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析路遥的文学成就和创作经验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64468444 上传时间:2022-08-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析路遥的文学成就和创作经验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析路遥的文学成就和创作经验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论析路遥的文学成就和创作经验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论析路遥的文学成就和创作经验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论析路遥的文学成就和创作经验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析路遥的文学成就和创作经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析路遥的文学成就和创作经验(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析路遥的文学成就和创作经验 论文关键词:路遥;文学创作;城镇交叉地带;社会变迁论文摘要:路遥发明了“城镇交叉地带”的书写特色,其作品主人公的奋斗精神带给读者温暖和激励,爱情描写真切朴实,路遥的小说真实地统计了社会变迁,加上自我形象的成功塑造和大众媒体的充足利用,使得路遥认为数不多的并不完美的作品拥有较大的读者群体。在现代文学史上,路遥是一位比较特殊的作家。她的文学成就关键集中在小说创作上,散文、诗歌、剧本关键是作家早期的作品。从作品的数量看,路遥因为生命早逝,其小说作品并不很多,短篇、中篇、长篇一共有2两篇小说(2021年版路遥全集只收录20篇,未收人不会作诗的人和在新生活面前),产生较大影

2、响的只有人生、平凡的世界、惊心动魄的一幕、在困难的日子里等有限的几篇(部);从创作时间看,自1973年作者公开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优胜红旗,到1992年逝世,创作生涯共20年时间,相对于其它作家来说并不长。不过,从产生的影响和读者的接收层面来看,却是不得不提及的主要作家。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读者人人皆知刘巧珍和高加林,有关她们的讨论和研究今天依然在继续。路遥在短暂的一生中,凭借着为数不多的作品在读者中享受较高声誉,在文学史上也占有自己的位置。路遥更因其对文学的献身精神得到读者的追忆和思念。不过,路遥也受到了部分质疑是否定。时至今日,作家英年早逝的伤痛已逐步平静,那些沉痛的往事也日益尘封,研究者开

3、始以学术的、理性的眼光评价路遥的生平和创作,得出了很多真知灼见。读者和研究者对路遥之因此有褒有贬,有扬有抑,是因为路遥在创作上有极其成功的一面,也有掩盖不住的缺点。本文讨论路遥文学创作的成功经验,另文专门叙述路遥文学创作的不足和局限。一、开创了城镇交叉地带的书写特色“城镇交叉地带”是路遥生活和徘徊的场所,也是她创作的关键词汇,更是研究路遥的关键词汇。路遥是成长在农村的作家,她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法含有很大的传统性、乡土性。路遥又受到过当代的高等教育,她一步步从延川走向延安,继而生活工作在省会城市西安。一边是原有的熟悉的精神家园,一边是五光十色的城市洪流。作家在这二者之间经常处于无法协调、无法认同

4、的焦虑之中。正如路遥所言:“当历史要求我们拔腿走向新生活的彼岸时,我们对生活过的老土地是珍爱地离别还是无情地斩断?这是俄罗斯作家拉斯普京的命题,也是我的命题。石天强也认为,城镇交叉地带“是作家边缘化身份的空间表示,是作家没有心理归属感的文化符号;它暗示着路遥心理世界中的边缘化心理空间,还有这个心理空间中特有的尴尬和焦虑。写个人的经历,同时也是写千千万万由乡村走向城市的青年的经历,成为路遥的首要选择,也是必定选择。“城镇交叉地带”的书写在含有经典意义,她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社会发展的缩影。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在近代以前,少有当代化的机器大生产,乡村社会成为最庞大、最基础、最经典的社会结构形

5、态。新成立后,又历经了很多坎坷,到改革开放农村才逐步走向温饱和富足。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开始以多种方法脱离土地,的城市人口开始急剧增加。不论是经过上学、招工、招干进人城市参与工作的,还是外出打工想要经过劳动改变生活情况的,她们离开原有的乡土社会进人城市生活,全部会不一样程度地感受到身份认同带来的精神焦虑,全部会体验到本身原有的乡村血统在灯红酒绿中的不适应。“像个农民一样!”一段时间成为骂人的口头禅。农民,这些支撑社会几千年发展,以自己的耕作为城市提供给养的大家,却成为落后、愚昧、可笑的代名词。的城镇二元社会结构使得农村远远落后于城市,这是当初社会经济条件下无奈的选择,正如高加林对刘巧珍和黄亚萍的

