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清代末叶的昆曲和高腔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64934169 上传时间:2023-12-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 清代末叶的昆曲和高腔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六章 清代末叶的昆曲和高腔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六章 清代末叶的昆曲和高腔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六章 清代末叶的昆曲和高腔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六章 清代末叶的昆曲和高腔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章 清代末叶的昆曲和高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 清代末叶的昆曲和高腔(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清代末叶的昆曲和高腔第一节 清廷宫内的戏曲演出一、概述 清宫廷演剧,本渊于宋、元、明,是清人入关建朝后所接受的汉人优秀文化之一。其盛 时在乾隆年间,以后又将其作为一种传统传了下去,直至宣统退位时才止,历史也有百余年二、产生背景1、乾隆、嘉庆时期,是清王朝政治、经济、文化比较繁荣的时期,这为统治者的享受奢靡 提供了物质基础2、自明朝灭亡后便一直存在的各处反清势力也基本上肃清了,域内一片歌舞升平之象。朝 中权臣及下层官吏中的明争暗斗,结党营私,贪污腐败虽仍存在,但却无碍大局3、统治者有了闲情逸致去附庸风雅。乾隆皇帝有六次南薰礁,每到一处,定要访问名山古 刹、处处留诗题字。他巡幸一处当地官绅

2、便极尽奢华之能事,用各种方法去讨好这位皇帝, 其中之一便是邀江南名伶为他演戏4、乾隆皇帝又将色艺俱佳的伶工带回北京,一来充实自己的宫廷戏班,二来让他们训练宫 中唱戏的太监二、 表演人员1、清初,宫中演戏是由教坊司的太监来承担的,并无专门的管理机构2、乾隆年间,由于皇帝不断地将民间艺人带进宫来,在管理上便有了麻烦,于是,南府便 应运而生了南府专司宫中演戏事宜,并管理演戏之人,又分为内学、外学两部。其中的内学专指宫 中擢选出的习艺太监;外学指由民间入宫传艺兼演戏的艺人。内学、外学人数多时逾千人, 其规模之大前所未有3、道光年间,由于内忧外患频仍,国政入不敷出,统治者不得不“节衣缩食”度日。于是 裁

3、退外学,不选民间艺人再行入宫,只留内学,原来的南府亦改称昇平署,由内务府大臣统 辖。其人数自然不比往日,已减到400 多人,最少时,竟只有60 多人4、同治、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当政,由于她偏好戏曲,特别是京戏,所以又开始招民间戏 班进宫演出,宫中演戏之风从此又抬起头来。庚子事变后,则不再招整个戏班,而只选单个 演员,称为“民籍教习”5、宣统退位后,宫中演剧之事也便告以终结三、演戏制度 清代宫廷演戏,与前期不同,元明时演戏只在欢宴时以为娱乐佐酒。有清以来,演戏则 用作朝廷典仪,并且庆祝之事不同,戏也不同,后渐成定制(一)节日庆典必演之戏 宫廷演戏的制度,大体分为四类,在昭槤啸亭杂录中有载:1、九

4、九大庆:“其于万寿令节前后,奏演群仙神道添筹赐禧,以及黄童白叟含哺鼓腹者,谓 之九九大庆。”这是专用于太后、皇帝诞辰时演出的剧目,如富贵长春、天官赐福等2、法宫雅奏:“于内廷诸喜庆事,奏演祥征瑞应者、谓之法宫雅奏。”剧目自然也都是些祈福娱乐之类3、月令承应:“命张文敏制诸院本进呈,以备乐部演习。凡各节令皆奏演。其时典故,如屈 子竞渡、子安题阁诸事,无不谱入,谓之月令承应。”国人好节,每个节日都有纪念之神, 庆祝之事,于是每个月便有以这个神(人)为主角的戏演出。如五月端午节的屈子竞渡、 九月重阳节的子安题阁等皆是4、朔望承应:即每月的初一、十五宫中的演剧,多演的是宫中所编大戏,少则十几本,多 则

5、百余本,十分的热闹(二)平日的娱乐性演出清代皇帝爱戏,是前朝统治者难以企及的。宫中演戏,很少用民间的剧本,多为一批御 用文人依旧剧加以编撰的,其内容多为劝人为善,莫逾礼教之规;为统治者歌功颂德,令世 人对其俯首帖耳,总之是为“教化”服务的四、演出剧目(一)劝善金科 相传由雍正年间曾做过刑部尚书的张照编写,其源本是在民间流传很久的目连救母1、它说的是目连僧历尽千难万险下地狱救母脱离苦海的故事,崇尚的是孝道,但有些关目 却与佛教道义相悖,如思凡、下山、骗银、骂鸡等,在民间很受欢迎,至今戏曲 舞台上仍有演出2、张照的劝善金科却与民间俗本不同,其刻本凡例中说:“劝善金科,其源出于目 连记而假借为唐季事

