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说课稿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64864298 上传时间:2022-12-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说课稿(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说课稿 杨万顺 一、教材分析本课题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是学习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基础。这一课题包括溶液的形成,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乳化现象等。在前面的八个单元中学习过的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学生接触到的很多试剂就是溶液,在后面酸、碱、盐的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反应又将涉及到溶液,因此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集中和系统地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溶解现象,能从宏观和微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能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并会对常见溶液命名;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知道乳化现

2、象及对其简单应用。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在探究实验中提高效率,合理分工,练习在实验目的的指导下分析实验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小组讨论与探究实验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间的关系。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溶液的均一性。三、学情与教法、学法分析1.学情与教法溶液是常见的一大类物质,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应从学生熟悉的物质入手,通过对熟悉的物质的分析归纳,将学生对溶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溶解过程的微观理解比较抽象,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更加直观。在对生活中的溶液

3、的讨论环节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到化学学科的社会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乳浊液及乳化现象在教材中介绍的比较简单,可组织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材中的很多内容是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完成的,因此更需要鼓励学生参与,鼓励学生交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2.学法指导在前面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已接触到溶液及溶液的形成,在学习过程中要将感性认识理论化、系统化,这就要从微观角度认识溶液形成的过程,打开视野,理解溶液的概念范畴。联系生活实际了解乳化原理。借助演示实验了解乳浊液与溶液的区别。在实验中要做到分工合理,及时准确地记录实验现象。在列举实例

4、的基础上认识到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到我们其实是生活在溶液的世界中。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目的与意图一、创设情境二、自主探究三达标测评四、课外研究 课前要求指导学生按要求课前准备,装在透明的杯子里。组织活动 组织学生活动,提问学生感受在品尝的过程中的味道有无差异。提问由猜测与结果的差异受到什么启发?提问除第一杯外,其余的五杯有什么共同点?即物质在水里怎样了?演示将适量食盐水、蔗糖水蒸发和放入冰水中,观察现象。由此得到的结论。演示将植物油滴到水中,震荡观察现象,说结论是什么?告知是乳浊液。小结通过对上面实验的分析,小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溶液的特征。也就是某些物质在水里溶

5、解了,形成了溶液,溶液有自己的特征。提问 其余的五杯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各部分的味道是一样的呢?(提示:联系分子的特征理解形成的过程)然后观看动画,最后对课内外的溶液的均一、稳定的分析、举例及应用。辨析问题提示学生联系六杯饮品具体分析五个问题。实验与辨析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解决第五小题,然后总结。如何认识溶质与溶剂间的关系,即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剂的种类提问汽油除能溶解碘之外,还能溶解其他物质吗?(提示) 衣服上沾染了油污我们可以滴两滴汽油再用水洗。这是因为油污溶解在汽油中的原因吗?提问 在前面的学习中接触过哪些溶液,在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是溶液?你知道其中的溶剂和溶质分别是什么吗?提问 面对复杂的

6、各种溶液,如何判断溶质和溶剂?进行归纳和练习。再提问 吃完饭后的碗筷(也就是前面的水和植物油形成的乳浊液)能用汽油洗吗?用洗涤剂洗碗也是利用油污溶解在其中吗?提问洗涤剂去油污的原理是什么?提问乳浊液与溶液的区别是什么?课堂小结 学完本课你知道什么?你还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什么?达标测评课外作业 在课前由六位同学分别准备好纯净水、矿泉水、蔗糖水、食盐水、蔗糖食盐水、橙汁汽水各一瓶。观察外观的差异。请同学品尝。并描述品尝过程中的感受和味道。其他同学根据他们的描述猜猜他们喝的是什么。饮品的配制者揭晓答案,并根据配方及包装上的标签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饮品的成分。讨论、归纳外表一样的,味道可能不一样;味道

7、一样的,成分也可能不一样。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讨论、归纳1、都是混合物,成分中都含有水。2、味道上下一致,是均一的。现象与结论 有晶体析出,这样的溶解发生的是物理变化。现象与结论开始分层,震荡后大油滴分散到水中,静止一段时间后有分层,表现出不均一、不稳定。讨论、归纳准备的这几种物质中矿物质、糖、盐等成分不会从水中分离出来(水分不蒸发、温度不改变),是稳定的。观看动画 蔗糖在水中的溶解、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见下图1.看后描述蔗糖溶于水后以分子形式均匀地分散在水中,而氯化钠以阴阳离子形式均匀地分散在水中。讨论、归纳从微观角度分析五杯饮品的共同点。举例生活、学习中溶液具有均一、稳定特征的实例。反思、应用

