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文言文中的通假字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64328860 上传时间:2024-02-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文言文中的通假字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三文言文中的通假字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三文言文中的通假字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三文言文中的通假字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三文言文中的通假字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文言文中的通假字(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一、广义的通假字概念通假字是文言文里的一种重要的文字现象,是约定俗成的,不是任何一个字都可以随便写通假字的。中学文言文教学其实运用的是广义的通假字概念,把“古今字”“异体字”也纳入“通假字”中。具体包括如下几种:1、 狭义的通假字,有本字而不用,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例如,史记项羽本纪:“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本来应该用“早”字,可是写书的人却用了个“蚤”,前者习惯上叫本字,后者习惯上叫通假字。又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亡”通“无”) (读音相差甚远)2、

2、古今字,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 (“莫”通“暮”)“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3、异体字,音同义同,形不同。 “俛首帖耳” (“俛”通“俯”)二、根据通假字和本字的关系来分类,有如下几种:(1)通假字是本字的一部分,如:“必筑坏墙,是不善,人将窃。” (善缮)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性)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尊樽) “直上载公于上坐。” (坐座)(2)通假字和本字的一部分相同,字形相近,如:“秦王不说。” (说悦)“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振震

3、) “孝公既没。” (没殁)“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被披)(3)通假字和本字字形不同,但读音相同,如: “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 (衡横)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斑) (4)通假字和本字字形不同,但读音相近,如: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要邀)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又) “如有营,予佐尔贾。” (贾价)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 (乡向) (5)通假字和本字字形不同,读音也不同,如: “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罢疲) “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适谪)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凭) 一、指出下列文段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曲突徙薪(汉书霍光传

4、)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旁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尔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无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宾邪?”主人乃寤而请之。【注释】 直突:笔直的烟囱。 上行:上座。 功次:功劳的 等级。 录:记住,指邀请。答案:不否 息熄 乡向 亡无 邪耶 寤悟二、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通假字的本字。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城予赵。 本字: 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本字: 植其杖而芸。 本字: 出门看火伴,

5、火伴皆惊惶。 本字: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本字: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本字: 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 本字: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本字: 秦王还柱而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本字: 贾家庄为巡徼所陵迫死。 本字: 答案: “案”通“按”, “炎”通“焰”, “芸”通“耘”, “火”通“伙”, “不”通“否” “得”通“德”, “殴”通“驱”, “振”通“震”, “还”通“环”, “陵”通“凌”三、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通假字: 本字: 汝识之乎? 通假字: 本字: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

6、奇货。 通假字: 本字: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通假字: 本字: 善哉!技盖至此乎? 通假字: 本字: 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 通假字: 本字: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通假字: 本字: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通假字: 本字: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通假字: 本字: 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通假字: 本字: 距关,毋内诸候。 通假字: 本字: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通假字: 本字: 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通假字: 本字: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通假字: 本字: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通假字: 本字: 答案:1、

7、“庭”通“廷” 2、“识”通“志” 3、“直”通“值”4、“邪”通“耶” 5、“盖”通“盍” 6、“决”通“诀”7、“裁”通“才” 8、“指”通“旨” 9、“具”通“俱”10、“翼”通“翌” 11、“距”通“拒”,“内”通“纳” 12、“信”通“伸” 13、“曷”通“何” 14、“景”通“影” 15、“厌”通“餍”四、(附录)高中文言文所涉及的通假字板:同“版”;字版。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 “忠义暴于朝廷。”辟:通“避”;躲避。动词。 “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弊:通“敝”;疲惫,衰败。形容词。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徧:同“遍”遍及,普

8、遍。动词。 “小惠末徧,民弗从也。”材:同“才”;才能。名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采:同“彩”彩色,颜色。名词。 “成五采,此天子气也。”藏:同“脏”脏腑。名词。 “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唱:通“倡”;倡导。动词。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 “屈平既绌。”从:同“纵”;与“横”相对。 “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当:通“挡”;抵挡。动词。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读:通“逗”;即现在的逗号,名词。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度:同“渡”;渡过,越过。动词。 “一夜飞度镜湖月。”堕:通“隳”;毁弃。动词。 “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而:通“尔”;你。人称

9、代词。 “某所,而母立于兹。”反:同“返”返回,归来。动词。 “其良人出必餍酒肉而后反。”奉:通“俸”俸禄,薪俸。名词。 “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拂:同“弼”;辅弼。动词。 “入则无法家拂士。”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干:通“岸”。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估:通“贾”;商人。名词。 “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华:同“花”。名词。 “焜黄华叶衰。”皇:通“惶”;恐惧,惊慌。形容词。 “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惠:同“慧”;聪明。形容词。 “甚矣,汝之不惠。”溷:同“混”、“浑”混浊。形容词。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

10、。”疾:同“嫉”;嫉妒,憎恨。动词。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纪:通“记”;记载。动词。 “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简:同“拣”;挑选,选拔。动词。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见:同“现”暴露,露出来。动词。 “图穷而匕首见。”介:同“芥”;小草。名词。 “无纠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列:通“裂”;分裂。动词。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廪廪:通“懔懔”;危惧的样子。 “而直为此廪廪也。”录:同“碌”;平凡,乎庸。形容词。 “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女:同“汝”;人称代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畔:通“叛”;背叛,离开。动词。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旁:通“傍”依附。接近。动词。 “吾灵尚依旁汝也。”齐:同“剂”;量词,例句中为名词。 “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禽:通“擒”捕捉。动词。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取:通“娶”。动词。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阙:通“缺”;缺点。名词。 “必能裨补阙漏。”声:通“伸”;陈述,说明。动词。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识:通“志”,标志,记号。名词。 “出珠授之,封识宛然。”食:同“饲”;喂。动词。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孰:同“熟”;仔细。形容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