6、、牵连及于颜鲁公、段思农辈,义在谈忠说孝。另外“顾旧本 相沿,鱼鲁豕亥,其间宫调舛讹,曲白鄙猥。今为斟酌宫调,去非归是,数易其稿而使成。” 经过张氏的一翻加工,其文体则变得干净美观多了3、剧中所加入的颜真卿、段秀实殉节的故事和那些犯戒条、违规矩的僧尼最终受了严惩的 结局,其警世的目的更为明显,对民众要忠孝两全,不可作奸犯科的告诫也更为中肯,那些 统治者们看着自然也更加舒服了(二)昇平宝筏 根据明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所编,讲的是大唐三藏赴西天取经的故事,据说也是出 自张照的手笔1、剧中孙悟空为护唐僧一路上斩妖除魔,最终取得真经返回京去,其意在于扫除各地反清 的“妖邪”,巩固大清江山,其用心也着实“

7、良苦”2、此剧大量引用了佛教经典,既炫耀了作者深厚的知识,又顺应了清统治者对佛教(特别 是喇嘛教)的喜好(三)鼎峙春秋 敷衍汉末魏蜀吴三国鼎立,彼此争战的故事,最后以三分归一统作结1、其意为分久必合乃为天命,借此自诩大清入关平定叛乱,统一全国也是顺应天意,合乎 民心之举2、此剧的编写乃是将旧有的传奇杂剧,如草庐记、连环记、赤壁记、单刀会、义 勇辞金等加以连缀而成,为适合清统治者的意愿,自然着实突出了忠孝仁义的东西,如对 关羽的推崇与神化等(四)忠义璇图说的是梁山泊英雄的故事,也是根据一些旧有的杂剧、传奇加以增删润色而成1、水浒英雄的故事自有宋以后便一直在民间流传不衰,因此各个时期的剧作家都喜欢

8、将他 们的故事编成戏文,所以戏曲舞台上才有了李逵负荆、燕青博鱼、黄花峪等杂剧, 也才有了义侠记、宝剑记、水浒记、雁翎甲、鸳鸯笺等传奇2、相对而言,早期杂剧更为真实地反映了水浒英雄的行侠仗义、嫉恶如仇的英雄气概,而 明代以后的剧作则给这些英雄加进了很多的“士大夫”色彩,做事也讲究起顾全大局、瞻前 顾后来了,其可爱程度自然受损不少,在民间也不大受欢迎了3、忠义璇图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强调了水浒英雄的忠,而减损了他们的义,他们“反 奸不反朝”的思想最终使他们走上了招安的道路。这更合乎清统治者收束、安抚异己势力的 思想(五)其他作品昭代箫韶写杨家将的故事;封神天榜写姜尚封神的故事;锋剑春秋写 列国时王

9、翦与孙膑的故事;楚汉春秋写刘邦与项羽的故事;征西异传写薛丁山征 西的故事等大都为长篇巨帙,但多不演全本,仅摘取其中几折偶作演出,有时也根据宫中庆典规模 大小而定,但上面所说的四部大戏都是必不可少的五、演剧目的宫廷演剧,其目的主要是满足皇帝姬嫔们的声色之欲六、舞台艺术(一)服装行头 俱来自苏州织造署,大都用上好绸缎,上好丝线或平金,绚丽异常,非民间戏班所能有(二)舞台也是特意建造,设计科学,装修豪华1、清宫的大型舞台,现存的共有三处:一在热河行宫,一在紫禁城,一在颐和园2、其中颐和园内的德和园大戏楼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戏楼。它分为上、中、下三层舞台,舞 台间有天井相连,可以表现升仙、下凡、入地等情节

10、。底层舞台底部有水井、水池、可设置 水法布景。其余两个舞台也是如此,上演成本大戏绰绰有余如演劝善金科等剧目时,台上台下会喷水烟,演员可借助技术设备上升下降,在当 时看来已经是十分神奇了3、统治者为达到视听上的强烈冲击力,动用了所有当时所能达到的技术手段,真可谓处心 积虑,另外这些舞台设施也正适应了当时戏曲剧目多“荒诞不经、无所触忌,且可凭空点缀, 排引多人,离奇变轨作大观也”的特点。表现神仙、鬼怪等虚幻不实的故事,也正是封建文 人在清廷严密文网的控制下不去触犯忌讳而免难的捷径(三)声腔1、始为昆腔,但在民间,昆腔却没有因为统治者的喜爱而获得多好的市场2、昆腔受到了来自江西弋阳的弋阳腔(高腔),

