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教案-地理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64832835 上传时间:2022-10-3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教案-地理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一地理教案-地理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一地理教案-地理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一地理教案-地理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一地理教案-地理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教案-地理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教案-地理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地理教案地理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一、省质检地理试题分析1、对地理知识点的考查、选择题共11题44分,依次考查了以下知识点水资源(8分)、自然带(4分)、工业区位因素(4分)、气候(气温)及影响因素(8分)、区域定位(2分)与农业生产(6分)、日照图(6分)及时间的换算(2分)、综合(4分)。、综合题共8小题56分,依次考查了以下内容地形区及成因(8分)、交通、自然灾害(12分)、等值线(等日照时数)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6分)、产业结构的特点及成因分析(10分)、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4分)、河流水文特征及成因分析(8分)、人口问题及原因分析(8分)。、全卷考查的地理知识点覆盖面广、比例适当整

2、份试卷涉及到的大小知识点较多(见第、点分析)。侧重于考查高中地理的主干知识,一些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知识所占的比重较高,如等值线图、时间换算、气候、地形、水文、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农业和工业,占了全卷的86%。因此这份试卷对学生地理知识点掌握情况的考查,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整份试卷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中国地理与世界地理的分值大致相当,总体比例适当。2、对地理学科能力的考查、突出考查了学生的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本卷以多种地理图表为载体,来承载对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其中数据表格一个、坐标图三幅(曲线图两幅、经纬线图一幅)、日照图一幅、等值线图两幅(含等高线和等日照线)、区域图三幅(青藏高原、黄河中

3、下游和欧洲西部)。对地理图表的考查方向与高考吻合,需要学生在认真阅读、分析和理解图表内容后,才能正确解答题目提出的问题。、考查了学生的区域判读和区位分析能力选择题的第3、4、7、8小题和综合题第36、39题共56分,是以区域的判读为前提入手的,考查学生根据经纬线和地理事物的轮廓特征来定位的能力;第36和39题两题综合题则注重考查学生对不同地理事物的区位分析能力。、考查了地理计算能力选择题的第9小题考查了学生有关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和时间的换算能力。、考查了学生题目分析和语言表达基本能力综合题第36题的、小题和第39题的、小题,主要考查了对不同地理事物特征、规律的差异对比和成因分析方面的内容,这需

4、要学生对题目有较强的整体把握能力、获取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和较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3、试题的难易度分析、 选择题部分选择题各题得分率统计情况如下表:题号123456得分率88.4%92.7%73.9%77.3%56.4%85.7%题号7891011平均得分率得分率90.1%62.6%82.4%66.3%44.2%74.6%选择题的平均得分率为74.6%,其中得分率小于50%只有一题、大于70%有七题,说明选择题的总体难度不大。、综合题部分综合题各题得分率统计情况如下表:题号36题(共36分)39题(共20分)分值866610488平均得分4.233.182.752.863.8

5、82.933.153.27得分率52.9%53.0%45.8%47.7%38.8%73.3%39.4%40.9%综合题的平均得分率为49.6%。其中得分率小于50%的有五个小题、大于70%只有一小题,这说明综合题具有较大的区分度。全卷地理的总平均分为60.3,符合高考的考试要求。、试题的总体特点全卷试题在保持平稳的基础上,有较好的区分度,地理学科特色非常明显,突出体现了对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另一方面也充分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和联系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性强;整份试卷无偏题、怪题,试题内容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的结合,如36题以一则新闻为材

6、料来考查风暴潮的成因,具有较为鲜明的时代特征。4、学生答题存在的问题分析、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没有形成较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第一轮复习涉及的地理知识点繁多,不少学生都还没来得及掌握所学的知识,更不用说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省质检所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多,需要联系的相关知识点也多、综合性非常强。因此不少没有较扎实基础和较完善知识体系的同学,在这次考试中暴露无遗。如选择题的第11小题考查了墨累达令盆地农事活动的季节安排、坦桑尼亚所处的半球及热带草原气候的气候特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判断和地中海气候的特点及对旅游业的影响四个知识,综合性强。结果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全面、不系统,判断不准确,导致该题成为全卷得分

7、率最低的选择题。、读图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地理图表能容纳大量的地理信息,综合表达不同的地理事象。对地理图表的解读历来是学生最薄弱的环节之一,也是这次考试中反映出来的最大问题之一。学生在读图时最容易产生的问题是顾此失彼,特别是图中涉及到的要素较多的时候,无法从宏观层面结合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图中的所有要素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产生失误。例如选择题的第3个组题,考查大陆和海洋的气温年较差、日较差的纬度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图中共出现了四条随纬度变化的不同特征曲线,不少学生的思路就被这四条曲线给打乱了,不懂得结合题目中的“大陆和海洋”、“年较差和日较差”这两个已知条件,先把四条曲线按温差的大小分为两组,然

8、后再从小组中去进一步判断。、区域图的判读能力有待提高高考题目多从经纬线、地理事物(特别是河流、海岸线、等高线)的轮廓特征和相对位置这三个方面来考查学生判读区域图的能力。这次省质检选择题的第2个组题和第4个组题都是从经纬线入手来考查自然带与工业区位的知识;综合题第36题的两幅图则结合了经纬线和河流、海陆轮廓和等高线的特征来考查地形区、自然灾害和城市区位等相关知识。对于36题中的乙图,不少同学没能根据黄河的中游水系特征和等高线的数值来正确判断B所在地形区的名称,把地形区B的答成了华北平原、内蒙古高原的不在少数。、分析、解答题目时不会进行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大型考试(特别是高考)所用的题目或材料比较新颖

