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证考前拔高综合测试题(含答案带详解)第101期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64270709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13.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证考前拔高综合测试题(含答案带详解)第101期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2年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证考前拔高综合测试题(含答案带详解)第101期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22年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证考前拔高综合测试题(含答案带详解)第101期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22年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证考前拔高综合测试题(含答案带详解)第101期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22年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证考前拔高综合测试题(含答案带详解)第101期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证考前拔高综合测试题(含答案带详解)第101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证考前拔高综合测试题(含答案带详解)第101期(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证考前拔高综合测试题(含答案带详解)1. 单选题公元7世纪后期,晋国和楚国进行了场战役,晋军大败楚国,从此奠定了晋文公的“霸主”地位,这场战役是( )。问题1选项A.城濮之战B.桂陵之战C.马陵之觇D.长平之战【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历史常识。A选项,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之间进行的一场战争。B选项,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发生在河南长垣西北。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C选项,马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战例,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是齐国与魏国的战役。D选项,长平

2、之战是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故选A。2. 单选题科学课上,张老师在讲台上做水的加温和降温实验,让学生观察水的状态变化。张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问题1选项A.实验法B.探究法C.演示法D.练习法【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A项,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或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或现象产生变化,并对其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实验法常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的教学。B项,探究法又称发现法、探索法,是指教师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讨和发现新知识和问题的方法。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

3、概念和原理时,教师不进行全部的讲解,而只是给他们一些事实(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问题,提出并掌握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C项,演示法是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的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这里需要明确演示的主体基本上都是教师,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知,从而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参与演示的人是个别人(老师或者学生),而不是所有人(学生)。比如在上化学课的时候,老师经常会带一堆瓶瓶罐罐来到教室,然后上课的时候会在讲台上演示不同的化学物质相遇时的化学反应,这就是很典型的演示法,强调的是学生通过观察某示范演示而获得直观感知。简单

4、总结来说就是“师做生看”,即老师在演示,学生在观察。D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反复地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练习是中小学教学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练习法的种类有说话的练习,解答问题时的练习,绘画、制图的练习,作文和创作的练习,运动与文娱技能、技巧的练习。题干中张老师在讲台上做水的加温和降温实验,让学生观察水的状态变化。符合“师做生看”,即老师在演示,学生在观察。属于演示法,故本题选C。3.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可以改变一张幻灯片中各部分放映顺序的是()。问题1选项A.采用“预设动画”设置B.采用“自定义动画”设置C.采用“动画方案”设置D.采用“幻灯片切换”设置【答案】B

5、【解析】本题考查PowerPoint 操作。选中一张幻灯片中的某个部分,在动画效果功能下选择“自定义动画”,添加自定义动画效果即可实现效果。故选B。4. 单选题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王老师鼓励学生参与调查报告的撰写和评分规则的制定,下列与王老师做法不符的是( )。问题1选项A.注重了学生的差别性B.注重了学生的创造性C.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D.尊重了学生的能动性【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观。题干中王老师鼓励学生撰写调查和制定评分规则,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没有提到学生之间的差异,选不符合的,故选A。5. 设计题请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1)请

6、列举4种中国民间美术。(4分)(2)如指导中年级小学生学习上述内容,试拟定教学目标。(9分)(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新授环节的教学活动并简要说明理由。(27分)【答案】(1)请列举4种民间美术答案:剪纸、年画、皮影戏、农民画。(2)知识与技能:对现实生活中的虎头进行创作性夸张、变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大胆创新的能力及设计能力过程与方法:利用色彩纸进行虎头五官的装饰设计与制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了解,激发学生美化生活的愿望。教学重点:学习、了解民间虎艺作品的创作、表现方法,尝试用彩纸进行虎头装饰。教学难点:制作装饰五官的变化。(3)新授课教学过程:1.欣赏民间装饰虎的

7、形象(课件)并思考:这些作品带来了哪些美感?小结:陕西是我国著名的泥塑之乡,挂虎是一件泥塑工艺品,外形乖巧可爱,色彩艳丽,花纹丰富,是虎头装品种的精品之作,给我们以美的享受。2.小组探究:以陕西挂虎为例,找一找,艺术作品中的虎头与真实的虎头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小组讨论,派代表总结发言。然后请学生观察他们在色彩上有什么特点?红、黄、绿艳丽、对比强烈。小结学生发言:艺术家经过艺术的概括、夸张、变形的手法,在加上富有寓意的花纹和色彩,就把凶猛的老虎变成了乖巧可爱的富有吉祥寓意的装饰虎。成为了民间艺术中的精品。3.欣赏步骤图:请一名同学到前边虎头的完整流程:对折剪:虎头、五官、花纹