11、俗称京腔也称京高腔的冲击,到乾隆时,北 京的京腔出现了“六大名班、九门轮转”的盛况,完全占有了优势。十三位著名的京腔演员 号称“京腔十三绝”遍扫京城舞台,征服了京城观众3、面对此种情况,清统治者用禁令禁止京腔班子演戏,却没有什么大的收效。不得已,他 们想出了另一个办法,将京腔也引入宫廷,加以改造,京、昆两腔结合,共同为皇家服务4、于是到清中叶后,宫廷演剧便用昆、弋两腔了。凡生日排场,注重唱做的场子,用昆腔; 其排场热闹,如战争、打斗等场子,则用弋腔。二腔配合也算默契5、弋腔进入宫廷后,其高亢激越的唱腔,粗犷热闹的金鼓伴奏,自由洒脱的表演渐渐变得 和昆腔一样平和起来,它失去了浓郁的民间色彩。统治

12、者又将一种民间艺术的生命断送了6、不幸中之万幸,在民间流传的弋腔、昆腔却正在以自己的固有的方式发展、演变着,统 治者对它们无可奈何,它们仍有着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同其他戏曲声腔一起,勾画着戏曲文 化这道亮丽的风景第二节 民间戏曲演出概况一、昆曲(一)发展过程1、清代初叶:昆曲在戏曲舞台上仍占有主导地位,“南洪北孔”的长生殿与桃花扇是文学创 作的顶峰;李渔闲情偶寄的表演理论和众多昆曲曲谱的出现,表明了它在表演音乐上的 成熟。但是,昆山腔在成熟的同时,也带来了它格式上的僵化,而它温文尔雅的表现形式也 使它渐渐失去了对大众的吸引力2、清康熙以后:各地方声腔蓬勃兴起,昆曲便败下阵来3、乾隆年间:昆曲不仅

13、在乡村庙会上无力与乱弹竞争,在城市的戏园子中也不再受观众的欢迎,昆曲 渐渐地脱离了群众4、清中叶以后:清统治者与封建文人之间达成了一种默契,一个要仰仗其巩固统治,一个要仰仗其升官 发财,慢慢的,文人中趋炎附势的多了,洁身自好的少了;粉饰太平的多了,言民疾苦的少 了。那些由文人创作的昆曲作品具人民性的自然少了,反映统治者意愿,助其“教化”民众 的多了。大众在昆曲戏中找不到自己的影子,看不到自己的希望,那些忠臣孝子、才子佳人 与他们什么想干,所以看戏的人少了。面对这样一种状况,广大昆曲艺人也在摸索一条重振昆曲的道路,渐渐地他们找到了, 那就是走向民间。于是,地方昆曲发展起来(二)衰落原因1、昆山腔

14、在成熟的同时,也带来了它格式上的僵化,而它温文尔雅的表现形式也使它渐渐 失去了对大众的吸引力2、当清康熙以后,各地方声腔蓬勃兴起,昆曲败下阵来3、继“南洪北孔”后,昆曲再也没有优秀的作品了(三)昆曲地方化的表现1、演出内容:(1)上演的剧目合乎广大民众的欣赏趣味a:由于清代中叶后昆曲优秀剧目匮乏,此时的昆曲多以上演传统剧目为主。而且不同于以 前的演出成本大戏,它们多是以“折子戏”的形式出现的b:实际上,从明代后期开始,广大观众便不再欣赏传奇戏的体制庞大了,于是艺人们便从 那些大戏中摘取若干情节较为完整、表演又独具特色的节目单独演出,时谓之“摘锦”。这 种演出方式一出台便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许多折

15、子戏,如牡丹亭中的“游园”、“惊梦”、“拾画”、“叫画”;玉簪记中的“琴 挑”、“偷诗”;烂柯山中的“痴梦”;十五贯中的“访鼠”、“测字”等,都成为久演不 衰的精品c:到乾隆以后,这种演出方式便更为流行,以至于对于高腔戏及其他地方戏都产生了很大 的影响,它们都纷纷仿效(2)昆曲折子戏的风行,也促成了昆曲折戏选集的出版 如清钱德苍的缀白裘,便是一本极有名的折子戏总集,其中有80 余部传奇中的 400多折戏,又有 50 余出梆子、乱弹的折戏,在当时引起极大的反响a:昆曲对折子戏的选择依据的是广大民众的喜好,完全是从观众出发的b:这些折子戏除了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外,在内容上也削弱了明清传奇中的固有的 文人士大夫气,而加强了它们的草莽气息,特别是那些英雄戏,所以它们才得以保存下来, 至今仍盛演不衰如山门、夜奔、相梁、刺梁、芦花荡等2、表演形式: 除演出内容外,昆曲的表演形式也根据民间的潮流和各地方戏的特色作了相应的调整(1)吸收了当地的语言,对有些剧目的曲词做了调整,变得更为通俗易懂了(2)吸收乱弹诸腔的特色,在表演上除保持其歌舞性外,生活气息变得浓郁了(3)浙江、江苏等地的昆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