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64973314 上传时间:2023-04-1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0.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作者: 来源:中国供销合作网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07日 字体: 缩小 增大繁體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时期。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为阐明未来五年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和战略任务,明确工作重点和工作思路,谋划发展举措和重大工程,指导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制定本规划。一、规划基础和背景(一)发展基础“十一五”期间,中央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统筹

2、城乡发展,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积极调动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新成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连年增产,连续4年超过万亿斤,2010 年达到10929.5 亿斤的历史新高,比2005年增长了12.9%。棉花、油料、糖料、肉类和水产品产量分别比2005 年增长了4.3%、5%、27%、14.2%和21.6%。农业结构不断优化,规模化种养、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快速推进。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稳步提高,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05 亿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4.1 亿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均达到52%

3、。农业气象保障服务水平和灾害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改善。5年解决了2.1亿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电力基本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管理和服务,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86 万多公里,农村沼气用户达到4000 万户,农村安居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96.3%的农村居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覆盖面达到24%,5000 多万农村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扶贫开发事业取得显著成就。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民收入增长实现5 连快,接连跨越4000 元、5000 元两个大关,2010 年达到5

4、919 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9%,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耐用消费品成倍增长,消费结构进一步提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五年完成造林面积2527 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0.36%,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 万平方公里,新增治理沙化土地面积1081 万公顷,新增治理“三化”草地8017 万公顷,退牧还草3240 万公顷。全国已建立自然保护区2588 处,50%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重点河湖生态修复成效明显,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实现新突破。全面取消农业税,“三农”投入大幅增加,农业补贴范围扩大、力度加大,主要

5、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进一步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日益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落实草原承包面积33 亿亩,农村综合改革、农村金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统筹城乡发展迈出新步伐。城乡二元体制障碍有所突破,农民工外出务工环境明显改善,全国农民工总数达到2.42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达到1.53 亿人,成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力量,城镇化快速发展。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城乡融合发展趋势明显。(二)面临形势1、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出现新变化。一是主要农产品供求进入紧平衡阶段。尽管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经迈上万亿斤的新台阶,主

6、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但随着人口总量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农产品工业用途不断拓宽,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特别是粮食安全的压力越来越大,部分农产品品种结构和地区结构不平衡的矛盾突出。二是农业生产进入高成本阶段。我国农业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现代投入品大量使用,农资、农机、土地等费用呈上升态势,人工成本提高,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加速上升,必然推高农产品价格。三是城乡生产要素交换出现新变化。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乡之间生产要素流动规模迅速扩大,尽管近年来国家大幅度增加了“三农”投入,但生产要素从农村流向城市远大于从城市流向农村,农村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快于农村人口非

7、农化。四是农村劳动力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经过多年大规模转移,农村劳动力总量过剩的局面虽未改变,但结构性矛盾已非常明显,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短缺、农忙季节性短缺、区域性短缺问题开始显现,农民工总量供大于求和局部地区“民工荒”并存。五是农村经济与宏观经济、国内农业与国际农业关联度显著提高。农村经济与宏观经济的相互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影响更加广泛、相互作用更加直接。农业农村形势好坏、农民收入增长快慢对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扩大内需的支撑或制约日益突出。农业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国际联系日益紧密,国内农业与国际农业的传导联动和相互影响明显加深,我国农业发展越来越需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2、“十

8、二五”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一是“三农”工作“重中之重”战略思想不断丰富发展,农业的基础地位和农村的战略地位更加强化,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更加完善。二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三是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发展农业适度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条件。四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和推广,为缓解农业资源环境约束,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展现了新的前景。五是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统筹城乡发展步伐的加快,将不断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增强农村发展活力。3、“十二五”农村经济发

9、展面临的主要困难。一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耕地减少、水资源匮乏的趋势难以逆转,化肥农药的边际效益递减,生态脆弱、环境污染加剧的问题日益突出,主要靠高投入、高消耗增加农产品产量难以为继。二是农业科技的核心领域、关键环节缺乏重大突破,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水平依然不高,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引领支撑能力不强。三是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依然不高,随着气象条件不确定性增加、影响农产品供求和价格的因素日益复杂,农业发展面临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不可低估。四是务农效益特别是种粮效益长期偏低,农村劳动力素质总体不高,农民转移就业和创业能力仍然不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任务艰巨。五是农村基

10、础设施落后,饮水安全问题仍然突出,农村道路、能源、住房建设等仍然滞后,人居环境较差,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明显落后于城市,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任务还十分艰巨。六是农村关键领域改革仍然滞后,城乡二元制度尚未根本消除,实现城乡资源要素合理配置仍面临体制性障碍。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坚持推进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双轮驱动,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夯实国民经济基础;着力发展城乡经济,努力增加农民收

11、入;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二)基本原则坚持重中之重,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始终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不动摇,切实把国家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不断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夯实打牢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全面发展。坚持“三化”同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

12、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加快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障改善农村民生。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加快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亿万农民。坚持科学发展,提高农村可持续发展水平。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设施装备条件改善和农户组织化程度提高转变,努力提

13、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切实保护好农业资源,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推进农村节能减排,提高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坚持不懈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国家对农业农村发展宏观调控,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机制,使农村经济发展充满活力。(三)发展目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 亿亩,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00 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4 亿吨以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棉花、油料、糖料、肉类、禽蛋、奶类、水产品总产量分别达

14、到700 万吨以上、3500 万吨、1.4 亿吨以上、8500 万吨、2900 万吨、5000万吨和6000 万吨以上,蔬菜、水果产品丰富,供给充足。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条件稳步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3 以上,化肥、农药有效利用率继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信息化水平稳步提高。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主要农产品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基本形成。农业内部结构更加合理,畜

15、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6%。农村产业结构更加协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10总产值比达到2.2:1。农民就业结构更加合理,五年转移农业劳动力4000 万人。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其中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45%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逐步缩小,农村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水库移民与当地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继续改善。全面解决约3亿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解决农村无电人口用电问题,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100 万公里,适宜农户沼气普及率达到50%以上,完成800 万户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覆盖

16、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森林蓄积量达到143 亿立方米,林地保有量达到46.35亿亩。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5 万平方公里,新增治理“三化”草地面积6800 万公顷,新增治理沙化土地面积1000万公顷以上,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55%,重点区域农业面源污染得到初步控制。生态文明观念在农村广泛传播。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一)稳定发展粮食生产1、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地,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力度,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全面完成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并落实到地块,确保基本农田保有量不低于15.6 亿亩,其中水田面积保持在4.75 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