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食与月食》公开课教学设计说明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64361126 上传时间:2024-03-0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60.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食与月食》公开课教学设计说明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日食与月食》公开课教学设计说明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日食与月食》公开课教学设计说明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日食与月食》公开课教学设计说明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日食与月食》公开课教学设计说明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日食与月食》公开课教学设计说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食与月食》公开课教学设计说明(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日食与月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日食和月食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第四课的教学容,本课分为日食和月食两局部,日食局部又从“日食的发生 “日食模拟实验推测日食成因 “提醒日食成因步步推进,月食的成因是在日食的根底上开展的。从教材的角度来说,把这两种现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体,有三个目的:一是因为这两种现象对学生有着较大的吸引力;二是这两种现象都涉及了本单元要建立起的根本概念,即天体是运动着的,月食和日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而形成的;三是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推理能力。二、学情分析1认知储藏:学生对日食和月食产生的知识方面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局部学生现场或通过电视转播观察过

2、日全食,因此有局部学生能够作一个初步的解释。学生对月球、地球、太阳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在本课前有一定的认识,还在五年级时学习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2存在缺乏: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现象虽有了解,但对其成因的解释应该不会很完整和严密。相对来说,因有有一定的观测根底,对月食的观测印象可能会更弱一些。学生在操作模拟实验方面应该存在较多的问题,如模拟实验时设计实验方案的意识、实验操作过程的分工合作及正确操作的方法等。三、设计思路我在把握教材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历和科学水平来进展教学设计。先讲日食的故事激起兴趣,通过观察体验,发现日食发生时的一些特点,推测日食形成的过程,再通过模拟实验体验来探究

3、日食形成的过程,最后通过学生的交流和教师的补充讲解来解答学生的疑惑,科学解释日食成因,形成化。在日食研究的根底上,再来研究月食的成因研究。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制定实验方案,在提高对天体运动认识的根底上渗透严谨的科学思维训练,能利用原知上的认识冲突通过模拟实验和讨论来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让学生的科学探究在充满乐趣的气氛中能充分展开对科学问题的科学分析。四、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知道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而形成日食。而月食那么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2过程与方法能

4、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能对模拟实验中的各种现象进展细致的观察。能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展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模拟日食发生实验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能够大胆的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与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五、教学重难点正确理解日食的成因,模拟实验的科学操作六、教学准备教师:课件、6个圆片红黄蓝各2个学生:手电筒、乒乓球、玻璃弹珠、科学记录单七、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感知与切入阶段: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导入:1、玩科学推理游戏。

5、2、自然界有各种各样的天文现象,请大家来看视频,这是什么现象。板书:日食猜想、推理游戏。观看日全食过程。通过视频再现、学生观日食照片,引领学生轻松进入日全食场景,及时进入到教学情境中。二、操作与探究阶段:认识日食发生的过程特点并进展合理推理1、请你来描绘一下日食现象!你发现了什么?日食发生过程有什么特点?个人汇报,教师整理记录。2、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推测一下可能是谁挡住了太?3、反问:为什么可能是月球呢?你有什么理由?挡住太阳的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挡住太阳的物体在运动。1太阳遮挡的局部边缘来看圆形的,即挡住的是球体。2太阳的整个面被遮住成黑色,估计从地球上看挡住太阳的球体大小和太阳接近。3

6、挡光的物体从屏幕看是从右向左的。那么,挡住的天体是自西向东运动的。综合以上,我推断出挡住太的天体是月球4、出示图我们已经知道,太阳的直径是月球的400倍,小小的月球凭什么挡住太阳的光呢?近大远小,天空中只有月球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大家推测认为:可能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造成了日食。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证明我们的推测是否正确呢?收集信息,观测科学家还会采用模拟实验的方法。5、模拟实验计划讨论:用什么实验材料做?什么材料代表什么天体?:手电筒、大小球:手电筒代表太阳,大球代表地球,小球代表月球。如何做模拟实验?材料怎么摆?距离怎么控制?月球放在哪里?月球怎么移动?(学生分小组进展模拟实验

