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非常时期非常栏目非常主持危机时刻新闻媒体和政府之间建立的良性互动关系从大众传播及社会公共关系的角度来看,政府与媒体之间本来就是相互依 存的关系,媒体有责任向公众传达政府的各项政策法规,政府的工作也需要通过 媒体来向公众进行“公关”新闻记者和政府官员虽然扮演者不同的社会角色, 但从本质上来说,他们都是为公众服务,而“非典”时期使这种利益一致性的原 则得到彰显政府工作的目的,就是尽快地控制疫情传播,最大限度地就只感 染人群,维护社会人心的稳定,保证正常的社会秩序而新闻媒体的工作,则是 使公众了解政府工作的目的,表达对政府工作的期待,并在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同 时,增强政府的公信力,从而形成公众与政府共同应对危机的局面政府与媒体 之间的良性互动只会有利于政府化解危机,并且最大限度地维护公众的利益,但 这种良性互动的关系只能建立在护卫诚信、互相尊重的基础之上在《王岐山:军中无戏言》节目中,人们却看到,愈是尖锐的提问,愈反 映出王岐山的坦诚,而愈是坦诚的面对,也愈表达出政府官员的自信人不自 信,谁人信之? ”王岐山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这句话至今仍然令人回味,他的坦率 真诚既是对新闻媒体的尊重,也是对公众利益的尊重。
P43有人说“屁股决定了思想”,对于记者来说,我们的立场也同样决定了我们 的提问方式,与政府官员面对面交流时,记者至少可以有四种立场可以宣传:中 央精神、政府、百姓、媒体中央精神的立场,其标志为提问时常常引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言辞和观点, 对待官员居高临下,记者俨然一个中央精神代言人,好像不是如此不足以表现采 访的合法性和记者的身价而这种做法结果往往是采访者和被采访者同时陷入了 一种红头文件语境,在这种语境中,官员似乎总比记者更要如鱼得水,其结果只 能让观众感到厌倦,急忙换台政府立场是指记者放弃了对于提问的思考和判断,主动与采访对象采取合 作态度,就采访对象关心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得心应于的问题展开回答双方 你来我往、自说自话百姓立场的最好标志莫过于小道消息和民间花语了,虽然有时表示有点低 有点俗,看不出记者的智商,但是却能够让最大多数观众提起兴趣媒体立场在我看来就是记者自己的判断,记者依据自己的只是北京独立地 分析和判断,常常表现为一种各部位官方和百姓情趣所左右的质疑精神——45与采访对象平视的百姓角度和媒体立场放低姿态无疑是寻找百姓角度的最佳模式,但是如何作答证实或者伪证社 会留言并不是简单的低姿态能够做到的,它更需要质疑和追问。
这在“北京市收 治能力”一段采访中有着很好的体现——45还有一个细节,胸科医院的医务人员不小心把方博病床号牌上的名字写错 了,方博将错就错,把自己的名字从以前渤海的渤改成了现在博大的博方博说, 他在51岁这一年得的非典,他把前五十年当作一个阶段,接下来是一个新的阶 段,这个阶段他有了新的名字,对很多事情有了新的认识不仅是方博,每一个经理了非典的人对生命、对社会、对个人的命运都会 产生新的认识,也许我们对职责的认识尤为深刻,就像姜素椿教师说的那样:“人在社会里,你的职业是可以选择的,但职责是不能选择的,这是做人的基本问 题——P53 (采访非典姜素椿)第二篇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东方时空》创办人之一孙玉胜举国一个新闻稿件的例子:金秋十月,丹 桂飘香,天南地北祥和欢乐,华夏儿女喜庆佳节北京各大公园彩旗飞舞,花团 锦簇,宫灯高挂,人流息壤,充满了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他进一步分析说, 除了让三四十岁的人感受到一种怀旧的情绪,这篇稿件几乎没有任何价值,如果 没有解释,但从这一段文字上很难判断,这究竟是哪一个年代、哪一个佳节的纪 念文章很长时间以来,转大词、高八度、排比句串掇起来的新闻稿,成为时间 重大的一个典型标志。