9、,一般不用课本上的材料来考查所学的知识,也不会出现平时练习过的题目,因此学生在答题时面对的题型或背景材料是平时没有见过的。面对这种情况很多学生就会显得无所适从,相同的知识点换过一个角度来考查,就不知所措了。例如综合题第36题的第3小题,题目要求结合材料分析渤海出现特大风暴潮的原因。很多学生说考试时一下子懵了,因为上课没讲过渤海出现风暴潮这个知识点,从而无从下手回答,导致本题的得分率很低。如果题目考查的是分析钱塘江大潮出现的原因,很多学生就会想起所学的“东南季风、地形、月球引力、河口形状”等影响因素来,这说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还比较弱。、审题不认真,把握不住题目中的关键词与问题审题不认真,

10、做题粗心是很多学生在考试中存在的较大问题。一部分学生是在平时做题时就养成的习惯,另一部分学生则是因为此次省质检的试题量较大,考试的时间不够而没能认真审题。他们考试时的读题速度很快,没有逐字逐句去分析、理解题目阐述的内容;没有认真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隐藏条件;也没能通过题目中关键词语来理解问题的含义。如综合题第36题的第5小题,题目考查的是拉萨和天津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凸显的新优势。结果很多同学没有注意到“新优势”这个关键词,把天津的新优势答成了“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还有不少同学则把问题理解为考查“拉萨和天津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凸显的共同新优势”,与综合题第39题的第3小题一样,没有把“导致英国两

11、次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分开回答,结果导致两小题共18分所剩无几。、语言文字的表述能力较差,错别字多2007年地理考试大纲说明的第三点“描述和阐释事物”中,对学生的地理技能有一项较高的要求:“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在第四点“论证和探讨问题”中,也有一项要求:“论证问题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考纲要求学生在答题过程中能对地理思维过程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而在这次省质检中学生的表现则不尽人意。以综合题第39题为例,第1小题要求学生填出字母A所代表的国家名称(荷兰),字母B所代表的河流名称(莱茵河),有部分学生把“荷兰”写成了“何兰”,把“莱茵河

12、”写成了“来因河”、“莱恩河”;第2小题要学生分析“欧洲西部沿海至东部内陆河流水文特征变化的一般规律及成因”,学生的回答则是五花八门的,如把规律写为“河流含水量不断减小”、“河流的水位不断减少”、“水量越来越不稳定”等,把成因写成“欧洲西部比东部的形势偏高,形成高度差”。二、考前备考复习策略1、进行知识梳理,形成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试题已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侧重于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但是由于地理知识的综合性强,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前提,想要考好又是不容易的。这次省质检第卷和第卷的大部分题目都是容易题和中档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双基”,但考生反映出来的主

13、要问题还是“双基”的薄弱。因此第二轮复习要帮助学生查缺补漏、理清知识结构,让学生能理解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能站在一定的高度从宏观上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达到学科内知识的融会贯通。第二轮的复习,如何引导学生将零散、繁多的地理知识形成一个联系紧密的知识体系?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特点先定出一条知识主线。比如确定以地理位置、气候和环境问题为中心的知识关联主线: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和自然带-资源和能源-农业和工业-人口和城市-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学生可以以这样的知识主线为依托,结合做题和阅读课本,把相关的知识消化后放到这个知识体系中,并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它。只有这个属于自己的内在

14、知识体系越完善,做题目才会越灵活、自如,掌握的知识就会越多,从而这个知识体系就会更完善。这样在第二轮复习中学生就能形成一个良性的知识循环,这是步入高考考场的大前提。2、注重同类型知识的横向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第二轮的复习多以专题为线索,而且专题内容多以主干知识为核心。是否可以尝试把知识复习专题和能力培养专题二者结合起来?学会分析地理问题是每个学生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能力,同时又是高考能力考查的重点,因此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是第二轮复习的重点之一。但是地理的考点知识多,而二轮复习的时间有限,不可能把所有的地理知识都进行细致的分析讲解。通过对同类型知识的归类对比分析,从而培养学生

15、学会分析同类型地理问题的能力,可以比较有效解决这个问题。进行同类型知识的横向比较分析,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重组和运用,同时又能将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进行分解与细化。学生不但能学会如何分析地理问题,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进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高中地理同类型的知识点很多,比如省质考查的“渤海特大风暴潮的成因”与“钱塘江大潮的成因”基本相似,由此还可以延伸到对其它的海区风暴潮形成原因的分析;又如,可以从纬度位置、海湾的轮廓特点和洋流性质等方面来对比美国南部海域和孟加拉湾飓风出现频率高的原因。以上是对比成因知识的相同点,也可以对比分析不同点,如通过海域的封闭程度、洋流性质和水温特点,对比分析美国东南大西洋海域与西南太平洋海域飓风形成与影响的差异;再如可以通过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水文、自然带、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交通、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问题等方面,对比分析河西走廊与辽西走廊的差异。必须要注意的是:分析问题与知识迁移一定要结合当地特定的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来展开。3、以区域为中心,进行知识的分层分析区域地图是地理学的基石,地理试题对于地理知识点的考查基本上要落到区域图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