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学设计及反思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64435703 上传时间:2023-10-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及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题西林壁》教学设计及反思(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题西林壁教学设计及反思题西林壁教学设计范例及反思题西林壁教学设计范例教学目标1.认识 3 个生字,会写 4 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 诗。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 不一样。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 流。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 1 课时教学准备 1.橡皮泥。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景色优美。在江西省北部,紧靠九

2、江市区南端,有一座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它就是山清水秀的庐山。1师:今天,让我们跟随摄像机的镜头一起走进美丽的庐山。 (课 件播放庐山图片)师:这里山高水深,这里云雾弥漫,这里古树参天,这里鸟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是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900 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游览了庐山,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首诗。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师:哪位细心的同学知道了这首诗的名字?板书课题师:指导学生朗读题目。(生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 课本第 22 面,齐读古诗题

3、西林壁。师:这首古诗,有些同学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 ?今天,我们就要用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 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课件出示)知诗人,解题意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二、学习课文(一)解诗题,知作者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 诗之一。)2(二)抓字眼,明诗意1、(师指名读古诗,指导朗

4、读 )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 中读懂了什么?理解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北麓。.横看从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山横在眼前,所以说横 看。庐山总的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看,从侧面看,从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来就是浏览胜地。缘 因为。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 ;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3、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 座山吗?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4、小组内交流诗句意思,小组汇报

5、诗意。(小组要说明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5、重点赏析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 近高低各不同。”A、请你找出描写诗人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的几个字,诗人在不 同角度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B、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我可 以运用简笔画描述。岭:连绵起伏峰:俊俏挺拔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这3么多种变化吗?(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 _看到_说一句话吗?(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

6、(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 )让我们 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三)多诵读,悟诗情多诵读: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 ?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 ?(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 ?)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 古诗。2.四人小组表演悟诗情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

7、但张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4(四)、感悟理解师: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其实,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反复读古诗,看谁能把它读成一幅画。生:在 音乐声中反复读师:谁能说说你读到的画面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把画面说完整。山岭和山峰的样子 )

8、生:我看见庐山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着看是高高挺立的山峰。师:你真是个很有想象力的孩子。从哪里读出 来的?(板书)师:把看到的画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师:请看到这些画面或喜欢这些画面的同学读读。师:你还想站 在哪个角度去庐山?远看生:云雾缭绕,什么也看不清了。12 下一页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范例及反思 如何?师:近看又生:我看到山壁上突出来的石头快撞到我的头了,还有很多树长在悬崖上,还有草。师:看来你真的是身临其境了,你看到了悬崖峭壁。一抬头俯下身生:我看到了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师: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就不相同,这些画面作者是通过哪句诗来表现的?你最喜欢站在哪个角度看庐山?师:请读出你

9、的感 受。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师:当苏轼看到如此迥然不同的美景,他不禁感叹到:师:从字面5上看,这句诗是什么意思?生:不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置身在庐山中。师:自己理解了诗意,轻声把诗句读一次,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 生:庐山真正的面目指的是什么?师:带着这个疑问再去读读这首诗 ?看看你能否找到答案。生: 是指庐山全面的景色。师:你还想知道什么?生:为什么说看不到庐山的全景是因为生活在庐山中。师:带着 问题默读古诗。生:在庐山中看到的景色有限。师: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那再读读整首诗看你还能读出些什么? 生:看待事物要全面。师: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吗?小组讨论。师:作者看到

10、了庐山的美景,感悟到了人生哲理。下面你们就是大诗人苏轼,请大诗人们闭上眼睛随老师一起走进庐山,横着看庐山,山岭起伏连绵不断 ;侧着看,山峰高耸直插云天 ;远远地看云雾缭绕 ;挨近了看悬崖峭壁 ;抬头仰望飞流直下 ;低头俯视深谷幽潭。庐山美,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是秀美?身在庐山的你感慨万千。大诗人们,把你们的看到的或感受到的用诗句表现出来吧。师:谁能像刚才那样 背诵古诗。三、总结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61、总结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

11、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 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师讲故事盲人摸象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3、结束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 (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 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今天,老师很高兴与大家一齐看庐山、在旅途中还懂得了一些道理。最后,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站在大庐山之巅,看着眼前这变幻莫测 的景象,共同吟咏这首千古名作。学生配乐齐诵。板书设

12、计题西林壁北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 缘/身在/此山中。写景明理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效果四、布置作业。师:描写庐山美景的古诗很多,收集一些,并细细的品味和欣赏。7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下节课展示,看谁是小小欣赏家。师:回家后把古诗有感情地朗诵给家长听听。并默写,能做到吗?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题西林壁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课前,我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有关于题壁诗的,有关于苏轼生平的,还有苏轼的其他着作等,相信课前预习的资料查阅,让他们更全 面地了解了诗歌的背景、相关的内容,更有助于诗歌学习。伴随着对望庐山瀑布的复习,我们开始了对题西

13、林壁这首古诗的学习。由于这首诗的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学本诗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 蕴含道理的感悟上。我先让学生回想我们学古诗的方法:1、解诗题,知作者。2、初读诗,正字音、清节奏。3、抓字眼,明诗意。4、多诵读,悟诗情。然后安排学生先自主学习,借助有关资料和书上的 注释,自己去读,去理解诗所表达的意思。接着在全班交流,走进庐山,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想象诗人当年在庐山写下这首诗时的情景。而且在理解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的景色各不相同时,我让学生试着画一画,从而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可以是齐诵、轮诵、师范读或配乐诵读,形式多样,重在读

14、出理解,读出感受。有了这些奠定后,我们就要直奔本课的重难点,即引导学生理解“不识庐8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内在含义。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站在不同的角度会看见不同的事物的例子,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学生谈到了身边的同学,比如陈樱文虽然学习不好,但是从来不撒谎 ;张洪耀热爱劳动等实例。再比如画杨桃一课,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杨桃的形状不一样。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学,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体会诗中的情和理,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初步感受能力 ;二是开拓学生视野,让他们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