人们从不同的传播工具中听到、看到、读到的东西,会有 惊人相似的语态在这种新闻语态下,我们在新闻报道中根本就无法看到一个个鲜花的人物, 就以上面的新闻稿为例,似乎句句话中都有人物,华夏儿女、人流息壤,但是这 样的描写因为没有具体人物的支撑,让人觉得过于抽象空洞,似乎人人都可以是 华夏儿女,人人都可以成为人流息壤中的一员,但又没有一个具体的人出现人 物在新闻报道中成为了一个符号,只是为了满足记者转大词、高八度的需要这种新闻语态在今天看来已经让人觉得不可想象,但在当时却是一种约定 俗成的表达方式,这种新闻语态的背后,折射出的也许不仅是当时的时代特征, 还有中国教育思想中一贯延续的传统,中国人以谦虚含蓄而闻名于世,我们从小 接受的教育就是,不要凸显个人,如果个人取得上面成绩,首先应该是组织上培 养教育的结果,而在俗语中这样的告诫还有很多,像人怕出名猪怕壮、木秀于林 风必摧之在这种意识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新闻报道往往是见事不见人,如果 出现一个任务,也大多是在正面报道中,人们看得到一个高达光辉的英雄模范, 却看不到一个不你们完美的普通人人们逐渐熟悉了新闻媒体中人物爆发哦的套路,比如,带病坚持工作,直 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为了集体大家,不惜牺牲个人小家,而且新闻人物还要发自 内心地表示是自己心甘情愿这样奉献。
我们不能否认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人物, 但从新闻报道的效果上来讲,久而久之,人们觉得在新闻报道中出现的人物总是 距离我们那么远,英雄模范做的事情固然令人敬佩,但是要像他那样难免太不近 人情了由于不近人情,再高大的形象都容易显得苍白,缺乏说服力一一61重视新闻传播的效果,是中国电视第二轮改革者们最鲜明的思想特征电 视改革者们已经意识到,我们不是命令别人看电视节目,而是请人看电视节目, 请人看节目就要有好看的节目现任新闻评论部主任的梁建增当时就对电视节目 的过于周全,以至于四平八稳,毫无生意,感到不满意,他人物节目制作这应该 尽量站在观众的角度来考虑节目的问题新闻人物的报道已经到了改变意识,重新开始的时候了而当务之急就是 推出一个新的人物节目,去尝试一个符合电视传播规律和具有个性的人物栏目 从一开始,改革者们对于人物的定位就是,有血有肉、有个性、有真正的喜怒 哀乐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为了完成爱芳而说话的工具,也不是某一种因节目 需要而出现的身份成名在于他们完全不同于以往的面对人物时的态度和采访方式,这种态度 就是真诚面对观众,这种方式就是平等的对话网址曾经去香港访问李嘉诚,随后又采访了香港诸多声名显赫的人物,一 时间和这么多有喘气色彩的名人接触,对于谁来说都是一种值得夸耀的人生经 历,但是王志采访后的感悟是,他要是能从每个人身上学到一两句话,积累起来 就的一笔人生的财富。
面对名气大的人,身份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一般人难免会有些露怯,言语 之间也会不自觉地抬高对方,尤其在讲究面子的中国社会,给足别人面子,常 常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懂得人情世故的标准,而在给足了别人面子的同时,自己 也能得到不少面子但是在《东方之子》,记者面对的都是名人,有身份地位显 赫的富翁,也有重权在握的政界高官,还有著作等身的专家学者,如果只会仰 望对方,那记者就无法发现人物身上和普通人共同的东西,报道出来的人物还 是会跟从前一样,是一个高达光辉的人物符号真诚而不谦卑,《东方之子》记者学会了如何把握好与采访对象的距离,报 道出让观众能够接受认同的优秀人物,在这个前提下,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走进 东方之子,和电视观众真诚沟通在人们的心目中,东方之子不仅代表一次上电 视的经历,而且还是对个人身份和价值的认可当他们用极富亲和力的态度来平垫新闻时事和社会现象的时候,当他们用 朴实的语言将一个道理说的深入浅出的时候,确实让观众感受到了面对面所包含 的平等与真诚P 63经过七年日复一日的热播,被观众从接受到喜爱,从喜爱到不容更改,习 惯一旦形成,变革的阻力即产生首因效应——节目给人们留下的第一印象最为关键,动物学家用“印刻作 用”这个术语来描述新生动物第一次看到其生母时的情景,小动物只需几秒钟时 间就能把母亲的形象永远印刻在脑中,一只小鸭子生下来就将它看到的第一个活 体,不论是不是一只鸭子,当作它的妈妈。
