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新课程理念解读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65163661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数学新课程理念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初中数学新课程理念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初中数学新课程理念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初中数学新课程理念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初中数学新课程理念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新课程理念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数学新课程理念解读(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对数学新课程的认识南县明山中学 骆卫如火如荼展开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对传统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已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教学策略和方式不断更新,是课改实验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展示和追求的亮点.通过对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认真学习,结合近几年课改的实际,下面对标准中的基本理念作一些分析。一、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标准中对“全体”的含义是这样表述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提法是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总目标。“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指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要适合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接触、了解和掌握的数学。它们不仅

2、应满足学生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还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并有益于启迪思维、开发智力。数学教学的内容应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有密切的联系,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有价值的数学”还必须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它应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和积极向上价值观的形成,有助于学生自信心、责任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人人都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是指数学学习的内容首先要满足学生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要与学生周围的现实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那些“繁、难、偏、旧”的内容,那些与社会需要不相适应的内容,与数学科学的发展偏离较远的内容,与学生心理与智力水平差距太大的内容,那些过分强

3、调技巧而造成钻牛角尖的内容,这些都不是“人人都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人人都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包括能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对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在文化中的地位有所了解,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产生对自己数学能力的信心,发现和解决现实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运用数学语言读、写、讨论和交流的本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等等。“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指每一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积累,每一个学生都会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应面对每一个学生,适应每一个学生的需要。所以,数学课要多提供思考、探究和具有动手操作的题材,让每一个同学都有机会接触、了解、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

4、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不同的人才能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能以培养数学家、培养少数几个精英为目的,要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一般性的发展。不能排挤和歧视“弱势群体”,新理念倡导的是“大众数学”。当然,在面向全体的时候,我们也要直面考试和升学的问题,要考虑到当今社会还存在选拔和淘汰的问题,但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二、数学课程的内容要包括“过程” 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课程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

5、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数学课程的内容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一个有效的、有用的知识。标准的这一理念与创新意识和实际能力的培养是紧密相连的。如果数学内容不仅包括现成的结果,还包括这些结果的形成过程,学生就有机会通过这个过程,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被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获得的,这些数学知识又是怎样加以应用的。要让学生在一个充满探索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让已经存在于头脑中的那些非正规的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发展为科学结论,从中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应用意识、创新意识。这

6、里所说的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发现实际问题中的数学成分,并对这些成分作符号化处理,把一个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二是在数学范畴之内对已经符号化了的问题作进一步抽象化处理,从符号到概念,一直到尝试建立和使用不同的数学模型。重视过程的数学课程,学生获得的知识总量肯定比以往要减少,但留给他们的可能是一些对他们终身有用的东西。三、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

7、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掌握数学知识的一个先决条件.这种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不是学生自发产生的,需要教师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启发诱导,并作出合理的安排.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是把知识硬塞给学生的,既使学生不愿接受,教师也得设法让其接受.数学建构教学观认为:学生是数学学习中的认知主体,是建构活动中的行为主体,如果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师的任何传授都是无意义的.这里强调的主体参与和平常所说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根本区别在于:学生对知识不再是消极的接受过程

8、,而是对知识表现出积极主动的建构欲望.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教师的作用应是为使学生的建构活动顺利进行而营造一种美好的建构环境,创设一种建构氛围.以往的教学很少探索学生“学”的规律,而较多地考虑老师“教”的技巧,于是盛行着教师在表演的说法.而在建构主义观点下,教师应由“讲演”者转变成“编剧”兼“导演”.所谓“编剧”,就是指教师必须对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进行设计和组织,将课本上的内容转化成具有探索性的数学问题.所谓“导演”,就是指教师必须组织好协调好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数学建构活动的意境,引导学生尽快进入角色,通过自身的“表演”来完成数学建构活动.四、教师的角色

9、要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换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传统教师的角色已经不能适应当前课程改革的需要了。2001年6月,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创造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差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传统课程只关注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教师的主

10、要职责定位在知识的输出和传递上,充当一种知识“搬运工”的角色。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接受”,听和练成为学生课堂上最重要的学习方法,课上课下缺少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基础。教师早以厌倦这种单调乏味、机械重复的操作,他们只是按照固有程序运行的毫无思想、缺少创意的“教书匠”。在这种单调乏味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把自己的工作视为一种义务和奉献,感受不到自我价值的体现。学生在这种单纯的“模仿”中,不知不觉沦为“解题的机器”。 由于以往的学校课程只是把传递和继承已有的文化科学知识作为主要任务,而这种文化知识又是建立在传统的理性主义知识观基础之上,从而造就学校课程片面地强调接受而忽略发现,强调继承而忽略创新,

11、教师成为了知识的“代言人”。教师只是注重对现成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完美精神世界的建构,学校课程无法真正深入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之中;教师只是把教科书当成“圣经”传授给学生,致使学生形成一种依附权威的思想以及“老师告诉我怎样做就怎样做”的行为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当着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角色,学生则是一无所知、唯命是从的工具;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权利,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致使课堂教学死气沉沉,缺乏勃勃生机和生命力。在这种“教书匠”角色的课堂教学下,师生行为归纳为:教师教,学生被教;教师无所不知,学生一无所知;教师思考,学生被考虑;教师讲,学生听温顺地听;教师制订纪律,学生遵守纪

12、律;教师做出选择,并将选择强加于学生,学生唯命是从;教师选择学习内容,学生适应学习内容;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学生只是客体。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一种以中央集权为主要特征的国家课程管理体制,国家制定统一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实施形成了一种自上而下的严密的“科层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教师无法参与课程改革的重要决策,缺乏改革的自主权。大多数教师只把教学当成一种生存的手段,很少有老师把教学当做一种事业追求。由于人们往往把升学率作为判断一所学校的优劣和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教师为了追求高的升学率,完全投入到对学生开展升学训练之中,无暇顾及课程改革的新动向。而且,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已形成了一种固

13、定的模式,他们不愿意再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和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导致他们在课程改革中充当一种旁观者的角色。传统的考试方法、上级衡量老师的人均分、及格率、优秀率等等,使得教师根本不敢试用其他的教学方法,默守陈规、隔岸观火是大多数老师的首选策略。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虽然已提出很久,但在数学教学中很难实现,教学过程中往往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适应和配合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强调学法与教法在教学过程中有机有效的

14、结合,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设计课堂教学情境和方法,从而保证教法和学法改革的同步进行。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讲授一个新的知识点时,应改变教师先按教材体系导出结论的模式,而是通过丰富的情境实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索、试验、概括、猜测直到证出结论,从而体现对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模式的培养。 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就要注意把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把自己工作的着眼点放在启发和信任上,让学生有表现才干的机会。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现成的结论,而是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

15、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学生应该从他们的的经验出发,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逐步发展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教师的教学应注重学习过程、学习思路、综合能力的培养。变“导入讲授巩固作业小结”这种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五环节教学法为“创设情境活动尝试师生探究巩固反思作业质疑”的以学生的学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而不是唯一的“听讲记忆练习再现老师传授的知识”之传统学习方式。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探索,这种探索活动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教师要清楚地意识到引导学生是自己的职责,教师的引导对学生的发展极为重要。新课程标准要求教

16、师的角色不应只是信息的传递者、讲授者或呈现者,而应成为挖拙资源的向导,寻求真知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目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时“引导”,才能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数学实践活动的设计和指导,支持学生“解决问题”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可接纳的具有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 一台戏只有演员与观众互动起来才能成为好戏。目前课堂上象观众看戏的场面不少,教师经常演的是“独角戏”,并且一唱到底。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气氛中解除困惑。一方面可以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锻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