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教材分析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64407426 上传时间:2024-02-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单元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教材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六单元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教材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六单元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教材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六单元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教材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六单元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教材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单元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教材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单元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教材分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表内乘法(一)和表内除法(一)单元,我们已经初步教学了乘法和除法的含义,教学了16的乘法口诀。学生已经能够运用学习的口诀计算一位数乘一位数以及相应的除法,能够应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上述知识技能的基础上编排,以79的乘法口诀为主要教学内容,使学生进一步领悟乘法和除法的意义,感受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掌握乘法口诀,能够正确、迅速地口算表内乘、除法,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乘、除法的实际问题。全单元编排六道例题,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如下。例题教学内容练习编排例17的乘法口诀例2用7的口诀求商练习十一用7的口诀求积,求商例38的乘法口诀例4用8的口诀求商练习十二用8的口诀求积,求商例5

2、9的乘法口诀用9的口诀求商整理乘法口诀例6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练习十三用9的口诀求积,求商练习十四练习全部乘法口诀单元复习整理全单元的内容,并进行练习从上表可以看到: 全单元教学内容分成四段,依次是7的乘法口诀、8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整理乘法口诀以及乘除两步计算。在教学全部乘法口诀以后,及时整理口诀并进行乘除两步计算,有助于学生掌握口诀,熟练进行表内乘、除法的口算。 7、8的口诀把乘法计算和除法计算分开教学,分别编排例题;9的口诀把乘、除计算结合起来,在同一道例题里教学。这是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的安排。7、8的乘法口诀比较多,记忆的难度较大,教学进度不宜过快。教学9的口诀时,学生编口诀、

3、用口诀的经验丰富了,把乘除计算结合起来教学,能体现乘法与除法的联系,有助于学生体会除法的意义。 不编排例题教学乘、除法的实际应用,仍然在练习里安排学生解决乘、除法的实际问题。1 鼓励学生编乘法口诀,帮助他们记忆口诀。在教学16的乘法口诀时,已经安排学生参与编口诀和自主用口诀的活动,部分5和6的乘法口诀让学生编出来。本单元继续教学乘法口诀,给学生留出了更大的主动学习空间。7、8、9的乘法口诀,几乎都让学生自己编。编7、8、9的乘法口诀的教学线索是:在现实情境里提出具体的问题,在表格里用加法解决问题,为编乘法口诀作铺垫把具体问题抽象成几个几相加的数学问题,写出乘法算式根据乘法算式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4、,写在教科书指定的地方。这样的线索和教学16的口诀是一致的,有利于学生把学习16乘法口诀的经验迁移过来。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数学思考,例1、例3和例5在编写上也有一些变化。(1) 例1教学7的乘法口诀,像26的口诀那样,详细地展开了上述活动,使新、旧知识的教学很好地衔接,促进已有的学习活动经验迁移过来。例题提出的实际问题是摆1只小船用7个三角形,摆这样的2只、3只7只小船分别要用多少个三角形。首先让学生在教材提供的表格中依次计算2个7、3个77个7相加的和,体会3个7比2个7多7、4个7比3个7多77个7比6个7多7。接着问学生“算三角形的个数时能想到什么”,把他们的心向引导到用乘法计

5、算和编乘法口诀上面。然后依次抽象出数学问题1个7、2个7相加、3个7相加7个7相加,写成相应的乘法算式17=7、27=1477=49,并根据乘法算式编出7的乘法口诀。这道例题的编写有两点应引起教学的注意:一是表格里的三角形个数以及乘法算式的积都要让学生填写,这是编乘法口诀不可缺少的资源,学生对这些资源的熟悉程度会直接影响口诀的编制。二是在编口诀之前,教材仍然写出1个7、2个7相加7个7相加等数学问题,还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为学生顺利编出乘法口诀搭建了平台,把他们的精力集中到编口诀上面。(2) 例3教学8的乘法口诀,例5教学9的乘法口诀,教材提出实际问题以后,只给出1个几、2个几8个几、9个几的