8、分析5杯溶液的溶质与溶剂。巩固辨析1、无色透明的液体就是溶液吗?(反例:水)2、溶液一定是无色的吗?(反例:橙汁)3、溶液中的溶质一定只是一种吗?(反例:盐糖水)4、溶质只能是固体吗?(反例:汽水)5、只有水能做溶剂吗?探究实验 实验2高锰酸钾、碘分别在水和汽油中溶解的的实验。见下图2.讨论、分析得出 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水不是唯一的溶剂。汽油也是常见溶剂。学生动手实验 植物油溶解在汽油中。回忆与联想清澈的江、河、湖、海中的水其实都是溶液,打针用的药水、消毒的碘酒、饮用的白酒、火锅用的工业酒精等都是溶液。我们其实生活在溶液的世界中。探究实验实验3酒精在水中的溶解。反思 溶质

9、还可以是液体。举例后师生同归纳体系溶质溶剂气+液气体液体固+液固体液体液+液无水量少量多有水其它水课堂练习判断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高锰酸钾溶液、碘酒、盐酸、(10mL水、90mL酒精)、(10mL植物油、90mL汽油)探究实验实验3对比加洗涤剂和未加洗涤剂的现象。见下图3.阅读课文 29页-30页,回答问题。讨论后小结据前面演示实验的现象和各自的特征进行总结。回忆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提出更多有关溶解的问题。独立完成。家庭小实验-清洗餐具设置真实的情景,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学生亲身体验,激发好奇心。 科学观的教育。从宏观角度探究溶液的特征。由宏观向微观过渡,从微观角度认识溶液形成的实质。强化

10、对溶液特征的理解。由感性认识向理性知识的过渡。纠正学生对溶液的错误认识,在前面的实例中就能找到答案,降低理论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学会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化学。学习对比实验方法。能从对比实验中得出正确结论。进一步认识汽油也是一种溶剂,并为后面乳浊液的学习做准备。 认识酒精也是常见溶剂,知道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会化学学科的社会意义。 把握溶质、溶剂判断的基本方法,认识到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液中充当的角色可能不同。进一步学习对比实验方法培养自学能力拓展思维,增强探究欲,为后两个课题的学习做铺垫。巩固基础知识。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相结合,将感性认识进一步升华到理性知识。五、板书设计 课题1 溶液的形

11、成1.纯净水 水2.矿泉水 水 矿物质 物理变化3.蔗糖水 水 蔗糖 混合物4.食盐水 水 食盐 均一5.蔗糖食盐水 水 蔗糖、食盐 稳定 分子或离子6.橙汁汽水 水 二氧化碳、白砂糖、柠檬黄等溶液 溶剂 溶质六、说课效果1、很好的完成了三维目标。 2、以各种形式的实验贯穿始终,即提趣又简洁、直观;即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3、通过习题,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以上就是我全部的说课内容。恳请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图1氯化钠溶于水的微观图示溶剂溶质 a. 溶解前 b. 溶解中 c. 溶解后 图2高锰酸钾、碘分别在水和汽油中的实验。图3水和油 (没有加洗涤

12、剂) 水和油 ( 加了洗涤剂)- 乳化 达标测评1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是均一、稳定、无色透明的混合物 B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C溶液是均一、稳定、透明的化合物 D溶液是均一、稳定、透明的液体 2、以下所列家庭常用的调味品中,与水充分混合后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 香油 B食盐 C白糖 D 食醋3、动物摄取食物养料必须经过消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食物充分发生化学反应 B.食物被消化后变成溶液才便于充分吸收 C.食物分解后,便于吸收 D.食物搅拌均匀后,便于吸收4、各种洗涤剂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中,下列洗涤中所用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的是 ( )A、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B、用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C、用水洗去盘子中的水果渣 D、用醋洗去水壶的水垢5、下列常见的医用溶液中,溶剂不是水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