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金融机构经营模式调整研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64314044 上传时间:2022-09-0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5.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金融机构经营模式调整研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金融机构经营模式调整研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金融机构经营模式调整研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金融机构经营模式调整研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金融机构经营模式调整研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金融机构经营模式调整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金融机构经营模式调整研(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中小型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调整研究渤海银行大连分行:张景一自1996年起,央行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其中,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分别以2007年Shibor正式运行以及1999年财政部以利率招标的方式发行国债为标志,正式宣告完成。而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则采取了“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改革思路,2012年6月8日和7月5日,央行两次非对称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2013年7月20日,除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暂不作调整外,央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在稳健的轨道上又加速推进。国内银行业长期赖以生存

2、的做大存贷款规模、赚取利差的发展模式因利率市场化改革而受到巨大冲击,银行业整个收入结构、经营方式将被迫发生改变。因此,探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如何调整,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本文着重探讨中小型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如何调整的课题。一、利率市场化改革,国外金融机构经营模式调整变化对我们的启示(一)关于利率市场化、中小型银行的概念利率市场化是指中央银行逐步放松和消除对利率的管制, 由市场主体根据资金市场的供求变化来自主调节利率,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引导,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关于银行的类型划分,标准不一。最常见的依据职能划分为央行、政策性银

3、行、商业银行、信用社及村镇银行等四类。商业银行中,有大型国有商业银行5家,分别为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12家,分别为中信、光大、华夏、广发、平安、招商、浦发、兴业、民生、恒丰、浙商、渤海;区域性地方商业银行百家以上。而依据央行2008年规模标准划分,大型商业银行通常各项资产规模在2000万亿元以上,这类银行有大型国有商业银行、邮储银行等,中小型商业银行通常指资产规模在2000万亿元以下的银行,包括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二)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国外金融机构经营模式调整带来的启示1、平均存贷利差较改革前明显收窄。有关国家或地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践为

4、我们提供了有力证明。美国1986-1990年的存贷款平均利差比1980-1985年期间减少54个基点(美元1986年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日本1994年平均存贷利差比1984 年的时候减少了82 个基点(日本1994年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韩国从改革初期80年代初4个百分点下降到80年代后期的不足3个百分点;台湾地区改革完成初期利差有所扩大,然后开始收窄,1997年相比1996年收窄21个基点。整体看,一般会缩小0.5-1%。香港特区和台湾地区都实现了利率市场化,与大陆的情况可比性较强,目前利差大体维持在1%-1.2% 的水平上。详见表1.表1 具有代表性国家利率市场化后存贷利差变化情况美国1

5、880-1985年存贷利差2.17个百分点1886-1990年存贷利差1.63个百分点收窄54个基点日本1984年存贷利差3.15个百分点1994年存贷利差2.33个百分点收窄82个基点韩国1996年存贷利差1.27个百分点19974年存贷利差1.06个百分点收窄21个基点数据来源:证券公司报告整理2、一些国家或地区中小型银行经营困难,甚至出现破产现象。取消利率管制后,金融机构运用利率手段竞争日益激烈,由于中小型银行信用程度远逊于大型商业银行,不得不以高于金融机构平均存款利率和低于金融机构平均贷款利率来吸引客户,导致成本上升,收益减小。同时,放开利率后,其风险也进一步显现,导致不良资产增加,部

6、分中小型银行经营困难。美国储蓄与贷款协会在放开利率后,吸收存款成本增加,而大量长期贷款存量不能消化吸收存款成本,出现巨大财务危机,大批储贷协会破产倒闭。1980年代有1000多家总资产超过5千亿美元的储贷机构倒闭,美国政府花费1500多亿美元才化解了储贷危机。阿根廷到1981年5月,共清理了62家金融机构。我国台湾地区在放松利率管制后的一段时期,信用合作机构贷款利率低于商业银行1个百分点左右,也出现了经营较为困难甚至破产倒闭的情况。此外,利率市场化导致贷款利率迅速上扬,过高的利率使许多低风险的借款人退出信贷市场,只有高风险的借款人保留在市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增加,银行贷款质量下降,企业破产数

7、量增加,贷款拖欠数量增加,如智利金融机构贷款拖欠占比从1974年不足2%上升到1980年的9%以上。3、信用总量出现不同程度扩张。在放松利率管制后,由于利率水平的上扬,利差缩小,刺激了银行的贷款投放,信用总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张,因此利率市场化过程信用总量的增速都高于其前后一个较长时期的增速。日本1984-1990年M2平均增速为9.7%,比1984-1994年M2平均增速高出3.4个百分点。台湾地区商业银行贷款和垫款余额(1oan and advance)从1985年17453.27亿新台币上升到1990年46452.32亿新台币,平均增速为21.6%,比1980-1990年的17%平均增速高

8、出4.6个百分点。韩国1990-1996年M2平均增速为19.8%,比1990-2000年M2平均增速高出2.7个百分点。即使在金融市场发达的美国,贷款和货币供应量增速也高于整个1980年代,美国1980-1986年贷款和货币供应量平均增速为9.35%和9.32%,比1980-1990年贷款和货币供应量平均增速高出1.05和1.89个百分点。4、部分国家和地区资产价格上涨较快。利率市场化扩张了信用总量,从金融体系产生的过多流动性也进入了资本市场,推高了资产价格,日本和台湾地区较为明显。1984年日本日经225指数为11542.6点,1989年则达到38915历史高点,同时,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市

