl)粉质黏土,硬塑,层厚0-3.5m,丘坡表层分布有第四系残坡积层(Qel+dl)粉质黏土,硬塑,层厚0-6.0m,主要分布于隧道进出口斜坡部分,隧道区下伏基岩有寒武系中统杨柳岗组泥质灰岩,震旦系下统(Z1)沉凝灰岩,泥质结构,层状构造,钙质胶结,以及奥陶系上统长坞组(o3c)钙质泥岩。 由新至老叙述如下:1、第四系残坡积层(Qel+dl):粉质黏土、粉质黏土夹碎石,灰黄、棕红色,硬塑,碎石含量约1020%,粒径0.1-2cm,厚度一般07m,局部厚度较大,隧道进口坡脚及两侧分布较为明显。局部可见大块石,成分主要为灰岩,主要散布于隧道进出口及

12、沿线山坡、坡脚。2、寒武系中统杨柳岗组(2y):泥质灰岩,泥质结构,层状构造,钙质胶结,青灰色、灰绿色,全弱风化,全风化,岩芯风化成土状,层厚6-9m,强风化,岩芯多为碎块状,块径17cm,层厚1-4m,下为弱风化,岩芯为柱状、短柱状和碎块状,节理裂隙发育,RQD值约为45%,主要分布于隧道进口部分;3、震旦系下统(Z1):沉凝灰岩,凝灰质结构,层状构造,强弱风化,强风化,灰绿色,浅黄色,岩体破碎,易崩解,层厚大约3-9m;下伏弱风化,主要分布于洞身前半部分 。4、奥陶系上统长坞组(o3c): 钙质泥岩夹粉砂岩,泥质、粉砂质结构,厚层状构造,钙质胶结,灰色、灰绿色,强弱风化,强风化,岩芯呈碎状

13、块状和短柱状,断面水浸严重,层厚4-10m,下为弱风化,岩芯多为柱状、短柱状和碎块状,节理裂隙发育,RQD值约为0-45%。主要分布于隧道洞身后半部分及出口部分。地质构造:洞身里程DK271+560DK271+595段推测为断裂破碎带,岩石较为破碎。水文地质特征:黄泥岗隧道基岩裂隙水主要包括基岩风化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主要是通过大气降水和上覆地层下渗进行补给,隧址区局部构造发育、岩体软硬相间,层间裂隙和构造裂隙都较发育,透水性较强,地下水较发育。综上,总体评价地下水发育一般。本隧道地下水无侵蚀性,碳化环境作用等级为T2。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黄泥岗隧道隧址区的主要不良地质现象为泥质岩及粉砂岩,未

14、发现特殊岩土分布。3.1.2地震动参数根据1: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沿线地震动加速度和反应谱特征周期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3.1.3气象特征 工程所经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季风活动频繁,四季分明,温和湿润,多年平均温度18.7,最高气温39,最低气温-5.4,天气干燥;夏季多东南风,气温高,光照强,空气湿润;春秋两季气旋活动频繁,冷暖变化大。春季及初夏多锋面雨,夏秋之际多台风,季风环流的方向与主要山脉走向基本正交,山脉起着阻滞北方寒流和台风的作用。年平均降水量12002400mm之间,总的分布趋势自西向东北递减,但地形影响显著,山区大于丘陵区,丘陵区大于滨海平原区。其中46月多雨,占53,易发洪、涝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