传播学者用这样一个很浅显的例子来 说明这种印象的根深蒂固,更何况东方之子七年的坚守,已经将优秀人物、有分 量的人物的印象深深地印刻在观众的心目中,人们无法接受东方之子的突然消 失,而在决定一个栏目存在与否的问题上,观众才有最后的发言权一一64双机拍摄、记者现场采访、现场述评、对时间多角度分析、问题调查层层 推进一一从形式到内容一对多:一个记者围绕一个新闻事件需要采访多个不同的人物,和方方面 面的人物打交道,但是最后做成节目的时候,也许只用到其中几个关键人物的话, 有时甚至仅仅是一两句话同样一个线索、同样一种情绪,却要面对不同的采访对象,这确实是一件 不容易的事情,这就需要记者在前期准备好、融会贯通一一67新闻调查又立足于新闻深度报道,不仅需要足够量的新闻背景,还需要通 过记者探寻事实真相,而这些不能不假以时日,如此一来,新闻调查常常面临播 出周期的压力梁建增说,采访正面人物的时候,记者很容易想以平常心或以老百姓的眼 光和位置来提问,这个度把握不好,就会让人觉得记者的道德水准非常低其实 不是我们水平有多低,是度没有把握好,我们是想以平视的角度来提问《黑脸 姜瑞峰》中王志问了很实在的问题,但是大家并没有感觉到他的道德水准有多低, 包括问:金钱美女有什么不好吗?把握那种感觉非常好。
在这个节目里虽然姜 瑞峰答得非常好,但是也由于主持人的存在,并没有因为对方太能说了滔滔不 绝,记者就消失了,完全被对方淹没了每一个人看了节目之后,都能感觉到记 者在片子里的作用不论是面对反面教材还是面对正面人物,记者在采访方式上都应该是将交 流与审视结合交流是用于叙述事实,让采访对象尽可能地表达自己,表现自己; 而审视则是在对方叙事和表白的过程中不断找出他的破绽,进行反驳或质疑王 志问:金钱美女有什么不好吗?这就是一种反驳、一种审视、一种质疑,而访谈 过程中,交流与审视交叉推进,此起彼伏,就形成了谈话的节奏与冲突记者只 有懂得将交流与审视交替运用的艺术,既拉近与采访对象的距离,又保持一定的 距离,才能以职业访问者的身份将访谈式采访进行下去一一71当人们重新观摩这个节目时,人们对于王志和刘姝威的表现赞不绝口,王 志提问尖锐,但态度冷静;他的提问既对刘姝威的命运保持着关注,但又始终与 采访对象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显得职业又有风度;而刘姝威的表现同样让人 不禁喝彩,她的叙述条理分明,逻辑严密,充满了理性的张力,而她的表达又个 性鲜明,感人至深,带有浓厚的感性色彩《60分钟》执行制片人唐休伊特说,没什么秘诀,除了一个号的新闻记者 队伍,只有四个字,“讲个故事”。
唐休伊特还专门写了一本书,名字就叫做《给 我讲个故事》——P75梁建增认为,“用人物解释新闻的方式”,已经体现出了特别的生命力和魅力, 一个新闻人物专访节目的出现势在必行对新闻人物的选择往往决定了新闻人物专访节目的质量,尤其在重大突发性 的新闻事件当中,新闻时效性要求节目组在短时间内就做出快速反应,选择最关 键的新闻人物这就如同撒网捕鱼,众多新闻媒体一拥而上,每一个媒体都像一 名预付撒出了捕鱼的大王,但捞上来的鱼有大小,有时候撒出了大王还不一定能 够抓到鱼,这就要看渔夫的经验和判断力了如果一群渔夫聚集在一个地方撒网, 那很有可能那个地方已经没有鱼了在对重大灾难事故的报道中,选择一名生还者,让他讲述在灾难中的亲身经 历,是媒体通常的做法,这既能再现灾难的过程,又有浓厚的人性化色彩但 此次五七灾难无一人生还,这给新闻媒体出了个难题,有的媒体将半个多月前发 生的四一五空难的幸存者请出来,讲一讲逃生经历,这难免有些牛头不对马嘴, 而且也有炒冷饭的嫌疑节目组根据当时的形势作出了判断,现在大家最关心的 就是这起空难的原因,采访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闪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