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自治新模式推行社区建设经验思考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64838378 上传时间:2022-09-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村民自治新模式推行社区建设经验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村民自治新模式推行社区建设经验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村民自治新模式推行社区建设经验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村民自治新模式推行社区建设经验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村民自治新模式推行社区建设经验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村民自治新模式推行社区建设经验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村民自治新模式推行社区建设经验思考(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村民自治新模式推行社区建设经验思考*县位于*省西部,长江西陵峡畔,三峡工程坝上库首,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乡,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辖12个乡、186个村、7个居委会,全县国土面积2427平方公里,共133991户388273人,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296445万元、人均纯收入2507元。从2002年以来,*县*镇围绕建设新农村的目标,在全镇推行了农村社区建设,整合了农村各种资源和力量,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效解决了农村工作中的诸多难题,*县农村社区建设由此拉开了序幕。*县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经历了调查研究、试点、总结推广过程,历时5年,取得了一定成绩,促进了

2、基层民主发展,推动了新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加快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步伐,开创了农村社区建设新路子,形成了适合本地实际的具有较强生命力、创造力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县共有12个乡镇186个村1150个村民小组,截止2008年,共有176个村建立了农村社区,撤销村民小组1087个,组建农村社区1452个,理事会成员共4836人,农村社区覆盖全县96056户,300108人。农村社区覆盖率达95%。一、我县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撤组建社”村民自治新模式就是改革传统的村级行政管理体制,撤消村民小组,建立以农村社区理事会为平台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模式。撤销村民小组以后,按照“地域相近、产业趋同、利益共

3、享、规模适度、群众自愿”的原则,建立农村社区。每个社区一般由30个左右的农户组成,社区群众“直选”产生社区理事会,设理事长1人,理事24人。理事会成员由所在社区农户“直选”产生,理事长由理事推选产生,任期一年。理事会成员主要由有”双带”能力的农村党员、产业大户和经营能人担任。社区理事会的成立,改变了传统的村组管理模式,建立起了“村委会社区理事会基本农户”的新型村民自治模式。社区理事会在村党组织的领导和村委会指导下,按照农村社区理事会章程行使“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职能。社区理事会以“议事恳谈”为主要方式,广泛听取社区农户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决定社区事务,在社区范围内实行村民自

4、治。社区间的事务,在村委会协调下,由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理事会成员“议事恳谈”共同决定相关事宜,在社区间联合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这样使社区内自治、社区间联合自治、以村为单位自治等三个层次有机结合,把村民的民主自治权利真正落到了实处,形成了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新模式。为加强对农村社区建设的有效指导,我县各乡镇先后制定出台了“十好社区”考核办法、关于对社区公路建设的奖励办法,建立了对农村公益事业、经济发展等社会各项事业的以奖代补政策,确立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出台了关于对村支两委干部实行“两票制”民主评议管理办法,把村干部的工资待遇、任免去留置于理事会的评价之下。这些措施的实

5、施,极大地激发了村民参与村民自治的热情,从制度上保障了农村社区建设持续健康发展。二、推行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动因一是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精神的指引。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完善村民自治,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的要求;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县的做法是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解决当前村民自治存在问题的一种尝试。二是农村发展的客观要求。一是农村社区事务管理的需要。农村税费改革合村并组以后,村组范围扩大,农村出现了利益多元化、需求多样化的倾向,

6、以村为单位组织村民代表讨论决定某一事务意见难以统一,形成公共事务难管,公益事业难办等难题。“撤组建社”模式划小了自治单元,使村民自治的形式和方式更加灵活,效率更加快捷高效。二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虽然保障了农民的土地经营权利,但不可否认的也形成了生产资料分割的局面。农民长期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千家万户进入市场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农村增产不增收,减负不增收情况突出。农村经济发展需要一种新的模式来整合农村优势资源,提高组织化程度,提升市场竞争力。三是正确引导农村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民收入的增长,逐步富裕起来的农民开始更加关注自身的权利和利益

7、。必须要建立一种适应时代要求,让农民真正成为农村主人的新模式来适应这种需要。*桥模式建立了社区内自治、社区间联合自治、以村为单位整体自治的三层自治架构,从体制上适应了农村改革和发展要求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要求。三是*桥 镇“凤凰岭经验”的启示。*桥镇凤凰岭村有一个叫铁炉冲的自然小村落,只有一条小路与外界相连。1999年至2002年,在连续4年没有组长的情况下,他们自发组织起来,推举67岁的老党员袁学商为领头人,带领大家筹资万元,投工5600多个,历时3个冬春,打通了一条通往山外2公里长的简易公路,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人称“凤凰岭事件”。实践证明,只有把共同利益的群众组织起来自主决定办自己想办的

8、事,才是村民自治的活力和源泉。三、我县农村社区建设解决的主要问题和运行效果解决了村民自治的体制缺陷。传统村组设置模式,村组行政化倾向浓厚,以对上负责为主,在体制上缺少一个不受上级干扰,真实反映农民意愿的自治组织。农民“直选”产生的农村社区理事会,则是完全意义上的群众自治组织,社区内要办什么,不办什么,怎样去办,都由农民说了算。“撤组建社”,解决了传统村民自治模式的体制缺陷。解决了村民自治的机制障碍。在村民自治的决策机制上,通常必须要以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才能表决。这种方式导致一方面由于利益多元化难以形成决策,另一方面又有一部分没有达到影响全村的事被忽视,进入不了全村自治的范畴。以农村社区理事

9、会为平台,“议事恳谈、一事一议”的决策机制,使每个农户的不同利益得到了尊重和满足,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解决了村民自治的制度缺失。在当前的村民自治框架下,村委会处于强势地位,单个农民个体的维权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制度性保障。农村社区理事会把农民的意愿以整体的形式反映出来,提高了农民在农村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增强了和村委会对话的实力,有利于促进村委会的工作,使其不仅要对上负责,还要对下负责。推动了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全县从2003年建立农村社区以来,共有1400个社区,90000多个农户自愿筹资500多万元,投工50多万个,新修公路200多公里,常年维修公路1800多公里,全县95%的社区

10、、85%以上的户通公路;农村供电、饮水、通讯等公益事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社区推行“一社一品”运动,生产资料统一采购、生产技术统一把关、产品销售统一市场,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农民收入得到明显增长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社区内自治、社区间联合自治、以村为单位自治,“议事恳谈、一事一议”,给村民参与和监督村务提供了平台,也真正使每一个村民的权益得到了尊重和体现。社区群众实行科技互学、信息互通、困难互帮、环境互创、利益互惠。县、乡镇、村三级在服务社区建设中转变职能,转变方式,干群关系明显好转。许多社区多年无刑事案件、无大的民事纠纷,信访案件也大幅度下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