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材解读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64402564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材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材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材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材解读(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材解读 一、写作背景1848年,安徒生到国外旅行,收到了朋友要求他按照寄来的三张画片写一篇故事的约稿。其中一张,画的是一个穷苦的小女孩,她手里拿着许多火柴,瞪大了一双可怜的眼睛,好象在想些什么。安徒生看着画片,想起了自己的母亲的苦难童年,他就以母亲的遭遇和自己的亲身感受为内容,写出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感人的童话。二、课文简说1故事情节:本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杰作,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悲惨故事。文章先写大年夜的街头又冷又黑,天下着雪,小女孩还在街头卖火柴。接着写了小女孩为了暖和自己,五次擦燃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的种种幻象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

2、的圣诞树,慈祥的奶奶,直至跟奶奶一起飞走。最后写小女孩被冻死在街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2教学目标: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乖巧、围裙、硬币、裂缝、橱窗、圣诞树”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3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4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最后三个自然段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

3、了。”“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三、对词语的理解:圣诞树:圣诞节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基督诞生的节日,在12月25日。过圣诞节的时候,把砍下来的枞树或松树陈设在屋内,用蜡烛、糖果、纸花、玩具、画片等装饰起来,叫做圣诞树。灵魂:迷信的人认为附在人体上的东西,认为死亡就是灵魂离开躯体。四、对句子的理解:1“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这段话表明女孩家里非常穷,她自己根本没有鞋。在寒冬腊月,穿着一双大拖鞋,根本不能御寒,就连这样大的拖鞋还是她妈妈穿了很长时间的。2“多么温

4、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这是小女孩擦燃第一根火柴产生的幻觉。小女孩把一根火柴的光看得非常神奇,把一根火柴的热看得非常温暖,说明她非常冷。3“有一个什么人快要死了。小女孩说。唯一疼她的奶奶活着的时候告诉过她:一颗星星落下来,就有一个灵魂要到上帝那儿去了。”这句话不仅起到了过渡的作用,还暗示了小女孩的死,也预示了在下一次小女孩擦燃火柴时看到的将是奶奶,作者这样写是颇有用心的。4“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联系前文的内容,这句话意思就是小女孩离开了人世,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了。小女孩只要活在这个世界上,

5、就只有寒冷,只有饥饿,只有痛苦。5“第二天早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小女孩在美丽的幻觉中死去了。作者不写小女孩随着死亡而来的痛苦、泪水,这是作者构思上的匠心所在。用这样的手法更能引起读者深思,体味出蕴含在这个凄凉的故事中的苦味,从而深刻地鞭挞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6“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我们要注意到句子里的两个“曾经”和两个“幸福”,“曾经”指的是在火柴惨然中产生的幻象。前一个“幸福”是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象中度过的,是幸福的;后一个“幸福”,意思是小女孩死了就幸福了,就没有了很冷、饥饿和痛苦,

6、就彻底幸福了。通过这两个幸福,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压抑心头的满腔悲愤,感受到作者对穷苦人民给予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五、写作特点1强调特定环境,故事的时间设定在“大年夜”。课文三次提到“大年夜”, 第一次是在课文开头,写小女孩在“大年夜”出去卖火柴;第二次是写小女孩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走在街上,看着别人窗户透出的澄黄,闻着烤鹅的香味,心里忘不了这是“大年夜”;第三次是写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这是作者给故事安排的特定时间与特定环境。“大年夜”本应是欢乐、幸福的,而小女孩在大年夜走在街头,在大年夜看着别人家窗户透出灯光,闻着烤鹅的香味,在大年夜里冻死。大年夜的节日氛围更突出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更能引起人们对她的同情,对社会不满。 2运用虚实结合、对比的表达方式。作者通过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眼前产生一次次幻景的虚写,写出小女孩真实的饥饿、寒冷、孤独把现实同幻觉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在鲜明的对比中突出了小女孩的悲惨遭遇,使我们认识了旧制度的不公平、腐败与丑恶。3课文结尾意味深长。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幻象中的最幸福的时刻冻死了。她成为人们议论的对象。这个回叙性的结尾及结尾中的“美丽”、“新年的幸福”等词语更突出地衬托出了结局的悲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