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65136976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8.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刖言“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也是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重 要时期。为统筹“十三五”期间体育产业的各项工作,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在建设 健康中国、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挖掘和释放消费潜力、 增强经济增长新动能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和“十 三五”时期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制定本规划。一、“十三五”体育产业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十二五”时期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取得较大成绩的五年。在党中央、国 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体育产业发展乘势而上,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全民 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产业规模逐步扩

2、大。2014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超 过1.35万亿元,实现增加值4041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0.64%,2011-2014 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12.74%,凸显出成为国民经济新兴产业的巨大 潜力。二是产业体系日益健全。体育产业初步形成了以竞赛表演和健身休闲为驱 动,体育用品为支撑,体育场馆、体育培训、体育中介、体育传媒等业态快速发 展的良好态势。体育与科技、文化、传媒、健康、养老、旅游等相关行业日益融 合。三是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体育用品业稳定增长,体育服务业比重逐步提升, 体育产业呈现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非公有制经济占据主体的格局。四是产业政 策取得重大突破。2014年10月,

3、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 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体育 产业的地位,指明了发展方向。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意见取得积极进展, 为体育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五是体育产业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大型体育场 馆运营管理改革创新取得突破,体育产业统计工作稳步推进,体育市场监管体系 初步建立。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基本实现,我国体育产业总体实力、 产业覆盖面、社会参与度、市场认可度又上了一个大台阶。总体上看,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水平还不高,结构不尽合理;市场主体活 力和创造力不强,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亟待推进;公 民体育健身意识不强,

4、大众体育消费激发不够;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 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政策体系还不完善,体育产业公共服务水平有待加强,体育 产业距离国民经济转型升级重要力量还有明显差距。“十三五”时期,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革的不断发展和“健康中国”战略的逐步实施,我国体育需求将从低水平、单一 化向多层次、多元化扩展,体育消费方式将从实物型消费向参与型和观赏型消费 扩展,体育产业将从追求规模向提高质量和竞争力扩展,体育产业必将迎来重大 战略机遇。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 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

5、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真 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增进人民福祉、提高健康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体育 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优化体育产业结构为重点,推动体育产业全面健康持续发 展,不断满足大众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需求,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扩 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转变发展方式提供有力支撑和持续动力。(二)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引领。强化改革对体育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大力推动政府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加强规划、政策、标准引导,着力破解社会 资本投资体育产业的各种障碍。坚持市场主导。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6、,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体育市场体系。坚持创新驱动。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引导各类主体在组织管理、建设运 营、研发生产等环节创新理念和模式,提高服务质量,更好满足消费升级的需要。坚持协调发展。积极推动体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 展、体育服务业与体育用品业全面发展,推动东、中、西部体育产业良性互动发展、区域体 育产业协同发展。(三)发展目标“十三五”期间,全面落实意见有关要求,为完成意见的目标打下 坚实基础。初步构建结构合理、布局均衡、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 基本形成各种经济成份

7、竞相参与、共同兴办体育产业的发展格局。体育供给更加 丰富,体育消费不断扩大,体育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的重要力量。产业总量进一步增长。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3万亿,从业人员数超过600万人。体 育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率明显提升,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1.0%。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各门类协同融合发展,产业组织形态更加丰富,产 业结构更加合理,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充足,层次多样。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30%。市场主体进一步壮大。涌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大批富 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社会组织,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和知名品牌。建设50

8、个 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100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100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体育场地设施供给明显增加,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1.8平 方米。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素养普遍增强,体育消费额占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 比例超过2.5%。产业环境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活力进一步增强,体育产业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备, 标准体系科学完善,监管机制规范高效,市场主体诚信自律。三、主要任务(一)优化市场环境完善市场体系。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体育市场,采取有效措施,切实破 除行政垄断、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着力清除体育产业中妨碍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 的各种规定和做法。

9、实施体育产业标准化建设工程,制定体育服务规范和质量标准,提高设 施建设、服务提供、技能培训、人员资质、活动管理、器材装备等方面标准化水平,推动建 立公平开放透明的体育市场规则。激发市场活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大幅度削减体育活动相关审批事项,实施负面清单 管理,促进空域水域开放。结合行政体制改革、体育行业协会改革,进一步开放体育资源, 激发市场活力,推动产业融合,不断调动体育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商会和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和创造力,向社会提供丰富多彩的体育产品和服务。打造服务平台。着力打造体育用品、体育旅游和体育文化等展示平台。建立全国体育产 业投资项目库,加强对体育产业项目的招商推介工作。加快全国性

