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中的元素课时设计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64484362 上传时间:2023-10-0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水中的元素课时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海水中的元素课时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海水中的元素课时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海水中的元素课时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海水中的元素课时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水中的元素课时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水中的元素课时设计(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信息化教学设计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姓名:杨玉梅学号:40907041教材版本:鲁科版化学(必修1)章节:第三章第四节“海水中的化学元素”海水中的化学元素信息化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化学(必修1)(鲁科版)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原素”第四节“海水中的化学元素”的教学内容,从海水中化学资源的开发利用为线索展开,简单介绍海水中化学元素的种类和存在形式,重点介绍金属镁的提取原理、重要的化学性质和主要用途;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溴和氯、碘的氧化性强弱关系,以此为启示,介绍溴单质的提取原理和主要用途。 内容既承载了元素化合物知识,又使学生认识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既关注了知识的获取、情感态度与价

2、值观的培养,又关注了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的方向。体现了新课程的基础性和时代性。知识框架:海水化学资源的综合利用种类、含量和海水中的化海水提溴和含溴存在形式学元素化合物的用途海水提镁及镁的性质二、学情分析1.此阶段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这部分内容针对的是高一学生,他们的年龄在16岁左右,具有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天性。其认知水平正以形象思维逐渐转入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发展阶段。因此,教学中应结合具体事例、实验及其直观的表象信息,来呈现学习内容。此年龄阶段学生还具有好奇心强,具有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等特点,因此,利用展示大海的美丽,以图片的形式吸引其注意力,并问他们知道海水的味道吗,以此创

3、设情境,并不时地改变学习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2.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已经认识到了自然界中的碳、氮、硫等元素,初步学会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和步骤,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因此,学习这一节内容,不仅是让学生对自然资源有进一步的了解和应用,同时巩固和提高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实验探究意识和探索自然的热情。三、设计思想 1.通过多媒体、图片、资料等形式,让学生归纳和总结海水中的丰富的自然资源及其有关用途; 2.通过学生的实验活动,探究物质的性质; 3.通过实验探究、对比、归纳,学习卤素性质,分析卤素的用途。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讨论等活动,使学

4、生认识镁单质的还原性和重要用途。2.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认识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和氧化性比较,以及溴单质和溴的化合物的重要用途。3.了解海水中微量元素的存在和应用,以及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潜在价值,认识综合开发利用海水化学资源的重要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和氧化性比较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学习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设计实验和探究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与同学合作交流 、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体验创新的科学精神。2.通过对海水中化学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海洋对人类的重要性,学会关注和珍惜自然资源。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金属镁的还原性;氯、溴、碘单

5、质的氧化性和氧化性递变次序;学习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设计实验,探究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相对强弱的方法。难点: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和氧化性递变次序;学习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设计实验,探究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相对强弱的方法。六、教学过程设计课前准备学生预习:第四节“海水中的化学元素”,思考“活动探究”中所提出的问题;教师编制“活动探究”活动报告及评价表。第一课时1.创设情境(通过PPT展示美丽的大海相关图片,并伴有背景音乐)同学们知道海水的味道吗?尝过海水的人都知道,海水又苦又咸,不能直接饮用。海水除了含有氢、氧元素外,一定还含有其他元素。那么,海水中还含有哪些元素呢?它们在海水中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

6、?在海水中的含量如何?人们怎样提取利用食盐的?带着这些疑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并前后桌4人一小组进行交流讨论。2.阅读、交流、讨论第一部分:海水化学元素宝库。3.讲授简单介绍氯碱工业(不要求掌握这部分内容)。4.设问海水中镁的含量一般为1.28gL-1,属于常量元素。目前,世界上有60%的镁来自海水,人们是怎样从海水中提取镁的呢?5.阅读第二部分:镁和海水提取6.交流讨论(1)海水提取镁的基本方法和工业流程。(2)海水提镁要用到海滩上的贝壳。贝壳在生产流程中起什么作用?其主要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变化?(3)从海水中的镁离子到金属镁,经历了哪些化学变化?(4)在用上述方法提镁的过程中,采取了哪些

7、措施来提高经济效益?对你有什么启示?7.引导归纳(1)海水提镁的基本方法是往海水里加碱,得到氢氧化镁沉淀,将沉淀分离出来后再加入盐酸把它变成氯化镁,过滤、干燥、电解,得到金属镁。(2)贝壳起到提供碱消石灰的作用。主要成分发生的化学反应有:CaCO3高温CaOCO2CaOH2OCa(OH)2()经历的化学变化有:Mg22OHMg(OH)2Mg(OH)22HCl=MgCl22H2OMgCl2通电MgCl2(4)就地取材利用海滩上的贝壳节约原料循环利用氯元素8.讲述化学工业生产流程要考虑的问题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它不仅考虑化学反应,还要考虑经济效益、环境保护等问题。 海水提镁的原理较为简单,但在实际