6、表格,没有写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和乘法算式,要求学生看着解决实际问题的那张表格,直接编出8或9的乘法口诀。从表面上看,似乎跳过了提取数学问题、写出乘法算式等环节。其实,这些环节都蕴含在看着表格编口诀的过程中。学生仍然要经历编乘法口诀的全部过程,只是数学思考的自主性得到了加强,思维的连贯性得到了锻炼,初步推理能力得到了培养。学生编出的口诀,可以先在小组里交流,再写到教科书上。交流能相互评价编出的口诀是否正确,并把正确的口诀写到教科书里。这样,通过交流也充实了编口诀的学习活动,有益于学生记住口诀。2 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口诀。7、8、9的乘法口诀较多。许多口诀的得数较大,部分口诀较难记住。尤其是个别口诀之

7、间还会相互干扰,增加了记忆的难度。因此,帮助学生记忆口诀是教学的一项任务,教材从多数学生的需要出发,采用了以下一些方法。(1) 利用计算题组,沟通相邻口诀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整体记忆口诀。配合例1和例3的“想想做做”里,都有这样的计算题组。例如,37+7、47和74;48+8、58和85。还有这样的口答题,如6个7比5个7多几?7个8比8个8少几?这些题都在沟通相邻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使一句句口诀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学生理解了这层关系,就能由记住的口诀推算出没有记住的口诀。这样,那些难记的口诀就不是机械记忆,而是意义记忆,记忆效果会好许多。例如,“六七()”这句口诀忘了,就通过“比

8、5个7多7”或“比7个7少7”,由口诀“五七三十五”或“七七四十九”推算出“六七四十二”。(2) 利用“几个9相加的和(即几乘9的积)比几十少几”这个规律,记忆9的乘法口诀。配合例5的“想想做做”第1题,设计了一张表格,从上往下,第一行里是1个9,比10少1,是9;第二行里是2个9,比20少(),是();第三行里是3个9,比30少(),是()第九行里是9个9,比90少(),是()。教材希望学生从表格里发现规律,并利用规律记住9的乘法口诀。例如,6个9比60少6,是54,相应的乘法口诀是“六九五十四”。(3) 有计划安排背口诀。背口诀是记忆口诀的一种方法。乘法口诀是陆续教学的,学生应该像滚雪球那

9、样,把新学习的口诀逐渐积累在已记住的口诀上,既温故又纳新,记忆效果比较好。在表内乘法(一)里,学生能够有序地背出16的乘法口诀,教学7的口诀以后,教材要求学生从“一一得一”背到“七七四十九”。教学8的口诀以后,要求学生从“一一得一”背到“八八六十四”。大多数学生像这样背口诀,当学习9的口诀以后,就把全部乘法口诀都记住了。(4) 整理所有的乘法口诀,有针对地加强记忆。教学9的口诀以后,教材把所有的乘法口诀整理在一张表格里,这张表格就是“乘法口诀表”。呈现的口诀表里,已经写出了一些乘法口诀,留出部分空格,让学生填写口诀,把口诀表补充完整,并利用口诀表安排了许多活动。 发现口诀表里的排列规律,有序地

10、背口诀。学生填写乘法口诀表,需要了解表格里口诀的排列规律。竖着看,从左往右第一列是“一几”的口诀共九句,第二列是“二几”的口诀共八句第九列是“九几”的口诀一句。横着看,从上往下第一行是1的乘法口诀一句,第二行是2的乘法口诀共两句第九行是9的乘法口诀共九句。有序地背可以竖着背、横着背或者拐弯背。即从左到右一列一列地背,从上到下一行一行地背,或者先横背再拐弯背接着竖背。拐弯背对计算除法最有好处,尤其是计算有余数除法,有助于找到商。 任意指着一句乘法口诀,说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乘法口诀的作用在于口算表内乘、除法,正确、迅速地口算表内乘、除法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最基本的要求。学生看到表内乘、除法算式,应

11、该立即想到有关的乘法口诀;看到乘法口诀,应该立即想到它能算哪些乘、除法式题。有些乘法口诀只能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一道除法算式,有些乘法口诀能算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学生应该逐步熟悉这些内容。根据一句乘法口诀,说出两道(或一道)乘法算式以及两道(或一道)除法算式,还能从中体验乘法与除法的内在联系。学生获得这种认识,他们的除法概念也就深刻了一层。 寻找得数相同的口诀(算式)。有些乘法口诀的得数相同,它们往往会相互干扰,影响学生的记忆和计算。例如,三四十二和二六十二,四四十六和二八十六,三六十八和二九十八,四六二十四和三八二十四,六六三十六和四九三十六等。教材设计了36、16=等开放性习题,让学

