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全集湘教版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64668513 上传时间:2023-09-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全集湘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五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全集湘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五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全集湘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五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全集湘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五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全集湘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全集湘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全集湘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五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全集湘教版班级:_ 姓名:_1.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南宋)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备注:作者做此诗时六十八岁,正当国难当头,南宋王朝命运岌岌可危之时。1首句“僵”和“孤”两字,写了诗人晚年生活的_;即使这样,作者仍然“尚思为国戍轮台”,体现了他_的精神,这在本册我们学习的他另一首诗_中也有体现。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全诗由述志和记梦两部分组成,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B.诗中尚字表现了诗人强烈而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C.诗的后两句都是写梦境,与前两句写实相映衬D.全诗气势豪壮,感情真挚,

2、具有强烈的感染力3“风吹雨”既指当晚的天气,同时也影射_。4本诗以梦境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_2.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_,_。1请将诗句补充完整。2这首诗是_朝诗人_写的。3解释下列词语。(1)游子:_ (2)临:_(3)意恐:_ (4)归:_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最后一句话的意思。_3. 课外阅读。四时田园杂兴春日宋范成大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注释)土膏:指肥沃的土地。一饷,片刻。饷,通“晌”。鞭笋:细长的竹笋。1这首诗的第一句中,“_”二字形象地表现出春天乍到,大地复苏的情形。2下列对诗

3、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饷开”三字,形象地描绘出花草在春天生长迅速,片刻间使人眼花缭乱的景象。B.诗人精心选择农村特有的景色与农民的劳动生活来表现春天,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C.诗歌最后一句巧借鞭笋来透露春天的气息,与“一枝红杏出墙来”有异曲同工之妙。D.诗歌先概括描写春天,然后具体描绘景物。“催”“开”“过”等词充满着动态之美。3这首诗作者都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4. 古诗鉴赏。秋登宣城谢胱北楼(唐)李白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注)谢胱(tio)北楼:即谢雕楼,为南宋诗人谢挑任宣州太

4、守时所建。江城:泛指水边的城,这里指宜城。两水:指句溪和宛溪。双桥:指风凰桥和济川桥。1本诗最能体现秋天特点的句子是_,_。2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首联开门见山,把登览时所见景色总括出来,统摄全篇,吸引读者。B.领联以静写动,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江城美景。C.尾联写出了李白对谢公的怀念之情,与题目遥相呼应。3“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这是一个_(修辞方法)句。4颔联一个“_”字写出二溪河流绕城的情景;一个“_”字,将天上与水中联系起来。5.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1)这首诗的作者是

5、代诗人。这首诗是描绘的,表达了诗人之情。(2)解释下面的字词。知时节:_潜:_俱:_(3)诗中哪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认为这场春雨是“好雨”?_(4)解释诗中画线的句子,并说说划线的“潜”字用得好在哪儿。_6.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1下面词语中的加点字和“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兴”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A.兴奋B.振兴C.高兴D.兴盛2解释下列字词。耘田:_ 绩麻:_解:_供:_ 傍:_ 阴:_3“村庄儿女各当家”中“儿女”的意思是( )。A.子女B.指青年男女C.哥哥和姐姐D.儿子和女儿4“童孙未解供耕织”中“

6、耕”和上句诗中的“_”相对应,“织”和上句诗中的“_”相对应,通过所填的这两个词语,我们体会到农家人(_)的特点。A勤劳能干 B悠闲自在 C艰苦朴素 D勤俭节约7. 课外阅读。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1这首诗的作者苏拭号_,与他的父亲、弟弟合称_2这是一首()诗。A.写景诗B.题画诗C.咏物诗3解释加点字和诗句的意思。正是河豚欲上时欲:_4说说诗的前三句写了几种景物,这三句都写了什么地方的景物?_5请写出作者联想的诗句。_8. 把古诗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乞巧_,_。_,_。1这首诗是_代诗人_写的,描写了民间过_节时的盛况,表现了人们

7、_的美好心愿。2“乞巧”是指向织女星_。3每当此时,人间女子通常对着_用_(a.五彩线;b.红丝线;c.金丝线;d.银丝线)穿针。9. 课内阅读。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1这首诗是_代著名诗人_临终前写给_的。2解释下列字词。元:_乃翁:_3用诗中的原句填空。(1)诗人的遗憾是_。(2)诗人的遗愿是_。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10.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1古人评诗

8、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_11. 思维飞跃。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_,_。(1)用“”画出每句诗的节奏。(2)写出诗中的两组反义词。_ _(3)解释所填诗句:_(4)、这几句诗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_12. 课内阅读。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潋滟:_相宜:_22描写雨中西湖景象的诗句是:_3诗人抓住(_)的特征来描绘西湖的风采神韵。(填序号)A.春季鲜花B.夏季时雨时晴C.秋季 西子D.冬季

9、女子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_13. 古诗二首,阅读理解。过分水岭 饮湖上初晴后雨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宣。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潋滟:_潺湲:_2过分水岭写的是诗人温庭筠在过分水岭的行程中见_引起的_。饮湖上初晴后雨描写的是西湖晴天时的_和雨天时的_。3细读过分水岭,选择一个话题,想一想,写一写。作者和溪水在三天的相伴中会出现哪些场景?告别时潺湲的溪水声在向作者诉说什么?答:_4根据古诗内容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过分水岭中“有情”二字是诗篇的题眼,下面三句都是围

10、绕着它来具体描写的。(_)饮湖上初晴后雨不是描写西湖的某处之景、某时之景而是概括描写,全面讲价。(_)过分水岭表达了溪水对作者的深情;饮湖上初晴后雨表达了对西子的赞美。(_)5饮湖上初晴后雨最后一句把西湖比作西子,这个比喻恰当吗?说明理由。_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1、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 ),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心灵感到宁静。(多选)A、草场笛声 B、湖水灯光C、黄昏月夜D、明月蓑衣2、对诗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理解正确的是()A、田野上的草长了六七里那么远,笛子的声音响了三四下。B、放眼望去,田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C、草长得很茂盛,铺满了田野,晚风中传来三四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