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64321290 上传时间:2023-08-0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公共基 础笔试和复习大纲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一、教育与教育 学( 一 ) 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要素、教育的形态、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基本规律1、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定义 为: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狭义的教育定义 为: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 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 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社会服务的人。2、教育的要素:学习者、教育者 、教育内容3、教育的形式:家庭教育、社会 教育、学校教育4、教育的本质:从本质属性来说 ,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需要进

2、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者说是培养人的过程。一方面,从受教 育者身心发展变化来看,教育是发展,是生长,是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是经验 的积累与重新组合,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另一方面,从教 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就是向下一代传递民族的传统文化,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 的建设人才。教育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活动的统一,其中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促 进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5、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与生产力相 互制约的规律;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互制约的关系;教育与人口控制相互 制约的关系;教育与社会文化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 ) 教育发展的 历史阶段、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历史阶段:1、原始的教育 形态; 2、古代封建

3、 社会教育形态; 3、现代社会教育形态。趋势:越来越关注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 ) 教育学的产 生和发展教育学的萌芽(前教育学时期 17 世纪以前)停留在经验和 习俗的水平,未形成系统的理性认识。成果主要体现 在一些哲学家、思想家的哲学和思想著作中中国:学记 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1大学、师 说等西方:柏拉图 理想国、昆体良雄辩术原理等影响: 1、他们的教育思想指导了当时他们的教育活动。2、他们的教育思想对后来教育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教育学的发展(19 世纪末以来)出现了许多新的 教育学派别和重要的教育学著作实验教育学文化

4、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 学马克思主义教 育学批判教育学以上我们可以发 现,教育总受政治 、经济和文化的制约,反映着具体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求。不同国家形成 了不同的教育学传统和风格。教育学的发展 得益于不同教育学派之间的相互批评和借鉴。二、教育的功能( 一 ) 教育功能的 含义、教育功能的类型、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教育功能的限制1、教育功能的含义:是指人类教育活 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的作用与影响。2、教育功能的类型:(1)、从作用的对象看 ,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2)、从作用的方向看 ,教育功能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3)、从作用的呈现形 式看,教育功能

5、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3、教育的个体功能:(1)、教育对个体发展 的促进功能。(2)、教育的个体谋生 和享用功能。(3)、教育对个体发展 的负向功能。现存教育由于某种异化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的 充分实现。4、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改善人口质 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2)、教育促进文化延 续和发展的功能:(3)、教育促进经济发 展的功能:(4)、教育促进政治民 主化的功能:(5)、教育调节人与自 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6)、教育对社会发展 的负向功能25、教育功能的限制:教育功能是指教育这一系统和文化活动在作用于社会和人 ( 环境 ) 时对人和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

6、用 ,即产生正功能时,它对社会和人 ( 环境) 产生的消极作 用。在现实中,它表 现为:传递保守的文化传统,造成人们唯科学主义思维模式,强化种族中心主义 特定的范围和地区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 影响教育功 能发挥的因素主要分为两种因 素:内因和外因。内因包括学生的 文化素质,理解能力,生活阅历,对教育的态度等。外因包括社会的 大的教育环境以及受教育人的小教育环境,教育者的教育素质等。三、教育的目的( 一 ) 教育目的的 含义、教育目的的功能1、教育目的的含义:广义的教育目的 是指人们对受教育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 的积极变化或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 是指一个

7、国家为教育确定的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是社会通过教育过程要 在受教育者身上形成它所期望的结果或达到的标准。2、教育目的的功能:(1) 对教育活动的定 向功能(2) 对教育活动的调 控功能(3) 对教育活动的评 价功能( 二) 确立教育目 的的依据、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1、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1) 教育产生于社会 需要,与一定的社会的现实及其发展有着密切联系,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必 须依据社会现实和发展需要来选择和确立教育目的。(2) 教育目的含有对 人的素质发展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要依据社会现实及其发展来确定,也要依 据人的身心发展和需要来确定。2、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1)、

8、人本位的价值取 向。(2)、社会本位的价值 取向。(3)、重视个人发展和 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 三 ) 我国的教育 目的及其理论基础、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1、我国的教育目的:(1)要培养社会主义 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要使受教育者在 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同时个性也获得发展(3)要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能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2、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 :3四、教师与学生( 一 ) 教师的定义 、教师的角色、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及途径1、教师的定义:广义的教师是泛 指传授知识、经验的人,狭义的教师系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人,并在教育( 学校)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

9、人。狭义方面来理解 ,即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 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 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2、教师的角色:(1)教师是良好师生 关系的缔造者。(2)为学生学习提供 资源的服务者。(3)教师是合作者。(4)学生成长中的欣 赏者。(5)学生学习的引导 促进者。(6)教师是不断自我 超越的学习者。(7)教师是反思者。3、教师的基本素质:(1)首先应具备一定 的职业道德素养包括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2)教师应具备一定 的知识素养,包括政治理论修养,精深的专业知

10、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 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3)教师应具备一定 的能力修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组织教育和教学能力和自 我调控能力和反思能力4、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及途径:教师专业发展是 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 ,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内 容(1)专业理想的建立(2)专业知识的拓展 与深化(3)专业能力的提高途径:(1)教师应具备可持 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2)教师专业化发展 的重要方式是研究性学习(3)教师的专业化发 展的有效途径是不断进行教学反思4. 自我的形成( 二 ) 学生的定义 、学生的本质特点、

11、学生发展的规律41、学生的定义:一般指正在学校、学堂或其他学习地方受教育的人,而在研究机构或工作单位学 习的人也自称学生,以前与学生的性质相似的还有徒弟、弟子等等。2、学生的本质特点:以系统学习间接 经验为主;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3、学生发展的规律:(1)顺序性和阶段性(2)稳定性和可变性(3)不均衡性(4)个别差异性(5)整体性( 三 ) 教育过程中 的教师与学生、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五、课程( 一 ) 课程的含义 、课程理论及课程理论流派、课程的类型、课程的组织、课程的管理1、课程的含义:课程是指学校学 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

12、标而 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 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2、课程理论及课程理论流派:3、课程类型:(1)学科课程(2)活动课程(3)综合课程与核心 课程(4)关于“潜在课程 ”4、课程的组织:课程目标;课程 类型;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5、课程的管理课程管理是指以 课程为对象所施加的决策、规划、开发、组织、协调、实施等管理活动和管理行 为的总称。根据课程管理范围的大小,管理性质、目的和任务的不同,可划分为课程宏 观管理与课程微观管理。课程宏观管理是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课程管理活动和管理 行为;课程微观管理是一个学校以课程实

13、施为重点的管理活动与管理行为。( 二 ) 我国课程改 革的回顾、新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课程标准及其地位 、作用和特点1、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1)19491952 年第一次课程改革5(2)19531957 年第二次课程改革(3)19571965 年第三次课程改革(4)19661976 年第四次课程改革(5)19771980 年第五次课程改革(6)19811985 年第六次课程改革(7)19861996 年第七次课程改革(8)1996 至今第八次课程改革2、新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1)面向全体学生, 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习目标;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 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下好基础。(2)历史课程改革要 求老师教学方式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老师创造性的探 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 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3)新的观念、新的 角色,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新教材开发智力、培养能力、 提高素质。3、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 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 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 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