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七年级历史材料分析题解题策略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64473880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例谈七年级历史材料分析题解题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例谈七年级历史材料分析题解题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例谈七年级历史材料分析题解题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例谈七年级历史材料分析题解题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例谈七年级历史材料分析题解题策略(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例谈七年级历史材料分析题解题策略 云南省景东县大朝山东镇文玉中学 王志伟材料分析题是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基本题型之一,该题型是要求学生阅读理解浅显的历史文字资料和重要的历史图表,并利用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从目前云南中考历史试题来看,该题型学生的得分率偏低,要提高学生在该题型上的得分率。教师要从七年级开始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实施材料教学,为学生解答材料解析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对历史知识融会贯通,是量到质的一个蜕变的过程,考前准备得充分与否,直接决定了学生考试的最终结果。例如:(2011年江苏中考 ) 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2、材料一 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图1铁制农具 图2穿有鼻环的牛尊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材料三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请回答:(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2分)(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其主要措施。(2分)(3)用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1分)(

3、4)据材料三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1分)此题选用中华书局七年级第七课“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的内容作为设题材料,且用图片、材料形式呈现,此来检测学生对古代史知识的把握及思维能力的水平。七年级学生对什么是材料分析题不是很清楚,所以要对学生简明材料分析的定义。材料解析题是一种主观性试题。它的设计是在试题中引出一段或几段材料,要求应试者在读懂试题材料的前提下,依据课文所体现的知识网络,从提供的种种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逐一解答试题中所提出的各个问题。材料分析题的结构通常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即提示部分,是由一段或数段文字材料、图片构成。第二部分即设问部分,是根据材料相应提出若

4、干相关问题,要求学生解答。针对本题,材料一是图片,材料二、三是文字材料,属于提示部分,回答四个小问是属于设问部分,完整地构成材料分析题。七年级学生在做本题,大部分同学是解答不完整,也有部分同学直接放弃解答,处于似懂非懂的作答状态,最后导致得分率偏低。究其原因都是学生答题方法和技巧有所欠缺,那么如何有效解答材料分析题呢?学生可从四方面入手:1.阅读理解材料和图片瞻前顾后,通读材料,建立与所学历史课本知识的联系。做到宏观的理解与确定中心相结合。通读图片和材料(包括材料的出处)后,可确定图片是讲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后两段材料的中心是讲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商鞅变法的得失。可以课本“商鞅变法与秦统一

5、六国”这部分内容挂钩。2.精读设问部分体会命题意图,注意限定范围,把握解题方向。从要求回答的四问中,可体会出第(1)问命题意图是考察学生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且限定范围是从“两幅图的信息是什么” “图片信息说明什么”两方面,而第第(4)问则是第(3)问的延伸,是综合第(3)问情况后作出的结论,从中可把握第(4)问的解题方向,结论应以商鞅变法的得与失的认识结果来答。3.进行材料整理抓住中心问题,带着问题再读图片和材料,由表及里整理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首先是抓住第一问的题目,两幅图的信息是什么和图片信息说明什么这一中心问题,再从图片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材料一中左图是几

6、件铁制农具,右图是穿有鼻环的牛尊,由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广泛使用,对比春秋以前的石器、铜器等明显有了很大的进步。其次是抓住材料二题目关键词是属于什么事件和是什么措施,再去读材料二。材料中“秦孝公”,“商君”可知材料反映是商鞅变法,由“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说明了商鞅变法的措施。材料中的“倾邻国而雄诸侯”体现了改革的巨大作用。最后是抓住材料三的题目关键眼“商鞅悲惨结局”,再去读材料三提供两个有效信息,一是宗室贵戚多怨望者,二是秦惠王车裂商君,这两条信息说明商鞅变法触犯了大批贵族的利益,必然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另一方面说明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已死,失去了国君的政治支持。4.组织文字回答 按问作答,材料为主,所学为辅。根据题目要求,充分利用上述有效信息按问作答,从历史课本找出事实论据,逻辑严谨。答案:(1)信息: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并推广。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2)事件:商鞅变法。措施:废井田制;奖励耕战;奖励军功;重视农业。(3)作用:“倾邻国而雄诸侯”。(4)原因:守旧贵族的反对和秦孝公死而失去了政治支柱。 材料分析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可以奏效,要求学生平时加强语文功底,认真阅读材料,弄懂材料的意思;注意审清题意,理解命题意图;对材料中历史事实和主观见解进行分析,再结合历史教材中学过的相关知识,最后准确作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