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厚型心肌病发病机制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64978509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1.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肥厚型心肌病发病机制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肥厚型心肌病发病机制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肥厚型心肌病发病机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肥厚型心肌病发病机制(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肥厚型心肌病发病机制?本病以心肌肥厚和心脏重量增加为特征,可表现为全心、室间隔、心室游离壁、心尖及乳头 肌肥厚,其中以室间隔肥厚最常见,肥厚的心室壁可超出正常3倍以上,常呈不对称(非同 心)性肥厚,即心室壁各处肥厚程度不等部位以左心室为常见,右心室少见。室间隔高度肥 厚向左心室腔内突出,收缩时引起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者,称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旧 称“特发性肥厚性主动脉瓣下狭窄”;室间隔肥厚程度较轻,收缩期未引起左室流出道明显 梗阻者,称为“肥厚型非梗阻性心肌病”。前乳头肌也可肥厚,常移位而影响正常的瓣膜功 能。心肌高度肥厚时,左心室腔减小。不成比例的心肌肥厚常使室间隔的厚度与左心室后壁 厚度

2、之比N1.3,少数可达3。有一种变异型肥厚型心肌病,以心尖区的心肌肥厚较着。此型 的心包下冠状动脉正常,但心室壁内冠状动脉数增多而管腔狭窄。显微镜下见心肌细胞排列 紊乱,细胞核畸形,细胞分支多,线粒体增多,心肌细胞极度肥大,细胞内糖原含量增多, 此外,尚有间质纤维增生。电镜下见肌原纤维排列也紊乱。2/3患者二尖瓣叶增大增长,与 二尖瓣前叶相对处的左室内膜壁上有一纤维斑块是二尖瓣与室间隔碰击所致。各年龄均可发 生本病,但心肌肥厚在40岁以下者比40岁以上者严重,此种肥厚与年龄的关系原因未明。 随病程发展,心肌纤维化增多,心室壁肥厚减少,心腔狭小程度也减轻,呈晚期表现。肥厚 可为非对称性(占90%

3、)、对称性(占5%)及特殊部位肥厚。有些病人可仅表现为右心室肥厚, 严重者可形成右室流出道梗阻及收缩期压力阶差。根据室壁肥厚的范围和程度不同,可将本 病分为3型: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对称性左心室肥厚;特殊部位肥厚。1.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肥厚型心肌病可由多个单基因突变引起,至今已发现有7个基因、70余种突 变与该病有关,其中最具特征性的是位于第14号染色体上的肌球蛋白重链(MHC)基因突变。 虽然不同的基因突变可产生类似的心肌肥厚,但有些基因突变似呈良性临床过程。约50% 肥厚型心肌病病人有家族史,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亦可见同一家族中多个成员自发地 发生相同基因突变而无明确家族史者。

4、1989年,Jarcho等对一个大的法兰西-高加索裔家系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该病的第1个染色体位点14q1,从而确认了该病的第1个易感基 因一一B-MHC基因。迄今为止,已经公认有7个肌节收缩蛋白基因突变可以导致HCM, 它们是:B-肌球蛋白重链(B-MHC)、心肌肌钙蛋白-T(cTn-T)、a-原肌球蛋白(a-TM)、肌 球蛋白结合蛋白-C(MyBP-C)、必须性肌球蛋白轻链(ELC)、调节性肌球蛋白轻链(RLC)和肌 钙蛋白-I(cTn-I),这些基因突变造成的肌节收缩和(或)调节功能异常可能是HCM的主要原 因。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的基因突变所致HCM的临床表现及其预后不尽相同,同一基因不