8、生产中,还有许多难题需要解决,主要是怎样除去杂质。英国、美国、日本在这方面走在前列。我国由于陆地天然菱镁矿资源丰富,目前主要是通过煅烧菱镁矿来制取镁。近年来,我国对海水提镁的开发,也进行了一些研究和试生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镁是一种轻金属,其合金的强度高、机械性能好。这些特性使金属镁成为制造汽车、飞机、火箭的重要材料,从而获得“国防金属”的美誉。在冶金工业上,金属镁常用作还原剂和脱氧剂。下面我们通过实验进一步认识镁的化学性质。9.演示实验取一段镁条,用砂纸擦净表面的氧化膜,观察金属镁的颜色和光泽。用坩埚钳夹住镁条,点燃后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集气瓶底部要放一些细沙或少量水),观察发生的

9、现象。10.学生活动:完成下表实验内容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或化学方程式镁跟氧气反应镁跟二氧化碳反应11.讨论、归纳、板书镁的主要化学性质还原性(1)与酸反应置换出氢气(2)与氧气反应(3)与二氧化碳反应:2MgCO2点燃2MgOC12.问题由金属镁引起的火灾能否用泡沫灭火器灭火?第二课时1.复习镁的主要化学性质。2.情境创设溴是海水中重要的非金属元素。地球上99%的溴元素以溴离子的形式存在于海水中,所以溴称为“海洋元素”。溴和氯、碘等元素在原子结构和性质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化学上常把它们放在一起研究。前面我们学习过氯气,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溴单质和碘单质的性质。3.演示实验实验1.观察溴单质和碘单

10、质的状态、颜色;取少量的溴单质和碘单质,在水、酒精和四氯化碳等溶剂中的溶解情况和所形成的溶液的颜色,把观察结果填入下表:物理性质溴单质碘单质颜色状态溶解性和溶液颜色水中酒精中四氯化碳中4.讲授 物质的颜色是因为它们不同程度地吸收了可见光中某些波段的光,而显示出该光的互补光颜色。利用卤素单质在有机溶剂中呈现不同的颜色,可区别溴、碘单质。实验2.加热碘片,观察发生的现象。5.交流讨论(1)在保存溴单质和碘单质时应分别注意哪些问题?(2)碘易升华,碘有什么重要用途?6.过渡氯、溴和碘的单质在化学性质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7.探究活动用氯水、溴水、碘水、氯化钠溶液、溴化钠溶液、碘化钾溶液,设计实验,

11、探究氯、溴、碘三种单质的氧化性强弱。(方法引导:氧化性强的非金属单质能将氧化性弱的非金属单质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8.媒体显示你的实验方案与实验记录:实验内容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或化学方程式9.问题(1)通过实验探究,你认为氯、溴、碘单质的化学性质有什么共同点?它们的氧化性强弱如何?写出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氯、 溴和碘单质的氧化性强弱对于从溴化物中提取溴有何启示?10.归纳、板书氧化性:Cl2Br2I2还原性:ClBrI11.指导阅读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海水提溴的化学反应原理和工业流程所经历的主要步骤。(2)溴及其化合物在工业、农业、医药等方面的用途。(3)为了降

12、低开发成本,海水化学资源的利用将走什么道路?我国科学家在此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12.概括整合根据课本中的提示,概括整合本节内容。七、 教学活动流程图第一课时开 始PPT展示美丽大海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提问:海水的味道、所含元素、存在形式、含量等教师简单讲授氯碱工业学生分析讨论教师设问:怎样从海水中提取镁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归纳学生完成表格教师演示实验,进一步让学生认识镁的化学性质教师提问:由镁引起的火灾能否用泡沫灭火器?教师板书学生讨论、归纳教师评价总结结 束第二课时开 始教师创设情境,提出对溴、碘单质的学习教师引导复习镁的化学性质展示卤素单质在有机溶剂中呈现不同颜色的原因学生将实验表格填完整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评价并给出结论教师过渡语:氯、溴、碘的化学性质有何异同媒体显示实验方案与实验记录学生探究活动教师评价、归纳、板书教师提问教师概括整合结 束符号说明: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运用 学生利用媒体操作、学习教师进行评价判断 八、教学总结反思(留待教学活动进行后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