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燕山柴婷婷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汇编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64863727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燕山柴婷婷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最新燕山柴婷婷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最新燕山柴婷婷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最新燕山柴婷婷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最新燕山柴婷婷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燕山柴婷婷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燕山柴婷婷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汇编(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基本信息课题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是否属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否学科品德与社会学段: 高段年级五年级相关领域地理、数学、可持续发展、信息技术教材书名:品德与社会 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 出版日期:2011年6月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姓名单位联系方式设计者柴婷婷北京市燕山东风小学010-80344559实施者柴婷婷北京市燕山东风小学010-80344559指导者高惠荣北京市燕山教研中心课件制作者柴婷婷北京市燕山东风小学010-80344559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师要通过创设任务情境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鼓励他们大胆尝

2、试解决问题的方法。自主学习既包括学生个体的独立探究和思考,也包括学生与同伴合作开展的学习和探究。教师要为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提示方法和步骤,避免放任学生进行盲目而低效的探究活动。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把问题带进课堂,创设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的问题情境,并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渴求解答的欲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整节课教师通过创设探究式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之前积累的学习方法,在对比中获取新知。提供的学习资料中创设符合学生水平的学习环境和问题情境,刺激与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地去通过提取、理解、分析信息和推理来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促进学生

3、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在一个又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多次体验成功的乐趣,对学习变得更为主动、热情,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建构学习过程的意义。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 本课是锦绣中华大地单元中的第二个主题“白雪飘飘的北国”中的一个学习栏目。在本册教材第一单元中,学生们了解了我国的位置、面积、政区划分、地形特点等概况知识。本单元是以黄河、长江为中心,展现了我国东、南、西部不同地域地理、风情、民族特点,通过了解地形、气候、资源等方面的地域特点,感受南北差异,东西发展不平衡,以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第二个主题“白雪飘飘的北国”包括:第一,富饶的黑土地;第二,河流的馈赠;第三,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三个学习

4、栏目。教材设立这三个学习栏目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从宏观的角度认识和了解“北国”的自然风情。突出了东北的黑土地、华北平原、黄土高原,使学生初步认识不同地区有着极为不同的自然环境,并对生产、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认识我国不同地域的人们有着丰富、多彩的生活,从而热爱我们的生活。三个方面代表了三个不同地区的特点,并围绕着一条主线:不同地域的环境特点及对当地人们生活的影响。围绕着这条主线,展开的是一幅立体画面,大自然养育着当地的人们,人们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地劳动,同时美化着自然,美化着生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是在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之后进行学习,学生在前两个地域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方法和

5、思维方式,本课的学习既是新内容的学习,也是对之前积累的学习方法的一种运用。本课的学习也为学生在后面进一步了解和学习我国的其他地域积累了方法。学情分析: 通过课前对学情的调查,了解到大部分学生都吃过黄土高原特色的美食,个别学生还有自己的亲身体验。但大多数学生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衣食住行方面没有全面系统的了解。 在学习能力方面:通过前一单元的学习中及学生学习本单元第一个主题前两课,学生初次接触自然区域地理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读政区图、地形图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在地形图上找到黄土高原的大概位置及所包括的地区,但学生综合运用教材资料和地图中各要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较弱。五年级学生有初步的阅读理

6、解教材、课外资料的提取、分析等能力,掌握了一些归纳比较等方法。但是,本课中有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如地域、地理方面等内容),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距离感,这样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教学方式:启发式 探究式教学手段:通过大量有说服力的图片、数据、文字材料补充、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书本以外的补充学习资料;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等。技术准备:制作ppt课件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1、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知道它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及其成因、气候特点;了解当地人的衣食住等生活方面的特色。2、通过与东北平原、华北平原衣食住方面的对比探究,初步建立人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黄土高原人们的生产生

7、活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是息息相关的。3、引导学生感受黄土高原人们因地制宜,乐观生活,创造有特色的地域文化的精神,并有认同感和敬佩之情。教学重难点:通过与东北平原、华北平原衣食住方面的对比探究,初步建立人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黄土高原人们的生产生活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是息息相关的。教学流程示意谈话导入揭示新课课件 黄土高原地区特色美食课件 中国地形图、黄土高原位置图黄土高原范围看图、找找、说说、概括、分析、推测、归纳课件 黄土高原地貌地形图黄土高原地形地貌特点及成因讲解新课了解概况黄土高原气候特点黄土高原人们在衣食住方面的特点及原因明确任务 阅读资料提取信息 探究思考发现实践操作探究学习羊皮大衣、羊皮坎

8、肩、白羊肚手巾衣课件 分别补充资料(数据、图片等) 汇报 交流 面食为主食分享交流探究成果结合资料,再辨析探讨,提升住窑洞运用实践:联系前后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件 衣食住图片归纳总结拓展延伸谈收获 体会图例: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媒体使用或资料教学过程(文字描述)(一)谈话导入1、师:同学们,平时你们在家一日三餐都吃些什么呢?【学生:早上喝牛奶吃面包,豆浆,鸡蛋,面条,粥等;中午米饭炒菜,面条等;晚上喝粥,也有米饭炒菜,饼等。】师:同学们的一日三餐看来相当丰富多样,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些地区人们的的一日三餐。在甘肃省兰州市,很多人的一天是从早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拉面开始的。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可