5、同编码区的突变所致HCM的临床表现及预后亦有差异,而且同一家系携带相同致 病基因的成员,也并不全部表现有心肌肥大。上述导致HCM遗传异质性的原因尚不清楚, 推测除遗传因素外,可能还受性别、生活习惯、运动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此外,血管紧张素 转换酶DD基因型与HCM关系近年来亦引起人们的重视。(2)其他发病学说:毒性多肽(poison polypeptide)学说:该学说认为,由基因突变所产生的异常多肽可与其他心肌成 分结合,使正常心肌纤维的生物合成发生障碍。无效等位基因(null alleles)学说:是指基因 突变可生成一种截断蛋白,使正常肌小节蛋白生成减少,从而影响到粗肌丝或细肌丝的结构 与

6、功能,进而导致整个肌小节结构和功能异常。含功能不全蛋白的心肌不能维持正常功能而 导致代偿机制启动,心肌细胞c-myc、c-fos等原癌基因表达增强,促进心肌细胞蛋白质合成, 从而使心肌纤维增粗,心肌肥大。(3)钙通道异常:分析含a -TM基因Asp175Asn突变患 者及转基因鼠的心肌纤维发现,它们对钙离子的敏感性均高于正常心肌纤维。因此,在较低 的钙离子浓度时肌丝的张力较正常为高,肌纤维的收缩能力增强。持续增强的收缩状态可诱 发心肌肥厚及心肌舒张功能不全。(4)儿茶酚胺活性增强:研究表明,胎儿时期儿茶酚胺产生过多或活性增强可导致心肌细胞排列紊乱以及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在HCM病人中亦发现存在

7、儿茶酚胺活性增强和环磷酸腺苷贮存减少;将去甲肾上腺素加入心肌细胞培养液 中,可见心肌细胞内c-myc基因转录水平增加了 510倍,这一反应可被a受体阻滞药阻遏, 被蛋白激酶C活化剂增强,提示去甲肾上腺素可能通过a受体激活磷酸肌醇酯蛋白激酶C 途径使c-myc基因表达增加。2.病理组织学表现为心肌细胞极度肥大、排列紊乱,细胞核畸形,肌束结构破坏呈螺旋状;随病情发展,心肌纤维化成分逐渐增多,并可有冠状动 脉壁增厚、管腔变小。肥厚的室间隔于收缩期凸向左室流出道及二尖瓣前叶前移靠近室间隔,是造成左心室流出道狭窄的主要原因。大约25%的患者有流出道梗阻,导致左心 室与流出道之间于收缩期出现压力阶差,后者

8、在收缩中期可达到接近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时的 压力阶差水平。血流动力学研究表明,二尖瓣前叶在心室收缩时前移程度,及其贴靠于肥厚 室间隔上的时间,是影响流出道压力阶差及左心室射血时间延长的主要因素。收缩期二尖瓣 前叶越早贴靠在室间隔上,压力阶差就越大,射血时间延长就越明显。此外,凡能降低左室 容量的因素,如血管扩张、Valsalva动作、下蹲后突然站立等,均可诱发收缩期压力阶差出 现或使其加重;增强心肌收缩力的因素,如紧接室性期前收缩之后的心脏冲动等,亦可增加 流出道的压力阶差;而握拳动作因增加了外周血管阻力,可使压力阶差减小。收缩期压力阶 差增高,可使心排出量降低及心室充盈压升高,通过刺激迷走神经,引起反射性晕厥;心肌 细胞排列紊乱引起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亦可导致晕厥。心肌肥厚、心室舒张期顺应性降低及左室充盈压增高,可引起气短,特别是活动后心慌、气短;心排出量降低导致的心 率加快进一步缩短左室充盈期,如此形成恶性循环,降低心脏的储备功能和运动耐量。晚期 心肌的收缩及舒张功能均发生障碍,但以舒张期心肌松弛异常为主。HCM患者冠脉血流的 增加不适应室壁增厚的程度,不能满足肥厚心肌的需氧量,从而导致相对性心肌缺血,故心 绞痛相当常见。长期缺血可使肥厚的心肌变性、萎缩及纤维化,丧失收缩能力,最终导致左 室扩大及充血性心力衰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