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片叶子》阅读练习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64457850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70.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后一片叶子》阅读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最后一片叶子》阅读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最后一片叶子》阅读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后一片叶子》阅读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后一片叶子》阅读练习(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资源最后一片叶子阅读练习滁究解答第一题可以从四个层面说明“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的杰作。第一个层面的意义:挽救了乔安西的生命。乔安西按照她自己的“规定”,最后一片藤叶掉下来时她 也就随之而去。然而墙上的最后一片“叶子”老掉不下来,按她自己的“规定”她就不应死去。乔安西在 思索这样奇事的过程中对自己先前的悲观情绪作了检讨,她的精神信念发生了变化,她实现了医生开出的 最后的“药方”,靠自己“生”的信念挽救了自己。这个信念的转折是不掉的“最后一片叶子”给的。而 这片“最后的叶子”是贝尔曼画上去的,所以是贝尔曼的杰作。第二个层面的意义:“贝尔曼说了二十五年的惊人之作”的实现。贝尔曼是没有什么成就、

2、画技一般 的老画家。一生都在说他要画一幅“惊人之作”,但嘟哝了二十五年,始终没有动笔,始终一事无成。而 这幅“最后一片叶子”却救了一个人的命,所以说这是贝尔曼的杰作具有双关的意义,贝尔曼的愿望实现 了,这是其他的画无法相比的真正的“惊人之作”。第三个层面的意义:这是贝尔曼为此付出了生命的牺牲精神的象征。贝尔曼冒着风雨完成了作品,为 此感染了肺炎被夺去了生命。贝尔曼只想到救人,而没有去想这样做面临的危险(肺炎高发期、高发区, 风雨中作画会淋湿受寒,本人年老可能因此得病)。贝尔曼的这一高尚行为是他人生的杰作。所以,这杰 作又有图画和人生都称为杰作的双关含义。第四个层面的意义:平凡的牺牲,或者说既平

3、凡又不平凡的象征。贝尔曼是个很平凡的人,虽是个热 心肠的老头,但缺点很多,其貌不扬,说话粗俗,嗜酒如命,穷愁潦倒,年过六十,一事无成。特别是他 去创作最后一片叶子时,他一点没有成为英雄的自我意识,没有意识到自己会牺牲。但是,他却做出了不 平凡之举,他成了救人的英雄。这是并没有献身意识的献身,并没有英雄意识的英雄。就像这“最后一片 叶子”,从绘画艺术的角度,这是极其平凡的作品,但是它却完成了唤起一个人“生的意识”的不平凡的 使命。所以,这“最后一片叶子”是“既平凡又不平凡”、“平凡的牺牲”的象征。也象征着,贝尔曼平 凡一生的最后一片人生叶子是永存的。自然,这样的特殊“叶子”是贝尔曼的杰作。以上四

4、个层面的理解,可参见“主编导读”。学生的认识不一定能到第四层面,可在与满腔的热血 已经沸腾的比较阅读练习中,注意探讨这一 “平凡的牺牲”的可贵之处。第二题作品中对贝尔曼的描述,一半是对他的介绍,其中多数是缺点,一半是写休易请他去当模特儿的经过。从中我们可看出,贝尔曼的“最后行动”并非偶然之举。其一,说他“谁软绵绵的就瞧不起谁,自诩为保 护楼上两位年轻画家的看家猛犬。”这说明,这是个热心助人、办事痛快的人;而且对两位年轻的孤身女 子,自认为有特别保护的责任。其二,休易找他当模特儿,按他的工作性质、他的性格、他与休易她们的 关系,自然是满口答应。可那天却回答得颠三倒四,使得休易以为他既不愿意又?嗦

5、。原来,他在听了关 于乔安西的病情以及乔安西的胡思乱想的介绍后,他的心思在琢磨这件事了,他在关注可怜的乔安西,结 果关于模特儿的事就答非所问了。小说只用了一些对话方面的细节就使我们感觉到了这一点。他先是大批 了一通乔安西的胡思乱想,怪罪休易怎么让这种古怪念头钻进乔安西的脑子里,对她们的胡闹他生气了, 连带说不去给她当模特儿。可见老头真生气了,也就是真地在关心这件事。说完了不当模特儿,话又转到 乔安西的病情和怪念头上。当休易认为他这回真的不当模特儿时,他才醒悟过来,反而怪罪休易没有听懂 他愿意的意思。才扯清楚模特儿的事,又转而嘟嘟哝哝说起乔安西的事。并说了一句:“怎么就病倒在这 种地方?”这句话

6、有很大的潜在量,说明老头儿在为乔安西能不能病好而揪心。其三,在当模特儿的过程 中,他和休易两人看着墙外的藤叶不由得心里害怕,二人你看我,我看你,好一会没说话。这个细节再次 表现了老贝尔曼对乔安西病情及其古怪念头的严重关注。我们只是不知道贝曼尔会做什么。但当最后的谜 底揭示时,前面的一切豁然开朗,这就是贝尔曼“最后行动”的基础。做这道练习,可以使学生更好领会这篇小说布局谋篇的娴熟艺术。第三题关于最后一片叶子的精彩结尾,“主编导读”作了专门分析,指出这不仅是把悬念而且把思想的 焦点、故事的谜底都放到了这最后一句。这突然的揭示,使对人物的评价发生了倒转,使故事出现了全新 的意义;它非常有戏剧性又非常

7、深邃;话说得这样少,潜在的含量却这样巨大;它给人震撼和冲击,它使 人掩卷沉思。“主编导读”指出, 这就是欧?亨利式的结尾(我们还将在九年级上册及课外阅读中读到他的 独特结尾的作品)。如果由乔安西自己发现,还有没有这个“突然性”?还有没有上述那么多的“好处”呢?所以没有必 要改动原结尾。另一种意见是:由乔安西自己发现,她首先必须发现叶子是画上去的,然后要发现贝尔曼不见了,然 后要发现这两者有联系。只要联系起来了,就可能至少暗示了这是贝尔曼的杰作。这就是含蓄动人。这是 别于现有结尾的另一种美,甚至更美,因为乔安西在发现过程中的情感展现是现在没有的。所以,可以改 为留给乔安西自己发现。其实,后一设想

8、是有难度的。比如暗示如果过于模糊,前面出现的贝尔曼就成了多余,作品打动人的 力量也必然打折扣;暗示如果过于明显,就等于亮底了,还能否达到比欧?亨利的写法更含蓄动人,就值得怀疑了。但绝不是此问题不能讨论。讨论的结果,将更加体会到小说现有结尾的精妙绝伦;讨论的结果,也许 会出现更好的结尾写法,所以还可以由学生试改写结尾以进行比较。第四题第1小题:“毫不留情地吩咐”显得较抽象、较书面化,“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叫”显得较具体,较日 常口语化。“藤叶还在”比“那片藤叶仍然在那里”在语气上更有力、更果决、更明快,句子也更简洁。 下面乔安西的思索则应放慢速度,拉开时间;“看了许久”,再久也表明是一个时间段,而“久久看着” 则有一直还没有看完的感觉。再下面乔安西的话,第句的说法有点绝对,显得乔安西思想变化的跳跃性 有点大;第句的说法落脚于心绪,是从怀疑自己开始的渐进过渡过来的变化,所以也是好于句。“主编导读”提供了这句的英文原文,可介绍给学生再作比较,哪个译得好。第2小题:课文句显得具象,改写句用的都是较抽象的词。所以也是课文句好于改写句 欢下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