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器发展史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64383846 上传时间:2024-02-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航天器发展史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航天器发展史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航天器发展史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航天器发展史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航天器发展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航天器发展史(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2012年第二学期机械设计基础科目考查卷专业:工业设计班级: 10-2任课教师:莫才颂姓名:吕坚杰 学号:成 绩:航天器发展史摘要:从古代开始,人类就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开拓,制造也风筝和热气球等 飞行工具,来追求伟大的以待梦想,这些简单的手工造制作便成就了飞器的雏形。从很久很以前,人类就幻想能够像鸟儿一样在天空飞翔,并收此诞生了 许多像嫦娥奔月等拔人心弦的神话故事。早在2000年前,中国人发明的风筝, 虽不能把人带到天空中,也可以说是放飞梦想的向前迈进一步。在风筝问世的一 千多年里,全世界都先驱在从事这把“飞翔”变为现实的工作,直到法国人发明的 热气球,才首次把人带入空中,这比后来出现

2、的飞机,早了 120年。自从飞机的 诞生,更激发对飞翔的狂热,由其是第二次世界大军中,飞机发挥了它无代替的 优势,更从而开辟了飞机的新纪元。在战用飞机迅猛发展过后,飞机应用到更广 阔的民用领域,飞翔的梦想更得以发扬光大,真正发挥其本能作用。可以说,航 空器是随着人类的梦想的萌生而诞生,又伴着科技的发展而进步,与历史与文明 驱步朝前。在进入飞机开创的航空时代100余年后的今天,让我们回首先驱的一 路蹒跚,收获前辈的艰辛耕耘的成果,迈向明天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及其意义和前景俗话说,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人类在漫长的社会进步中不断扩展自身 的生存空间。现在,人类的活动范围已经历了从陆地到海洋,从

3、海洋到大气层空 间,再从大气层空间到太空的逐步发展过程。人类活动范围的每一次扩展都是一 次伟大的飞跃。A 中国航天器发展史人造地球卫星。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 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 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国共研制并发射了 4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 飞行成功率达90%以上。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 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 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中国是世界上第三 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卫星回

4、收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是世界上 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中国的气象卫星、地球资 源卫星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国际水平。近几年来,中国 研制并发射的6颗通信、地球资源和气象卫星投入使用后,工作稳定,性能良好, 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运载火箭。中国独立自主地研制了 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 适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 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 5100千克,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自1985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将“长 征”系列运载火

5、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以来,已将2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成功地 送入太空,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长征”系列 运载火箭共实施了 63次发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长征”系列运载 火箭已连续21次发射成功。航天器发射场。中国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器发射场,并圆满完 成了各种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和各类人造卫星、试验飞船的发射任务。中国航天 器发射场既可完成国内发射任务,又具有完成为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和开展其他国 际航天合作的能力。航天测控。中国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测控网,包括陆地测控站和海上测控船, 圆满完成了从近地轨道卫星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从卫星到试验飞

6、船的航天测控 任务。中国航天测控网已具备国际联网共享测控资源的能力,测控技术达到了世 界先进水平。载人航天。中国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飞船航天工程,研制了载人飞船和 高可靠运载火箭,开展了航天医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工程研究,选拔了预备航天 员,研制了一批空间遥感和空间科学试验装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 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标志着中国已突破了载人 飞船的基本技术,在载人航天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空间应用中国重视研制各种应用卫星和开发卫星应用技术,在卫星遥感、卫星通信、 卫星导航定位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研制和发射的卫星中,遥感卫星和通 信卫星约占71

7、%,这些卫星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科技、文化和国防建设的各个领 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国家有关部门还积极利用国外各种应用 卫星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卫星遥感。中国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国内外遥感卫星,开展卫 星遥感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工作,在气象、地矿、测绘、农林、水利、 海洋、地震和城市建设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国家遥感中心、国家卫星 气象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和中国遥感卫星地面接收 站等机构,以及国务院有关部委、部分省市和中国科学院的卫星遥感应用研究机 构已经建立起来。这些专业机构利用国内外遥感卫星开展了气象预报、国土普

8、查、 作物估产、森林调查、灾害监测、环境保护、海洋预报、城市规划和地图测绘等 多方面、多领域的应用研究工作。特别是卫星气象地面应用系统的业务化运行, 极大地提高了对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使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经济损失有了明 显的减少。卫星通信。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利用国内外通信卫星,发展卫 星通信技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通信、广播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在卫星固定 通信业务方面,全国建有数十座大中型卫星通信地球站,联结世界180多个国家 和地区的国际卫星通信话路达2.7万多条。中国已建成国内卫星公众通信网,国 内卫星通信话路达7万多条,初步解决了边远地区的通信问题。甚小口径终端 (VSAT

9、)通信业务近几年发展较快,已有国内甚小口径终端通信业务经营单位30 个,服务小站用户15000 个,其中双向小站用户超过6300个;同时建立了金融、 气象、交通、石油、水利、民航、电力、卫生和新闻等几十个部门的80多个专 用通信网,甚小口径终端上万个。在卫星电视广播业务方面,中国已建成覆盖全 球的卫星电视广播系统和覆盖全国的卫星电视教育系统。中国从1985年开始利 用卫星传送广播电视节目,目前已形成了占用33个通信卫星转发器的卫星传输 覆盖网,负责传送中央、地方电视节目和教育电视节目共计47套,以及中央32 路对内、对外广播节目和近40套地方广播节目。卫星教育电视广播开播十多年 来,有3000

10、多万人接受了大、中专教育与培训。近年来,中国建成了卫星直播 试验平台,通过数字压缩方式将中央和地方的卫星电视节目传送到无线广播电视 覆盖不到的广大农村地区,使中国广播电视的覆盖率有了很大提高。中国现有卫 星电视广播接收站约18.9万座。在卫星直播试验平台上,还建立了中国教育卫 星宽带多媒体传输网络,面向全国开展远程教育和信息技术的综合服务。卫星导航定位。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国外导航卫星,开展 卫星导航定位应用技术开发工作,并在大地测量、船舶导航、飞机导航、地震监 测、地质防灾监测、森林防火灭火和城市交通管理等许多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 中国在1992年加入了国际低轨道搜索和营救卫星

11、组织(COSPAS-SARSAT),以 后还建立了中国任务控制中心,大大提高了船舶、飞机和车辆遇险报警服务能力。 空间科学中国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探空火箭、探空气球开展了高层大气 探测。在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实践”系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开展了一系 列空间探测和研究,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环境探测资料。近年来,开展了空间天气 预报的研究工作及相应的国际合作。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利用返回型遥感卫星进行 了多种空间科学实验,在晶体和蛋白质生长、细胞培养、作物育种等方面取得了 很好的成果。中国空间科学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若干创新成果,在空间物 理学、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等领域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对外开放的国家 级实验室,建立了空间有效载荷应用中心,具有支持进行空间科学实验的基本能 力。近年来,利用“实践”系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对近地空间环境中的带电 粒子及其效应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测,并首次完成了微重力流体物理两层流体空 间实验,实现了空间实验的遥操作。航空航天技术为航空航天活动的顺利进行而创立的一系列高级复杂的施工 作业程序。它涉及人力资源配置,设备仪器搭配与安装使用等艰深的学术作业。 是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发展的高度追求。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