12、生通过补充算式,强化对有关乘法口诀的辨析和记忆。3 引导学生主动应用口诀,熟练进行表内乘、除法的计算。在教学16的乘法口诀时,学生初步获得了利用口诀计算乘法和除法的经验。本单元教学7、8、9的乘法口诀,要让学生应用已有的计算经验,主动进行乘、除法计算,获得新的计算知识与体验,提高计算能力。(1) 主动计算表内乘法。本单元继续教学表内乘法时,与“表内乘法(一)”一样,不专门编排应用乘法口诀计算乘法的例题。事实上,例1根据17=7、27=1477=49编出7的乘法口诀,意味着7的乘法口诀可以计算这些“几乘7”的乘法式题。接着例题安排的“想一想”让学生计算71、72、73等题,体现了7的乘法口诀还可

13、以计算“7乘几”的乘法式题。例题和“想一想”的内容综合起来,就能知道“几乘7”和“7乘几”都用7的乘法口诀计算。上述的计算和相关体验,教材都留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学习用口诀算乘法。例3教学8的乘法口诀,学生根据几个8相加的表格编出口诀以后,“想一想”让他们计算38和85,体会8的乘法口诀可以计算“几乘8”或“8乘几”。这两道例题后的“想想做做”第3题,都是根据一句乘法口诀,说出两道乘法算式的练习题。这些题,不仅让学生知道7、8的乘法口诀可以计算7、8的乘法,还知道一句口诀通常能算两道乘法式题。(2) 主动计算表内除法。例2教学用7的口诀求商。教材用28朵花扎花环这个题材,提出“每7朵扎成一个花环

14、,可以扎几个?”和“扎4个花环,平均每个花环有几朵花?”这两个问题,列出两道除法算式,分别计算287和284。教材提示学生通过想乘法口诀“()七二十八”和“四()二十八”来求商,重温用口诀求商的思考方法,体会除数是几,就要想与几有关的口诀。计算287可以依次想“一七”“二七”“四七二十八”,计算284可以依次想“一四”“二四”“四四”“四五”“四七二十八”。这两道除法是用同一句口诀计算的。例4教学用8的口诀求商,要求学生根据16厘米花边“平均剪成2段,每段长多少厘米?平均剪成8段,每段多少厘米?”这些问题,列出除法算式并计算,并和同学交流求商的思考过程。这样的安排,比例2提高了要求,学生独立思

15、考的成分比前面大了许多。配合例2和例4的“想想做做”第1题,都是先算一道乘法,再算两道除法的题组。例如,67、426、427,38、243、248等。第2题都是根据一句乘法口诀说出两道除法算式。学生已经熟悉这些练习形式,能够从中反复体会乘法与除法的联系,体会乘法口诀求商的要领。例5把9的口诀算乘法和算除法计算结合起来教学,随后的“试一试”要求学生同时计算29、92、182、189,体会计算这些题目用了同一句口诀。虽然这是他们第一次同时计算乘法和除法,但学生是有基础的。因为前面已经有一句口诀算两道乘法或者算两道除法算式的经验,还有从乘法算式得出除法算式的体验,大多数学生在这里是能够用一句口诀同时

16、计算四道算式的。(3) 培养细心计算的习惯。29=18与99=81,两题的积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刚好换了位置。39与89、49与79、59与69也是这样。这种现象既有趣,也容易给计算造成错误。为此,练习十三特地设计了四个题组:279和729,369和639,459和549,189和819。意图是帮助学生记住9的乘法口诀,细心选择口诀,正确进行计算。表内乘除法和加减法口算有时也会相互干扰。如计算4+2、4-2、42、42,稍不留神就会出错。其主要原因不在知识上,而在对运算符号的识别与区分上。为此,教材里有这些安排:在表内乘除法的练习题里适量插入加减法题目;编排像82和82的题组。这些安排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培养认真读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