9、能就是吃两个被称为中国式汉堡的肉夹馍。在山西省,很多人家中午不吃米饭,他们的午饭可能是一碗淋了各种卤汁的刀削面。在陕西省,人们的晚饭可能是一碗“吱吱”响的油泼面。听了老师的介绍,你们有什么发现吗?【学生:这些地方人们的一日三餐都以面食为主】师:同学们说的没错,这些地方的人们酷爱面食,不仅吃出了花样,吃出了名声,还吃出了文化。这些地区在地理位置上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大多位于我国黄土高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热土。【板书:黄土高原】(二)读图了解地理位置1、师:请同学们读中国地形图,谁能在图中迅速找到黄土高原?能说说它的大概位置吗?【学生读图:黄土高原大致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2、师:请你结合

10、陆高海深图例说一说黄土高原的海拔大约在多少米以上呢?【学生读图说黄土高原的海拔】(教师引导学生讲述判断过程,总结归纳方法)3、师:再请同学们看这张黄土高原位置图,看看黄土高原包括哪些地区呢?【学生读图,预设:山西省、陕西省的大多数地区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河南省、甘肃省、青海省、河南省的局部地区。】(三)探究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地表的成因1、师:让我们走出地图,去看一看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出示组图】 师:看了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你有什么感受或者发现吗?【预设:黄土多 沟壑多】师:黄土高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区,这里到处被厚厚的黄土覆盖着。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你们猜猜这里的黄土

11、深度平均是多少吗?【学生活动:大胆猜测】教师课件出示数据:平均厚度50到80米最厚有180米。师:黄土高原的黄土平均厚度相当于20层楼高。最厚处相当于60层楼高。(教学策略:将抽象的数字化作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楼房高度来感受,加深学生对黄土高原黄土厚度的感受)师:走进黄土高原,除了眼前大片大片的黄土,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前进数百米就会被横卧的深沟阻拦。两个人站在沟坎的两边能相互对答,聊天,但是要想绕过沟坎走到一起,有时就是走一天也不能相会。这是为什么呢?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预设:这里有很多很深的山沟。】师:想知道为什么黄土高原上有这么多沟壑吗?明明是高原,却被割裂得支离破碎的?快去书里找找答案吧

12、。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42页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学生阅读 交流】师小结:原来黄土高原植被稀疏,夏季暴雨强烈,地面坡度大,加上黄土本身遇到水容易变稀软,长年累月的被雨水侵蚀,就形成了这样沟壑纵横的地表。所以那里的人特别善于嗓子传递信息,就像小品里说的“通讯基本靠吼”。比如说唱歌,赫赫有名的信天游就诞生在黄土高原。你听【课件播放音频】师:像这样,横竖都是深浅不一的山沟,我们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沟壑纵横”【教师板书:沟壑纵横】(四)走进黄土高原人们的生活1、师:这里的人们是怎么适应这样的环境的呢?除了适应还需要什么呢?就让我们去看一看在那里人们的生活。【板书:人们生活】师: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

13、究学习,请你们根据老师提供的资料对黄土高原人们的衣、食、住三方面的特色进行探究。【学生小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2、师:同学们讨论得非常热烈,看得出大家都有所收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学生分组汇报交流情况,互相补充,教师适当补充】1)首先让我们看看他们在居住方面有什么特点?(出示图片:窑洞民居)病例3.患者男,48岁.主诉:腹痛寒战高热三天,昏迷一天。观察一下:说说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的住房与东北平原的住房有什么不同呢?A.修改与完善系统模型B.征求用户对系统原型的评价和改进意见【预设:与当地地形和资源情况相关 人们就地取材 因地制宜地选择住宅方式】2() DIC的主要病理特征是凝血功

14、能异常。(教师引导:联系前面知识,观察建造窑洞与黄土高原地形的关系。)猜一猜:住在窑洞里有什么好处呢?【预设:窑洞冬暖夏凉,省时省料。】盈余公积 720(教学策略:学生通过读书知道窑洞冬暖夏凉,但具体原因不理解,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去山洞里的亲身感受,学生就较好理解这一特点了。)【解析】:师:看啊,多么智慧的人们,充分利用了黄土高原仅有的地形特点,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如此有特色的窑洞,成了黄土高原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你们说说,这里的人们怎么样?期间能够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来抵减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预设:智慧 有创意】2) 过渡:上课伊始,我们聊了关于吃的话题,我们同学都发现黄土

15、高原地区的人们的一日三餐以面食为主,这仅仅是是一种巧合吗?还是其中有什么原因呢?通过同学们的探究,你们的发现是什么呢?借:应付账款 500【预设:因为当地种植小麦、谷子等农作物】D资产组的减值损失应当首先抵减分摊至该资产组中商誉(如果有的话)的账面价值(教学策略: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与东北平原种植水稻进行对比,发现之所以种植小麦是与黄土高原干旱的气候密切相关的。而即使是抗旱性强的小麦的种植也需要较好的生长环境,引导学生发现当地人们不仅适应环境选择种植抗旱农作物,还对当地的环境进行改造,创造性地修建梯田,从而种植庄稼。)师:充分利用和改造当地的地形造成梯田,是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一种伟大智慧的改造。人们还用有限的食材创造出名扬海内外的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