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5《诗词五首》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64409012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5《诗词五首》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6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5《诗词五首》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6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5《诗词五首》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6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5《诗词五首》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6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5《诗词五首》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5《诗词五首》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5《诗词五首》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词五首学习目标1. 了解作家作品,掌握部分重点字词。2. 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并背诵课文。3. 通过反复诵读,体验感悟;来调动学生体会作者立意行文、遣词造句的独到之处。4. 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方法和能力,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诵读、理解、赏析,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教学难点体会感情、把握主旨,学生对诗歌的多元认识。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1. 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2. 资源准备:教学 PPT课前预习:1. 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2. 读顺文,能够准确、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3. 读懂意,了解一些词语的句中义,并能够把握诗词大意。

2、教学过程饮酒幻灯片3:课题教学目标:(幻灯片4)一、新课导入(幻灯片5)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 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 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二、作者介绍(幻灯片6)陶渊明(365-427 ),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

3、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辞赋家、 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陶 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 汉魏以来继承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记。三、写作背景(幻灯片7)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

4、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 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四、字词释义(幻灯片8) 喧:吵闹的声音。 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辨:说明。 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五、诵读欣赏(幻灯片9)1. 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正音。2. 配乐范读。学生听读时划分句子内的朗读停顿。结庐在人境,而尢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J- t心言。3. 学生轻声练习

5、,配乐诵读,自我欣赏。六、精读课文(幻灯片10 13)(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 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

6、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 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 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 体现的。(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七、探究赏析(幻灯片14 17)1. 艺术特色鉴赏:“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诗人身居尘世,却不受尘俗的烦扰。首句即佳。二句承上两句设问设答。因为“心”能远远 摆脱世俗的束缚,所以虽身处闹境,也如同居于偏僻

7、地区。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这 几句语言朴实,却道出了他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自家的菊园里采菊以佐酒,悠然闲适的抬头来欣赏南山美丽的景色。显示出了诗人超然物外的生活方式,与那些官场中人孜孜以求名利截然不同。以美丽的自然景物烘托悠闲自得的情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是出于生物的本性;人既是自然的产物,也应顺应自然之理,生 与大自然同生,死与大自然同体。而飞鸟归巢自然勾起了诗人辞官归隐的联想。“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中:此地此时的情景,总指隐逸的田园生活。 真意:包括自然情趣和人生真谛。辨:辨别,说明。忘言:不知怎样用言语表达

8、。诗人在大自然启迪下,已领悟到人生的真意,又何须用语言表达。2. 小结(幻灯片18)这首诗是作者自叙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通章意在心远二字,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从古高人只是心无凝滞,空洞无涯,故所见高远,非一切名象之可障隔,又岂俗物之所妄干。”(王士祯古学千金谱)这首诗中,景、情、理三者巧妙结合,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八、拓展延伸(幻灯片19 22)1. 本诗的主旨是什么?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谛,获得悠闲恬静的心境。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 以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感悟到的人生真谛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2. 选出你喜欢的诗句读一读,谈谈你喜欢

9、的原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物我合一,心和自然亲近。“心远地自偏”,隐居重在精神上的自由,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焦距”调好, 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改成“望”不好,“见”表现 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4. 结合诗作学习,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

10、,“独善其身”。这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但是,要改选社会,消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课堂总结:(幻灯片 23)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 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 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 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 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九、反馈练习:(幻灯片24 26)1陶渊明是东晋时代的山水田园诗人。这首诗写作者隐退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情。2饮

11、酒中体现陶渊明爱菊的名言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3. 找出下列句中红色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D )A .结庐在人境(建造)B .心远地自偏(偏僻)C .山气日夕佳(傍晚)D .此中有真意(真心实意)问君何能尔(这样,如此) 采菊东篱下(篱笆)飞鸟相与还(结伴)欲辨已忘言(辨别)#4. 下列赏析饮酒不正确的一项是(A )A 诗中写飞鸟具有象征意义,用飞鸟飞向天路喻指自己出仕。B .诗中表现农村的恬美宁静和作者悠然自得的生活。C 诗中形象地表现了田园的优美和静穆,与诗人的心境契合。D.诗中写飞鸟,喻指自己归隐,悟出了人生的真正意义。次北固山下幻灯片27:课题教学目标:(幻灯片28)一、新课导入(

12、幻灯片 29)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 闻名于天下。二、作者简介(幻灯片 30)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王湾是一个生卒年 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印证了“人以诗传”的道理。三、写作背景(幻灯片 31)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上引

13、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 一带去。诗人一路行来,当舟行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 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四、字词检测:(幻灯片 32 33)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

14、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 雁之意。五、诵读欣赏(幻灯片 34)1. 学生自由朗读。2. 配乐范读。学生听读时划分句子的朗读停顿。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 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3. 学生轻声练习,配乐诵读,自我欣赏。六、精读课文(幻灯片 3538)师生互相交流探讨下列问题:1. 上联中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这是诗人的想像。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 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

15、地方去,已暗含旅途 奔波之意。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 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 ?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 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春” 一语作铺垫。3“江春入旧年”一句中“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4. 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