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督导评估工作汇报(定稿)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64480081 上传时间:2024-02-0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督导评估工作汇报(定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教育督导评估工作汇报(定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教育督导评估工作汇报(定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教育督导评估工作汇报(定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教育督导评估工作汇报(定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督导评估工作汇报(定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督导评估工作汇报(定稿)(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迎接河北省政府对县域教育综合督导评估材料承德县人民政府教 育 工 作 汇 报(二七年九月二十四日)承德县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省级贫困县,总面积3857平方公里,人口46万,辖7镇17乡401个行政村。2005年被省政府列为第一批扩权县。2006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40.6亿元,财政收入4.35亿元,其中财政经常性收入1.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86元。全县现有中小学校76所,在校生49383人。其中小学61所,在校生23895人;初中10所,在校生13982人;民办初中1所,在校生879人;普通高中3所,在校生8967人;职教中心1所,在校生1660人。乡镇成人学校24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幼儿

2、园197所。其中县幼儿园1所,乡(镇)中心幼儿园33所,规范幼儿园35所,小幼一体园118所,民办园10所,在园幼儿11412人。全县共有教职工4265人。1998年承德县借贷千万元通过省政府“普九”验收后,尽管负债沉重,又尽管恰遇国家相继取消面向农民征收的农村教育费附加、三提五统和农业税等改革调整给县级财政收入带来的不利影响,但面对基础仍然较差、标准仍然较低的农村教育,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的决心不动摇,投入的力度不减小,每年迈出一大步,几年跃上新台阶。1999年,通过省“普及实验教学”验收;2001年,通过省第一轮“普九”三年复检;2004年,通过省第二轮“普九”三年复检;2006年,

3、10月份通过省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验收,12月份又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评估验收。今年初,县委县政府认真分析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分析了县域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存在问题,提出了“竭力推进学区建设,活跃全局,带动全局”的迎检指导思想,并确立了全省争先进,全市争第一的工作目标。一、把提高县域教育综合水平作为县委县政府的重要责任,并努力形成全社会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一是落实投入政策。县委县政府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确保六项资金足额用于教育。第一,确保中央对农村专项转移支付的20用于教育。从2003年起,中央每年对承德县专项转移支付2073万元,我县按20%的比例即415万元用于教育。第二,

4、确保城市教育费附加足额用于教育。2003-2006年分别征收199万元、351万元、516万元和683万元,全部用于教育。第三,确保足额征收城市建设维护税。依据省政府关于加强教育工作的决定,每年应按城市建设维护税的7%-10%用于教育,2003-2006年,我县共征收城市建设维护税2243万元,按8%的比例用于教育179万元。第四,确保上级专项资金用于教育。20032006年共争取上级布局调整、危房改造等专项资金2800万元,县政府不截留、不挪用,足额及时拨付用于学校项目建设。第五、确保社会捐助资金全部用于教育。近几年共接受县内外、境内外捐助资金450万元,同时县政府配套962万元,建起6所希

5、望小学,香港杨咏曼女士8年来捐资300万元,援建咏曼小学、咏曼初中、咏曼高中教学楼、县二中咏曼科技楼和咏曼教师培训中心。第六、确保盘活资产收入用于教育。几年来利用闲置校舍变现资金523.5万元,全部用于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四年来,全县用于教育总投入达1.54亿元,其中用于校舍建设1.07亿元,新增建筑面积11.27万平方米,用于信息技术装备和专用教室建设2923万元,用于校长教师提高培训235万元。从2003年起,县财政每年拔付120万元用于偿还“普九”基建欠帐。二是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2004-2006年农村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分别为91元、157元和170元,农村中学分别为115

6、元、170元和182元;县城小学分别为54元、91元和94元,县城初中分别为91元、207元和173元。2004年以来,落实国家“两免一补”资金1023.96万元,惠及学生16556人。县财政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小学生均150元,初中生均250元,2004年补助10人,2005年271人,2006年797人。2007年,执行农村中小学试预算编制制度。预算安排免杂费资金1002.5万元,其中中央资金580万元,省级资金290万元,县级资金132.5万元。截至目前,实际已累计拨付到位712.6万元,达到预算的71.06;预算安排补助公用经费资金91万元,其中中央资金55万元,省级资金27万元,县级

