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第一单元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64501974 上传时间:2022-12-22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一第一单元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必修一第一单元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必修一第一单元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必修一第一单元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必修一第一单元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一第一单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一第一单元(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从图1到图2的变化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大禹治水有功,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 B禹建立夏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首位帝王 C大禹功绩卓著,在历史上享有崇高威望 D原始社会被奴隶制王朝所取代 解析:大禹身份的变化体现出政治制度及社会形态的根本性转变。 答案:D 2下图是一张拍摄于清末的中国家庭聚餐照,它反映出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团圆饭”情结。这种情结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世袭制 D禅让制 解析:吃团圆饭的风俗反映出中国人重视亲情,这种传统受到古代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答案:B 3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2、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 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 解析:山东简称鲁,山西简称晋;鲁国和晋国是西周时期的封国。 答案:C4下 图为大盂鼎中的金文”宗”。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的纽带是( ) A财产B地域 C信仰D血缘 解析:宗法制依据血缘宗亲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 答案:D 5周公把商贵族微子启分封到宋,同时又在宋周围分封同姓诸侯。周公这样做的目的是( ) A与商贵族共掌天下 B拉拢并控制商贵族 C巩固中央集权体制 D确立自己的专制权威 解析:分封商贵族是为了拉拢他们,在其周围设置同姓

3、诸侯是为了监督控制他们。 答案:B 6下图是汉代画像石周公辅佐成王图。几位同学就这幅画像石的历史内涵进行了推测: 甲:图中诸侯四方来朝,反映了成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形成 乙:图中周王厉行分封,诸侯对周王的义务得到严格履行 丙:图中成王地位至尊,说明此时周王能有效控制诸侯 丁:图中周公勤政为民,统治者品德成为政治权力间的主要纽带 以上推测与历史实际基本吻合的应是( ) A甲B乙C丙D丁 解析:图片主要突出了周成王的地位,说明了根据分封制周天子的大宗地位得到了体现。 答案:C 7(2012浙江文综,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

4、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晋国是姬姓封国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晋宋两国可以通婚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B.C.D.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晋国是成王弟叔虞的封国,属于姬姓。根据”同姓不婚”的原则,”秦晋之好”证明秦不属于姬姓。燕国是周王室贵族召公的封国,属于姬姓。宋国是殷商贵族微子启的封国,不属于姬姓。由此可知,的说法正确,晋宋、秦燕不属于”同姓”,可以通婚,正确。晋燕同属姬姓,故不能通婚,排除。 答案:C 8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 ) A所有诸

5、侯都有血缘关系 B诸侯的庶子没有政治权利 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 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解析:由题干信息”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可以判断,D项正确。 答案:D 9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了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 ) A严格的等级关系 B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 C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西周实行等级制度,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中无法体现。 答案:A 10祠堂是族人们祭祖的地方,福建农村王姓家族还保留着家族祠堂。该家族从高至低

6、的辈分排序中,有一组是:怀、宗、维、大,民国元年(1912年)除夕主持祭祖的是”宗”字辈的王宗烨。按照宗法制,这个人在”宗”字辈中一定不是( ) A小宗B大宗C嫡长子D族长 解析: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而言的。题目中的王宗烨在整个王姓家族内,不是大宗,但在”宗”字辈中,他一定是大宗。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11阅读下列材料: 王国维先生在殷周制度论中说:”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

7、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请完成: (1)依据材料,概括西周制度相比于以前的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西周天子与诸侯关系明显发生了变化,君臣名分逐渐确定。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变化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周王室的统治。 参考答案:(1)变化: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或君臣之名分确定)。 (2)影响:加强了对地方控制,巩固了周王室统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维护了西周较长时间的强盛。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史记中”法令出一

8、”“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形容的是哪一制度的特点( ) A三公九卿制B皇帝制度 C分封制D郡县制 解析:皇权至上、皇帝独尊是皇帝制度的特点。 答案:B 2右图为某博物馆藏砖,此砖正面以凸线划为12方格,每格内有一阳文秦篆,被推测为秦代遗物。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这一遗物印证了秦朝( ) A是大一统王朝 B没有自然灾害 C人民生活富裕 D社会安定团结 解析:”海内皆臣”表明秦朝已实现国家统一。 答案:A 3秦朝中央政府机构如右图所示,它反映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 ) A宗法分封 B分权牵制 C民主法制 D君主专制 解析:秦朝的三公九卿制虽然能够在

9、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但最后军政大权都归于皇帝手中,皇权高度集中。 答案:D 42011年7月在建党90周年庆典上,国家领导人反复强调深化改革,勇于创新。制度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秦始皇在这一方面的贡献不包括( ) A皇帝制度B三公九卿制度 C统一度量衡标准D首创郡县制度 解析:郡县制度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秦始皇只是将其推广到全国。 答案:D 5(2012广东文综,13)”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 A.君主专制的削弱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D.分封制的巩固 解析:诸侯”不得参与王国的政事”,实际剥夺了诸侯管理地方的行政权,有利于中央加强

10、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A、B两项的信息,D项结论与材料信息反映的史实相反。 答案:C 6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 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 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秦朝统一了文字 ABCD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因此错误。 答案:C 7华人历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曾提出”历史三峡论”:将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符合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 ) 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C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D君主立宪制取

11、代封建君主专制 解析:从封建到帝制的转变是指以血缘政治为主的分封制到以官僚政治为主的中央集权制的转变。 答案:B 8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解析:从题干中可知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不在于郡县制,西汉七国之乱是诸侯国叛乱不是郡县叛乱,所以郡县制是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的。故选C项。 答案:C 9秦汉时期,经常使用的礼仪是朝礼,朝礼又称朝仪,是臣子朝见君主的礼仪,

12、用以”明君臣之义”。朝礼所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 A形成君臣等级B确立皇权至上 C保证皇位世袭D维护君主专制 解析:朝礼是用来显示和维护君主权威的礼仪,因此其反映的本质问题应是D项。 答案:D 10法国学者雷奈格鲁塞东方的文明写道:”秦代在历史上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周时已有的中国力量,由它一个最有生气的成分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 A实现了国家统一 B创立三公九卿制 C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D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解析:”周时已有”到秦时”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应该理解为周朝的分封制就已经开始遭到破坏,逐渐出现了集权的趋势,到秦朝发展为中央集权制度。故

13、选D项。 答案:D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大酺。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钅豦,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请完成: (1)材料一图示A、B代表的官职名称分别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一图示,概括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中权力集中的趋势。 (3)以上两则材料反映了秦王朝为巩固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简要分析其历史意义。 解析:第(1)问依据秦朝的官制来回答,中央是三公,地方是郡守。第(2)问从示意图中可看出地方中央皇帝层层集中的趋势。第(3)问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概括

14、措施和意义。 参考答案:(1)A丞相、御史大夫、太尉。B郡守、监御史、郡尉。 (2)地方权力向中央集中,中央权力向皇帝集中,最终皇帝掌握一切大权。 (3)措施: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意义:有效地维护了统一,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材料中的”中间路线”是指( ) A郡国并行制度B行省制度 C郡县制度D察举制度 解析:”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是指分封制,”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是指郡县制,介于两者之间的应是郡国并行制度。 答案:A 2史学家把元朝的行省称之为”流动的中央政府”,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行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行省不是地方管理机构 C行省长官具有很大的独立性 D行省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