9、场,刺激日本房地产市场膨胀,为1990年代的“住专危机”埋下了隐患。台湾地区TWSE加权指数1985年末仅为835.12点,1989年则突破万点,达到10602点。美国和韩国股指相对较为平缓。纽约交易所综合指数从1980年的823.27点上升到1990年1908.45点,韩国 KOSPI指数从1990年696.1点上升到1994年的 1074.4点后逐步下滑。5、汇率大都出现不同程度上升。利率市场化带来利率上扬,境外资本流入增加,除美国外,上述国家和地区本币汇率在这一时期出现较大幅度升值。在经过一段时间后,汇率升值幅度减缓,甚至出现了贬值情况。日本和台湾地区的汇率升值幅度较大,1984-199

10、0年日元对美元汇率升值87.3%,1985-1990年台湾新台币对美元升值46.8%。韩国在第一次利率改革时期,汇率出现升值,1984-1989年韩元对美元升值21.7%,但第二次利率改革,汇率总体上出现贬值趋势。拉美国家利率市场化后,由于外资流入过多,汇率出现高估的情况。1979-1982年上半年,智利外资流入两年内翻了两番,比索大约升值25%,过分脱离经济面的汇率高估局面最终不能维持,汇率大幅贬值,外资大量流出,引发了1980年代以智利为代表的拉美债务危机。从上述各国和地区利率市场化后金融运行出现的情况看,特点各异,既和本国利率市场化的措施、步骤有关,也受到当时宏观经济环境、金融市场发育程

11、度、汇率制度、金融监管、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水平等因素影响。上述各国和地区金融运行出现的不同情况也表明,利率市场化改革在对利率水平上升、利差缩小、中小型商业银行经营难度加大等方面发挥了主导影响,而在其他方面影响则弱于前者。尽管如此,上述国家和地区利率市场化后金融运行出现的阶段性变化情况对我国下一步利率改革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对中小型商业银行的启示是,无论你过去有多么的辉煌,不革新、不转型,很难生存下去,要以转型发展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挑战,敢于亮剑,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二、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中小型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利率市场化对大型银行和中小型商业银行各有利弊,影响各异。大型银行拥有众多的网点和品牌

12、知名度,在负债业务成本方面具有优势,在议价能力上竞争力更强,是大型企业首选。中小银行对于议价能力相对不强的民营企业、小微客户的银行,其成本转嫁能力更强,反而将受益于利率市场化。由于个人客户议价能力也相对不强,零售业务突出的银行也将受益于利率市场化。不过总体来看,大型商业银行因其规模和地位,拥有绝对的市场话语权,包括股份制商行和城商行在内的中小银行力量仍显单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约为133.62万亿元,大型商业银行约占据44.93%,股份制银行约占比17.61%,城商行及城市信用社约占比9.24%。其次,中小银行收入来源相对比较单一。横向比较我国商业银

13、行不难发现,包括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在内的中小银行高度依赖各种形式的利息收入,几乎是总收入的80%以上来源存贷款利差收益。大型银行比中小银行的收入结构更加合理,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相对较高,对利差收入的依赖性明显低于中小银行,抗击利率市场化风险的能力也就相对更强。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中小型商业银行的具体影响体现在:(一)主营业务流失的压力。从宏观角度来看,随着市场化进程中金融业的全面对外开放,金融产品收益和风险的不对称性将有很大改观,居民及企业的选择也逐渐趋于多样性。这将直接导致“脱媒”现象,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居民大量提取储蓄存款将其转移到其他投资途径,商业银行将面临巨大的流动性危机。而另一方面企业更多

14、的采取成本更低的直接融资方式,对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也是重要的打击。而以上这些对中小银行的影响就更为致命。中小银行既没有资金实力从减少利差方面吸引客户,也没有大银行的信誉和实力来吸引资金,主营业务面临挑战。 (二)行业并购的压力。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以及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发展,资金的脚步逐渐加快,来自银行同业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压力不断加大。从理论和实践上看,在自由竞争的环境下,商业银行将逐渐走向集团化和大型化。大银行在日益自由化的金融环境中,出于经营协同和财务协同效应等动机会不断并购中小银行,以追求规模经济和利润最大化。美国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来,中小银行的数量已经从14000多家减少到了

15、8000多家,许多超大型银行和混合的投资银行不断出现。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大银行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中小银行将更加举步维艰。 (三)经营管理面临的压力。利率市场化后各种产品都面临着更大的自主化,中小银行能否适应这个趋势权衡成本和收益,对产品进行正确的定价,并且吸引客户,以求得生存和发展是个问题。利率市场化中为了吸引更多的资金和发放贷款,存贷利差必然减少,主营业务利润下降,而中小银行又没有雄厚的资本和丰富的人力资源去广泛从事表外业务尤其是中间业务。如何在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中保持盈利,对中小银行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另外,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整个金融市场的风险逐步加大,尤其是利率风险,利率敏感型资产增多

16、,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面临的利率敞口风险增加,本来就不充足的资本,很容易就面临着资金链的断裂和资不抵债的风险。三、中小型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经营模式调整之策略(一)目前主流商业银行采取的应对措施为应对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冲击,绝大多数商业银行均早已布局相关业务,进行业务调整,包括调整业务结构,加大中小企业业务、中间业务、零售业务的发展力度;有的加强精细化管理,控制成本,加强存贷款定价管理,提升服务品质;有的大胆进行业务创新等,方式不同,但均追求差异化市场定位。图表:我国部分商业银行面临利率市场化的应对措施银行应对措施工商银行从传统的融资中介向全能型的金融服务转变。要在盈利模式上改变存贷利差占比偏重的局面,形成多元化,可持续的盈利增长格局。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工行存贷差、中间业务和投资交易业务的收入结构大概是6:2:2,即:6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