7、资金9万元,目前已全部拨付到位;省下达补助贫困寄宿生住宿费专项资金28万元,县财政预算安排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资金51万元,共补助贫困寄宿生2667人。严格执行“一费制”收费标准,坚决杜绝乱收费。从2007年春季学期起,全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按“冀价行费20071号”文件规定标准收取课本费(不含按规定享受免费教科书的学生)、作业本代收费和寄宿生的住宿费,没有向中小学生收取其它任何费用。2001年开始实现教师工资发放银行化。随着县财政形势的好转,县委、县政府决定对拖欠教师1993年10月1995年12月计27个月的两项津贴共457.4万元,今年9月底前全部补发给教师。三是全社会重视教育。中共

8、承德县委于2005年9月制定出台了关于建设教育强县的决定,同时制定出台承德县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县委严格按照干部管理权限,除县一中、进修学校和职教中心的校级领导由县委常委会议任命外,其他一律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并且在县一中、进修学校和职教中心校级领导的配备上也极大尊重教育行政部门的意见。2004年,为教育局配备主任督学和副主任督学各1人。县人大与县建设局于2005年发动县内建设企业筹集资金62万元,当年发起“扶助贫困大学生行动”,资助20名学生顺利迈入大学门坎。每人5000元;2006年开展了“奖励优秀高中教师行动”,奖励高中教师23人,每人奖金3000元;今年又开展了“奖励优秀教育工作者

9、行动”,奖励“十佳”校长、“十佳”班主任、“十佳”高中教师,计30人,每人奖金3000元。县政协在全体委员中开展的“五个一”活动中,首先是每名政协委员结对子救助一名贫困中小学生。县委书记韩福才尤其关注边远山区学校的发展,亲自为三家乡孤山小学筹集资金49万元,建起了承德县第一所高标准农村寄宿制小学。原市教委主任窦仲林自2004年起与甲山镇富台子村学生张爱琦建立帮扶关系,承担了其上学和生活的全部费用。县政协委员孙延生承担了贫困大学生刘杰4年大学期间全部学费。县财政局鼎力支持、热情帮助,使承德县教育支付分中心率先在全市建成;县建设局对所有中小学建设项目优先办理开工许可证,并减免城市建设配套费。县地税

10、局全力做好城市教育费附加征收入库工作,征收到位率逐年增加,去年达到100%;县公安局与县内每所学校开展警校共建活动,确保校园秩序;县工商局与卫生防疫部门对校园周边摊点加大管理力度,县文体局加强对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娱乐场所的管理,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四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1999年,我县教师编制为4971人,当时在岗教师5162人,超编191人。但考虑到教师结构性矛盾突出的现实,县政府依然坚持每年招聘大中专毕业生,8年来共招聘大中专毕业生707人,列入编制,实行合同制管理。2007年,着眼于丰富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开齐开足课程,又为8所学区初中定向选配音体美教师各1名,并为每个学

11、区选配幼儿教师各1名。为打造一支师德高尚、教学精湛、管理先进的骨干教师队伍和优秀校长队伍,2000年开始实施“名师计划”和“名优校长工程”,制定出台承德县骨干教师评选办法和承德县优秀校长评选办法,每年评定50名县级骨干教师和5名优秀校长。目前,共有县级骨干教师358名,拔尖教师32名,县级优秀校长29名,模范校长4名,每人每月享受4050元县政府特殊津贴。五是建立全面扶助体系。为确保贫困学生完成各阶段教育,自1999年起,教育系统内部发起旨在济困扶危的“阳光工程”救助活动,几年来全县师生自愿捐款累计61.7万元,救助特困生3431人。在县乡干部中广泛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救助活动,几年来救助特困

