觐枣产业发展调查工作汇报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65218712 上传时间:2024-02-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觐枣产业发展调查工作汇报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觐枣产业发展调查工作汇报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觐枣产业发展调查工作汇报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觐枣产业发展调查工作汇报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觐枣产业发展调查工作汇报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觐枣产业发展调查工作汇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觐枣产业发展调查工作汇报(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觐枣产业发展调查工作汇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县觐枣发展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以基地化、规模化、品味化为发展重点,大力推广矮冠密植和设施栽培,种植面积稳步扩大,效益迅速提高,促进了农民增收。为了进一步发挥我县觐枣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红枣产业,自己近期进行了调研,现就全县觐枣产业的发展谈一些认识和设想。一、我县觐枣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一)发展现状1、觐枣的历史渊源。枣在我县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品种繁多,独具特色。素有“八个一尺,十个一斤”之誉的觐枣,以其果大、味甜、营养丰富而驰名全国。枣树在我县的栽培,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诗经#8226;豳风中就

2、有“八月剥枣”的诗句,说明枣树在周朝初年就已成为一个栽培品种和观赏树种。相传在春秋时,晋献公把女儿许配给秦穆公,结婚时她把枣树作为陪嫁带到了秦国,从此晋枣树便在秦国境内的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从直隶州志中明朝张金度的一首诗中可以看出,远在明朝,县觐枣已成为朝庭贡品。(二)发展前景其一、从市场需求上看,需求量稳中有增。近几年,我县觐枣发展很快,产量迅速增长。我们通过市场调查分析发现,枣果市场供不应求,需求量很大。从长远看,枣果营养价值高,全身是宝,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枣果的需求,特别是高质量、高档次觐枣及其加工品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二、觐枣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枣农思想认识不到位。大

3、部分枣农在枣树的管理上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粗放的管理模式上,科学、先进的技术还没有被普遍认识和接受。由于观念陈旧,缺乏科技兴枣意识、市场竞争意识,枣树生产与高产、优质、高效的发展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二是规模化生产没有成形。在全县范围内规模栽植的区域少,多年来枣树的管理都是靠枣农传统的经验去作务,一些老枣区,品种老化、树势衰弱,放任生长,靠天收益,面积有减无增,没有及时更新老园,不能充分发挥规模效益。设施栽培经济效益可观,但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不能彰显出规模效益,只是极少部分人收益可观。三是品种更新速度缓慢。老枣区因循守旧,新品种培育跟不上,新枣区又由于发展慢、规模小,觐枣品种制干与鲜食品种搭配比

4、例不当,造成枣果品种老化严重,在果实大小、形状、成熟期、品质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鲜食、制干品种的不均也给枣果产业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四是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春季病虫为害,夏季落花落果,秋季遇雨开裂霉烂是红枣生产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也是枣果生产中的致命病害,枣果丰产不丰收、甚至减产绝收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挫伤了枣农种枣的积极性。每到果实成熟期,正好进入秋雨季节,使已经成熟的枣果开裂霉烂,把鲜食商品枣变成烂果,直接影响果农的收入。李家川村民胡崇孝去年生产了3000多斤觐枣,因下雨开裂霉烂致收入减少近万元。另外,枣疯病、缩果病、裂果病和绿盲椿蟓、食心虫等重大病虫害的危害也是制约枣果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5、觐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挑战。五是商品化处理技术落后。目前,枣区80%以上的红枣采收后以鲜食直接上了市场,20%的枣采收后采用自然晾晒的方法处理,受气候和环境影响很大,产品外观和卫生质量不易控制。能突出觐枣特色营养品质和新技术、新工艺的产品太少,枣果产品附加值相当低。六是周年供应技术不过关。目前,绝大多数枣果品种一般只能达到2-3个月的货架期保鲜,枣果的保鲜技术还很少有人研究。同时,提前成熟的设施栽培技术还不健全,延期成熟的设施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这些都无形中对枣果收益形成了很大影响。七是枣果产业化程度不高。枣果真正具有高科技含量且销售好的品牌很少,枣果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6、。近年来,以自然晾干为主的个体户初加工数量仍然较少,规模效益低,年加工能力仅占枣果总量的20%。培育枣果深加工企业尤为必要。三、觐枣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近年来,随着枣果消费群体的逐渐扩大,觐枣产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觐枣产业化生产应按照“标准化、规模化、外向型”的思路,坚持“优质、高产、生态、安全”的原则,走具有县地方特色的“一村一品”的枣果产业化路子,实施强村大户战略,大力支持条件好的乡镇建设觐枣生产基地。依靠枣果生产强村大户形成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带动觐枣产业发展由传统型向科技型转变,生产管理向生产、市场、流通、加工等各个环节协同推进转变。在具体工作中,应该重点围绕标准化、市场化、产业化

7、、品牌化、组织化“五化联动”,全力抓好觐枣产业发展。一是推动适度集中,实现品种合理布局。以本地优良品种为主,推进集中经营,建设优质高产无公害枣园。积极稳妥地引进外地优良品种,采用壮苗,实行科学栽植,确保建一片、成一片、见效一片。二是加快结构调整,扩大基地规模。按照“强村大户、辐射带动,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思路,扩大觐枣面积。露地栽培以小冠密植晚熟品种为宜,扩大设施栽培面积,提高觐枣周年供应货架保鲜期,使觐枣生产技术能有防有控,避免秋季因连阴雨天气造成烂果病发生的现象,有效抵御自然灾害。三是加大科技投入,实施无公害生产。把基地建设与产品开发结合起来,实施从基地建设到栽培管理全过程的标准化生产。

8、把新建园建设与低产老枣园改造结合起来,因地、因树制宜,采取改土肥田、加密补稀、高接换头、整形修剪、保花保果、品种改良、平衡施肥、科学防治病虫害等综合管理技术措施,不断提高枣果产量、品质,分期分批抓典型、树样板,着力打造州觐枣品牌,以质取胜,赢得市场。四是培育龙头企业,全面普及初加工。以工业化的发展思路引领枣果产业发展,将分散运作的枣果种植业、采收处理与储藏加工、相关的科技服务和营销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觐枣生产潜能,加大市场开发,加强觐枣保鲜、储藏和包装技术等工作,使枣果产业实现从传统向现代化推进的重大转变,全面提升觐枣的内在品质和生产效益。五是强化技术培训,提升市场竞争力。以保障觐枣产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立多层次的技术培训体系,健全枣果科技服务网络,全面提高枣农的技术素质和自主创新能力。立足觐枣传统产业优势,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扩大优质基地规模,强力推进标准生产,全力提升枣果生产中的科技含量,帮助枣农树立正确的市场观念、质量意识,大幅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六是注重产业保护,申报地理标志产品。州觐枣作为传统特色产业,也是我县一张名片,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2021年2月,州梨已首批入围“地理标志农产品名单”。为此,对县觐枣这一传统特色产业也要积极实施保护,向国家农业部申报“地理标志农产品”原产地域保护标志,并注册“州觐枣”商标,打造名牌产品,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第 页 共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