7、并记录:一生用手电筒代表太阳,一生手持乒乓球代表地球,一生手持玻璃球当月球自西向东运动,用玻璃球绕乒乓球转动一周表示月球绕地球一周,看看在什么情况下看不见太阳。)5、学生汇报演示,教师强调考前须知并小结:虽然模拟实验和真实的情况有差距,但我们必须尽量使它接近真实,这是尊重模拟实验。6、出示观察要求:1、发生日食时,日、地、月三个天体在何种位置?2、根据以上观察发现,小组讨论日食形成的原因。3、日食发生时是农历什么时候?7、记录表指导主要是画图时,用硬币印大小圆。8、领取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9、交流:小组实验示并讲解观察到的现象。1、学生能答复出:挡住太阳的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它是运动

8、着的;它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它可能是月球。2、能说出是月球的推测依据。3、理解为什么月球能够挡住太。4、个别答复5、小组讨论实验设计6、汇报交流通过观看同班学生所拍的日食照片,进一步加深了解日食发生过程,能试图发现日食发生时的特点。并能有根据的进展推测。推测能有效挖掘学生的已有经历。在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前制造前概念上的矛盾和冲突,是帮助学生正确建立科学概念的有效途径。这一过程还能有效培养学生合理推理的品质,纠正不合逻辑的猜想。以科学家的名义来执行模拟实验的方法,有益于学生承受和对实验的尊重。实验设计是为了防止学生毫无目的的开展实验,也为了操作后的表达更加清晰;通过对如何实验的讨论,使学生对月

9、球的公转、材料的放置、小组的合作有了一个更为科学的操作意识,为下面的有效操作提供根底。并且形成边操作边记录的习惯,有利于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也作为科学证据以做科学的发言。交流中让学生操作有利于形成全体学生的正确操作和纠正局部学生操作上的错误;解释日食现象有利于展开深入的研讨,有利于概念的形成和表达能力的提高,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并为解释月食的成因提供知识根底和操作经历。三、选择与建构阶段:日月食的成因出示日食成因示意图:1让学生讲解日食的成因。2这时地球上的哪些地方能看到日食现象?3从示意图上你还了解到了哪些信息?五了解月食1、师:我们知道日食是一种自然现象,而在晚上也会发生另一种奇特的天象

10、,那是月食。相对来说,月食发生的时机比日食要多一些。古代的人们认为是天狗把月亮吃掉了,真的吗?月食又是如何形成的呢?2、学生演示实验,共同观察,观察要求如下:发生月食时,月球运行到哪里?日、地、月三个天体在何种位置?你能画图来解释月食的成因吗? 月食发生时是农历什么时候?3、交流4、出示示意图:根据示意图你能解释一下月食的成因吗?1、个人答复、集体交流2、读并观看。3、个别答复、集体交流4、小组讨论、实验和记录5、汇报6、看图,集体交流,理解月食成因。看日食成因示意图解释日食成因是为了提高对现象的解释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再观察再发现的习惯,能对日食的其他概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日食的根底上进展

11、月食成因的分析,主要以学生独立为主。因为课堂时间有限,预设将实验移入课外。运用与解释阶段:总结收获,课外延伸1、对日食和月食现象你还有什么问题吗?每个月都有农历初一,为什么不是每个月都发生日食?日环食是怎样形成的?2、日食和月食都是非常奇妙的自然现象,自古以来就吸引着人们去研究,我国早在3000年前就有观测日食的记载,这是世界上有关日食的最早记录。图片和简介:让天文官丢了脑袋的仲康日食:最早是尚书记载的发生在公元前1961年10月26日的一次日食。我国诗经小雅中所记载的“彼月而食,那么维其常,是指发生在公元前776年的月食。这是世界最早的月食记录,比外国早55年。3、对日月食,我们还有很多的疑

12、问,课后让我们一起搜集资料,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推荐跟日食和月食有关的纪录片和书,并且去找找今年在我国可以看见的日食和月食发生的日期,找个时间一起交流一下。学生提出疑问课外延伸是让学生养成课后继续探究的习惯,关于日食和月食还有很多值得学生课外研究和相关资料查询,我们布置的这些课外探究可以让学生做到,也能进展检查和反应,并引发学生进一步观测的兴趣。八、板书设计日食和月食 现象 图示 时间 类型日食成因模拟实验记录单班级:组别:出现日食时,三个天体的位置请准确地画下来。1.日食的成因是:_。2.请你推测一下,发生日食现象一般是农历_。月食成因模拟实验记录单请画出月食时太阳、月球、地球三者的位置关系图。1. 月食的成因是:_。2. 请你推测一下,发生月食现象一般是农历_。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