10、体育资源交易平台建设, 推进赛事举办权、场馆经营权、无形资产开发权等资源公平、公正、公开流转。完善政府在 体育产业领域的管理服务职能,积极为各类体育活动举办提供“一站式”服务。进一步完善体 育政务发布平台和信息交互平台,加强事中事后监督。(二).一培育多元主体培育骨干企业。着力扶持、培育一批有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骨干体育企业。 深化体育类国有企业改革,提升体育产业领域中国有资产的价值。引导有实力的体育企业实 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上市。鼓励体育优势企业、优势品牌和优势项 目“走出去”。积极支持体育产业的海外并购,鼓励吸引国际性的体育组织、体育企业或体育 学校落户中国

11、。扶持中小微企业。全面落实国家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通过政府采购、信贷 支持、加强服务等多种形式扶持中小微体育企业发展,形成富有活力的中小微企业群体。鼓 励各类中小微体育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强化特色经营、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 鼓励成立各类体育产业孵化平台,为体育领域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良好环境。培育体育社会组织。推进政社分开、管办分离,支持体育社会组织实体化运作,探索建 立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健全政府向体育社会组织购买体育服务的体制机制,鼓励各类体育 社会组织承接公共体育服务。引导各级运动项目协会积极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完善产业组织, 提高运动项目产业化发展水平。(

12、三)提升产业能级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体育服务业、体育用品业及相关产业结构,实施体育服务业 精品工程、用品业升级工程和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工程。支持打造一批优秀体育俱乐部、示范 场馆和品牌赛事,着力提升体育服务业比重。提升体育用品业发展层次,引导体育用品企业 向服务业延伸发展,形成全产业链优势。加快体育产业要素结构升级,培育专业人才、品牌、 知识产权等高级要素。以足球、冰雪等重点运动项目为带动,通过制定发展专项规划、开展 青少年技能培养、完善职业联赛等手段,探索运动项目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完善产业布局。围绕“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国家战略,合理规 划布局全国体育产业发展。积极推

13、进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加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 以及海峡西岸等体育产业圈建设。充分挖掘冰雪、森林、湖泊、江河、湿地、山地、草原、 沙漠、滨海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传统体育人文资源,研制出台冰雪运动、山地户外运动、水 上运动、航空运动等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打造冰雪运动、山地运动、户外休闲运动、水上运 动、汽摩运动、航空运动、武术运动等各具特色的体育产业集聚区和产业带。加强示范引领。完善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管理方式,提升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管理和服务水 平,建成一批具有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的体育产业基地。加强对体育产业联系点城市和单位 的政策指导,督促相关地区和单位切实做好联系点组织实施工作,加快出台一批可复

14、制、可 推广的政策创新成果,为全国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引导经验。拓宽体育服务贸易领域,在自由 贸易试验区探索开展体育产业政策创新试点,培育一批体育服务贸易示范区。促进融合发展。促进体育与文化、养老、教育、健康、农业、林业、水利、通航等产业 的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体育旅游,制定体育旅游发展纲要,实施体育旅游精品示范工程,编 制国家体育旅游重点项目名录。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旅游景区拓展体育旅游项目,鼓励国内 旅行社结合体育赛事活动设计开发旅游项目和路线。推动体医结合,积极推广覆盖全生命周 期的运动健康服务,发挥中医药在运动康复等方面的特色作用,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四)扩大社会供给加强场地设施建设。统

15、筹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和合理利用,适当增加体育设施用地和配套 设施配建比例。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城市空置场所、建筑物屋顶、地下室等区域,重点建设 一批便民利民的健身场地设施,形成城市15分钟健身圈。结合智慧城市、绿色出行,规划 建设城市慢行体系。充分挖掘水、陆、空资源,重点建设山地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 自驾车房车营地、运动船艇码头、航空飞行营地等健身休闲设施。丰富体育产品市场。以足球、路跑、骑行、棋牌等为切入点,加快发展普及性广、关注 度高、市场空间大的运动项目;以冰雪、山地户外、水上、汽摩、航空、电竞等运动项目为 重点,引导具有消费引领性的健身休闲项目发展;以武术、龙舟、舞龙舞狮等传统体育项

16、目 为引领,大力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积极推动“互联网+体育”。鼓励开发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体育服务,提升场馆 预定、健身指导、交流互动、赛事参与、器材装备定制等综合服务水平。积极推动在线体育 平台企业发展壮大,整合上下游企业资源,形成体育产业新生态圈。(五)引导体育消费深挖消费潜力。大力开展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合理编排职业联赛的赛程,丰富节假日 体育赛事活动供给,发挥体育明星和运动达人的示范作用,激发居民健身休闲消费需求。积 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业余运动等级以及业余赛事等级标准,增强项目消费黏性, 提升健身休闲消费水平。加强体育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预测研究,引导体育企业开发符合市 场需求的体育产品和服务。以各类体育赛事活动为平台,加强资源营销,丰富体育消费文化 内涵。完善消费政策。支持各地建立体育消费个人或家庭奖励机制,鼓励 有条件的地区面向特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