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QS认证基本要求和体会自2005年1月国家出台了茶叶食品市场准入制,是新形势下产业 发展的需要针对茶叶生产加工过程中存在着“厂房多年失修、破烂不 堪,机械陈旧,周边环境恶劣”等状况,脏、乱、差现象十分突出,且 加工环节中再次污染情况十分普遍,也出现添加色素、药用滑石粉等不 良行为,这些严重问题和不足制约着茶叶产业发展而使用食品市场准 入标志,属于质量标志,其目的在于:一是表明本产品取得食品生产许 可证,二是表明本产品经过出厂检验,三是企业明示本产品符合食品质 量安全基本要求政府通过对食品市场准入标志监督管理,有利于为企 业创造良好的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有利于消费者识别,有利于保护消费 者的合法权益,推动整个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至今,在政府高度重视下,经有关部门的技术指导,茶叶生产单位积极 响应国家关于茶叶食品准入制,开展茶叶食品QS认证工作,已获证11 家,审核通过6家,获得阶段性成效现就QS认证的基本要求和体会 总结如下:一、茶叶食品范围及申证单元实施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茶叶产品包括所有以茶树鲜叶为原料加 工制作的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及经再加工制成的 花茶、袋泡茶、紧压茶,共9类产品。
果味茶、保健茶以及各种代用茶 不在发证范围结合本地实际仅指以茶树鲜叶为原料加工制作的绿茶产茶叶的申证单元为1个生产许可证上应注明产品品种,即绿茶、红 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花茶、袋泡茶、紧压茶中的1类或几 类;茶叶分装企业应单独注明茶叶生产许可证有效期为3年其产品 类别编号:1401二、 申证对象和条件结合当地茶叶生产情况,QS认证对象主要为生产名优绿茶、已工商 登记或新发展的企业性茶场(厂)公司,条件为所生产的名优绿茶商品 需要进入超市、商场、批发市场和门市部三、 新建或改修生产厂房1、 生产环境原则上应离开垃圾场、畜牧场、医院、粪池50米以上,离开经常喷 施农药的农田100米以上,远离排放“三废”的工业企业,有相对封闭 的生产场地2、 生产厂房厂房面积应不少于设备占地面积的8倍地面应硬实、平整、光洁, 墙面无污垢厂区内须设立鲜叶摊青间、加工车间、内包装间、外包装 间、辅料间、成品仓库、更衣室和化验室等应有足够的原料、辅料、 半成品和成品仓库或场地原料、辅料、半成品、废品和成品应分开放 置,不得混放茶叶仓库应清洁、干燥、无异气味,不得堆放其他物品 厂房要根据物流和人流分开原则进行布局,按鲜叶入摊青间、加工车间、 成品至内包装间、外包装间、辅料进内包装间和外包装间均须设置物流 口,而人流则严格按照茶叶食品要求,从更衣室分别进入加工车间和内包装间。
为此,合理设立厂房各车间,化验室则可以独立设置厂房各车间应安装消毒灯,加工和包装场地至少在每年茶季前清洗1次四、 所需的设备1、 生产设备绿茶生产必须具备杀青、揉捻、干燥设备(手工、半手工名优茶视生产工艺而定)精制加工(毛茶加工至成品茶)必须具备筛分、风选、拣梗、干燥设备2、 包装设备包装须具备称量、盛装器皿、封口机,外包装示包装设计而定的设备,以及打码器等3、 检测设备最小刻度为0.1克的天平称,水分测定设备或快速水分测定仪,评审杯和器皿此外,分装企业必须具备称量、干燥、包装设备五、 软件作业1、 标准收集国家有关食品标准、国家的茶叶标准,地方茶叶标准或备案的企业标准等;2、 质量管理手册制订根据国家有关茶叶食品6个部分42个核查项目,主要从23个方面进行质量管理系列化制订,包括内容有: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说明书,产 品质量管理制度,本公司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图,各部门及岗位人员质量 责任制,各部门质量目标,生产现场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设备车 间清洁制度,技术文件管理制度,记录管理制度,外来文件管理制度, 运输管理制度,仓库管理制度,供方评定管理制度,采购管理制度,生 产过程质量管理制度,生产过程卫生管理制度,监视和测量装置管理制 度,检验室管理制度,产品质量检验管理制度,不合格品管理制度, 纠正措施管理制度,人员培训管理制度;3、 文件处理结合标准和质量管理手册要求,进行文件发放处理,有效监控文件时 效性和质量管理作用;4、 材料记录依照质量管理手册,做好全方位的生产记录台帐。
记录台怅内容有: 采购单、物资入库单、设施验收报告、文件发放回收记录、文件控制清 单、不合格品评审及处置表、质量目标考核记录表、纠正措施单、出厂 检验批次合格率月统计表、设备检修记录、工艺纪律检查表等;六、 人员要求要求配备1名评茶员和1名化验员七、 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1、部门多头管理,缺乏认证口径结合QS认证各环节,涉及卫生、 工商、质监和农林部门,在QS认证上卫生、质监部门在厂房布局上有 差异,在具体处理上生产企业返工等损失为此,通过农林部门进行协 调,结合茶叶生产特殊性来推进茶叶QS认证工作,做到消费者和生产 者利益兼顾的目的2、企业素质不高,贯彻难度较大由于茶叶加工生产有明显的季节 性,决定企业人员的不稳定性,多数为家庭式承包,承包户且文化学历 低,对QS认证前后的系列管理难舍难以胜任,影响茶叶食品的质量管 理在解决方法上,可采用“政府搭台、合作社制,集中加工、品牌管 理、共同推进”模式,有益整体茶叶生产QS认证工作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