6、选择一样,是目前环境的两难选择。所以,“城镇交叉地带”的生活是大多数读者熟悉的,即使没有这么的生活经历,像高加林、孙少平那样为生活而挣扎、而奋斗的感受是每个年轻人全部体会过的。所以,路遥的作品有那么多的读者就不足为怪了,她是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的集体记忆。.二、小说文本带给读者以温暖和激励和高加林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年轻人,有多少为跨越城镇门槛而奋斗着,在这奋斗的过程中,又会有多少人像高加林那样经历着成长的伤痛,感受着在社会时尚中的渺小和卑微。高加林的小说在很多读者中产生认同,是因为很多很多的人和她有相同的经历、相同的小说。一位比路遥小20岁的文学博士表示了阅读人生得到的情感体验:直到今天,重读(人

7、生,我依然时不时为高加林那种痛楚的卑微感所灼伤。那种卑微的生活感觉,我曾经很熟悉。我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完成了那种超越,但我知道,我身后还有大家仍为那种卑微所压抑着,可能永世不得翻身。比起高加林的盲目和冲动,孙少平对理想的追求显得更坚持、沉稳、内敛。孙少平没有更高的学历,也没有过人的才能,她是一般的一位农村青年,城镇差异的鸿沟使她即使跃过了也不能走得太远。但真正打感人的是孙少平在苦难生活中的坚持,和在这坚持中一直不变的信仰,相信自己最终能经过自己的努力换来美好的生活。孙少平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怀着对世界的赞美,怀着对她人的宽容,她在用发觉美的眼睛来看待这个世界。就是在劳动最艰苦的时候,她天天全部

8、要看书、学习,补充心灵的养料;在他人需要她帮助时,她会慷慨解囊,挺身而出。孙少平追求理想的过程是艰辛的,却是明确的、坚定的。路遥时期和路遥以后的很多人,全部经历了诸如高加林、孙少平那样为理想而奋斗的时期,路遥小说在目前的社会背景下能找到很多的共鸣者和认同者,这是路遥作品被读者认同和接收的感情基础。文学带来什么?是精神和审美的愉悦,还是短暂的享乐后留下的精神空白?是个人的自我宣泄,还是带给读者精神的慰藉和前行的力量?李建军认为,路遥的写作是给性的写作,而非占有性的写作。给性的写作带给读者以温暖的激励,使读者取得生活的经验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而占有性的写作是把读者放在低于自己的地位上,自说自话,自我

9、发泄,读者成为作家利用的工具。高加林的自觉和盲动,她对理想的追求和受到的伤痛;孙少安孙少平弟兄对生活的热爱和奋斗精神;黄土地上的人民在困难的条件下人和人之前的关心和真诚,感动了无数读者,从而内化为读者继续前行的精神力量)三、爱情描写真切朴实爱情是文学的经典素材和创作母题,也是世俗人生中每个人全部会碰到的人生命题。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悲剧,向我们展示了这一人生命题对于个体的难于选择。高加林在被辞回乡后的失意状态下碰到了巧珍,这个热情的农村姑娘大胆地追求爱情,主动向高加林表明。对高加林来说,无疑带来了很大的抚慰,她这时无法拒绝巧珍的爱。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谁能在拥有青春的同时正确把握人生把握爱情

10、呢?在高加林的潜意识中,已慢慢地认可了自己未来可能的生活方法:和巧珍结婚,当一个一般的农民。假如真的是这么,得到巧珍的爱确实是很幸福的,况且,巧珍曾说,“你在家里盛着,像国家干部一样工作七天休息一天”。然而,选择就意味着责任。当环境发生改变,高加林从一个青年农民变成一位国家干部时,何去何从就成为二难选择。读者也极难对高加林有一个明确的态度,是指责还是同情?孙少平和田晓霞的爱情则更显得悲壮。作为农家子弟,孙少平身上有着男子汉的近乎完美的人格:勤劳朴实、好学上进、多才多艺,体育文艺等方面含有专长,在郝红梅偷手绢事件中更显现出了英雄般的气概。这些品质吸引了出身优越的干部子弟田晓霞。伴随两人感情的逐步

11、深人,城镇和出身的差异成为孙少平内心的隐忧。尽管田晓霞还深爱着她这个“掏炭男人”,但孙少平内心无法逾越这道现实和心中全部存在的“鸿沟”。作家路遥内心也存在矛盾,是让她们结合,还是因为现实的差异而分离?假如走向结合,作家路遥认为在当初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的;走向分离,似乎和她们两情相悦的感情相违反。最终,田晓霞死在洪水中,路遥只能以这么的方法结束她们的感情。田润叶和孙少安的感情则令人惋惜和伤感。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青年人,有更多的理由走到一起。可是,明知润叶是真心的孙少安毅然选择了回避和退缩。孙少安心里清楚,田润叶是国家正式职员,而自己的身份是一位农民,现实原因使她无法选择润叶而选择同为农村人的贺