12、学生1200多人。2004年,县委县政府启动“高考助学工程”,按常务县长李桂林提议,县财政每年专项列支20万元,社会捐助40万元,累计60余万元,使300多名寒门学子圆了大学梦。这样,“阳光工程”、“结对救助”、“高考助学工程”与国家“两免一补”惠民政策共同构建起从小学到大学完整的承德县贫困生救助体系。六是千方百计防辍治辍。随着学区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控辍保学任务更加艰巨。县委县政府未雨绸缪,把辍学工作作为对乡镇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列入乡镇“一把手”考核指标。利用县内各种媒体普遍宣传义务教育法,协调司法部门加大依法治辍力度。教育系统内部,设定控辍指标“高压线”,对辍学率超过3%的单位,“一把

13、手”考核一票否决;健全学籍管理办法,学籍管理延伸至小学;在全县大力推广刘杖子中学“一个不能少”的治辍经验,建立家校联系制度,树立“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的教育理念,改革评价方式,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全县平均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二、整合县域教育资源,竭力推进学区建设,推动全县教育整体水平跃上新台阶 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地理位置、经济基础、历史沿革等因素,深入分析教育发展现状和生源变化趋势,将全县划分为8个学区,形成“三片三线”的管理格局,即县城周边、三家和头沟三个相对集中的“三片”为3个学区,上板城安匠、甲山上谷、三沟六沟三条公路沿线的“三线”为5个学区。平均每个学区覆盖3个乡镇、5

14、0个行政村、5.8万人口。最大的下板城学区覆盖4个乡镇、64个行政村、6.9万人口,最小的上谷学区覆盖2个乡镇、34个行政村、3.2万人口。每个学区有一所标准化初中,38所完全小学;按照方便群众、就近入学的原则,适当保留小学一二年级或小幼一体化教学点。2006年开始,按照“实事求是,尽力而为,确保稳定”的原则,遵照市局提出的“整合高中发展初中,整合初中发展小学,整合小学发展学前”的工作思路,以标准化初中建设为突破口,依据生源的变化趋势,撤销三十家子、头沟、双峰寺3所高中,将高中阶段学校由7所整合为4所;把三十家子和头沟高中改建为标准化初中,变现双峰寺高中资产409万元,用于初中项目建设。扩建帝

15、贤中学、上板城初中、逸夫学校等6所初中,撤并43所初中,将54所农村初中整合为10所标准化初中;撤并170所小学,将231所小学整合为61所标准化小学;相继撤销24个乡镇中心校,打破乡镇区划界限,组建了8大学区。目前,全县形成了8个学区、4所高中阶段学校、10所规模初中、50所完全小学的“8415”教育新格局。在推进学区建设的同时,充分利用闲置小学校舍改建179所幼儿园,全县幼儿园总数达到197所。这样,每个学区有一所标准化初中,每个乡镇所在地有一所标准化小学和一所中心幼儿园。另外,县政府出资为标准化学校全部装备了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实验室、语音室和图书室。今年,又投资100多万元,为学区

16、初中装备标准理化生实验室25个。以学区中心校代替乡镇中心校管理模式后,为推进实行实体性改革,积极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学区校长负责制,赋予学区中心校辖区内校长任免权、教师调配权、资产处置权。组建学区研训室,每个研训室配编5至6人,通过“自愿报名资格审查业务考试面试答辩”的程序公开选拔了45名研训员,负责学区内教研视导、教师培训等工作。形成了教育局学区中心校学校三级管理网络和县教研室、教师进修学校学区教研室学校教研组三级研训网络。在学区建设中,努力破解三大难题。一是破解群众支持难题。有针对性地普遍家访、广泛走访、疏导息访。开展“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主动深入学生家中,关注家里态度,解答家长疑惑。开展“学区社交”活动,与乡镇领导、村两委班子沟通想法,征求意见;走访社会名流,讲解政策、求得支持。对上访的群众,本着可导不可激的原则,查明上访原因,摆明利害关系;注重人文关怀,主动上门回访。二是破解资金筹措难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