12、秀莲。得悉少安成婚,润叶内心的忧伤无法表示,只能在多种原因的作用下无奈地选择李向前,过着无爱无性的婚姻生活。正如小说中重复出现的陕北信天游一样,润叶和少安的爱情小说充满了忧伤和叹息。其它小说中描写的爱情小说,或是真挚,或是朴实,在爱情的选择中,显示了黄土地上儿女对生活、对黄土地的爱。 路遥所描写的爱情,不是城市青年的那种轰轰烈烈式的,也不是才子佳人缠绵徘恻式的。路遥笔下的情感世界是陕北人民那种内敛而坚韧性格的外化,这些爱情小说是朴素的、纯情的、真切的,感情基调是忧郁的、哀伤的,却不是颓废的、消极的。四、真实地统计了社会变迁路遥描写个体的追求和理想、爱情和亲情,却并不但仅局限于此,而是放在社会大

13、背景下进行描写,力图在“平凡的生活里面,平凡的人里面,发觉部分真正值得记住的,带有历史意义的,或是带有时代意义的事情。路遥描写的小说和她的经历基础同时。从1973年至1992年,经历了很多大的变革。首先是文化大革命结束,继而拨乱反正,改革开放。路遥的作品也有统计文革岁月的,但大部分还是描写农村或是城镇结合部的生活。1978年至1985年这段时间,文学的主流是反思文学和伤痕文学,对于新生活的歌颂和对旧时代的离别是这一时期的专题。而路遥没有简单地将自己归为她们的行列,因为个人浓厚的政治情结,她对社会生活和国家政策有着特殊的敏感,因此她小说中的理想和失落、现实和奋斗、爱情和泪水无不和当初的社会背景相

14、联络。薛峰(你怎么也想不到)为了留在大城市,和爱人郑小芳分手;康庄为了厨师的工作而甘愿舍弃爱人冯玉琴(风雪腊梅);高加林为了自己的前途忍痛和巧珍分手(人生);孙少安因为城镇差异拒绝和田润叶两小无猜的感情(平凡的世界);路遥的小说成为我们了解并解读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一份史料。卡车司机、供销社主任、单位采购这些在当初令人羡慕的职业,自行车、收音机、手表、点心、三接头皮鞋,这些代表生活富足的物质符号,无不是当初社会的真实写照。而在困难的日子里马建强感受到的刻骨铭心的饥饿和农村子弟求学的精神压力,我和五叔的六次相遇中五叔在不一样时代的身份改变,田福堂孙玉亭这些“乡村政治家”的风光和失意,全部

15、是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的城市化进程不停加紧,新农村建设结果卓著。越来越多的人生于城市,长于城市,即使是乡村成长的人,和城市的交往和认同也在增加。新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们,听着安徒生和杰克逊、吃着肯德基和必胜客,在城市的、西化的背景下成长。多种媒体表现的生活也是富足的、小资的,似乎每个家庭拥有三室二厅和私家小车。我们认可这是一个社会的进步,在世的大家全部在享受着这么的小康,这么的幸福,不过,在这种环境成长起来的读者能否了解父辈的生活,知道黄土地上发生的这些小说?即使知道和了解,是否发自内心地尊重和认同她们的理想和追求?新长成起来的作家们,描写的是来来往往蜗居上海宝贝等

16、城市人的奋斗和情感,而真正身处农村的、城市底层的、处于低保水平的大家的生活状态,又有多少人了解和描写呢?在这么的背景下,路遥的小说就显得更有意义,她不但展示那个年代青年人个体的情感和追求,更统计着时代的变迁。五、自我形象的塑造和媒体的传输从路遥小说的阅读、研究和评论和出版情况能够看出,路遥小说至今依然有很多的读者和市场。路遥的时代还是一个文学热的时代,也是一个大众信仰相对单一的年代,路遥因其文学成就,加之当初的社会环境,多种原因叠加、累积造就了路遥的影响和声誉。首先,路遥含有一定的政治敏锐感。她在创作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利用部分读者喜爱和接收的元素,比如爱情、亲情、理想、政治斗争、社会关系等。所以,路遥是主流话语和一般读者全部认同的作家,路遥取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就是一个明证。第二,路遥在读者中成功地塑造了自我形象。正是路遥含有“宗教般的意志和初恋般的热情”她坚持六年,潜心创作,平凡的世界得以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