8、4.师生共同演示步骤;教师讲解其中的技法和注意事项。一剪:外形五官花纹;二摆:摆位置;三粘贴:从最底层向上分层次粘贴;要注意五官对称有创意,色彩鲜艳有对比。5.欣赏课件中优秀的学生作品,吸取别人的长处,然后设计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虎头装饰。设计意图:在课程的一开始欣赏民间装饰虎的形象,引导学生感悟装饰虎的美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小组合作环节,一方面通过观察对比找不同,探究夸张、概括、变形、装饰手法,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欣赏其他同学的优秀作品能够开阔视野,了解虎头的多种表现形式,启发学生创新思维。6. 案例题材料三:我国自步入现代民族国家时起便开始了时制改革,民国创立之初改行“公历

9、”,以公历的1月1日作为新年,1914年又颁布法令规定旧历新年为“春节”,公历新年以“元旦”之名在法律上确定下来,本意是要取代传统的新年及其礼仪,结果却造成了两个新年庆典并行于一个日历年的局面。此后,在1930年前后等一些时期,有关方面都推动过用元旦代替春节的运动,结果都同样回归到元旦和春节并行于世的格局。在学术文献的表述里,元旦和春节作为两个不同的节庆,甚至被认为是相互对立的社会力量的价值表达形式。在谈到时间框架、年例、节庆、公共假日等主题时,学者们习惯于把元旦与春节看作中国近代以来多种对立关系(如现代与传统,官方与民间,西方与本土,科学与迷信,理性与习惯)的两个代表,并在一种零和游戏的思维

10、定势中,处理有关的公共文化政策问题。然而实际并非如此。一些调查发现,中国人的年意识和过年的仪式活动分布在“元旦小年大年元宵节”的时间过程中。总体上看,我们的社会,尤其是城市社会,从元旦前后开始进入“过年”的状态,在春节假期到达“过年”的高峰,而到元宵节之后,“年”才算过完,进入平常状态。在这样的事实面前,我们已不宜再把新年活动认知为两个分立的庆典。从理论上说,在国家共同体的层面只可能有一个新年过渡礼仪。从个人心理上看,一个人通常不会在一年里产生两个过年的体验。如果抛开“元旦”和“春节”是两个不同的“年”给我们造成的刻板观念,应当看到两者之间的替换预期已经逐渐地演变为互相依存,我们可以尝试把两者

11、当作能够互补、合并的因素,并将它们认知为同一个新年礼仪的两个阶段。事实上,中国传统的过年时间体验一直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正式的仪式活动通常是从“小年”的送灶神开始的。从小年到除夕的辞旧,再从初一到元宵的迎新贺岁,构成了过年的主要阶段。今天,人们沿袭了过年是一个多阶段过程的意识,但其起止时间却变得富有弹性,表现在活动上也更有选择性:多数城市居民和一些农村居民不再遵行小年送灶神、十五送祖先的习俗,元旦作为过年仪式活动时间的观念却得到了很大的强化。元旦已成为新年礼仪的一个内在阶段,而不再是过年之外的一个官方纪念日。把元旦和春节合并起来,还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对于过年仪式活动的需求,在传统的春节,人

12、们的时间安排是在不同的日子与不同亲疏的关系交往,如初一拜本家,初二拜丈人,可是,当代频繁而快速的人口流动,家庭近亲的异地居住,个人和家庭的社会网络的广泛分布,都使春节的礼仪活动不足以覆盖所有的重要社会关系,调动其他的仪式活动时间就成为必然。今天看来,多亏了从元旦到春节的多阶段过程,十多亿中国人才有了足够的机会交叉地发生对应关系,相互祝福迎新。否则,该履行仪式的关系没有履行,个人在心理上,社会在结构上就难以顺利地进入下一个周期。人在时空和心理上的过渡到位,社会与文化才能在这样一个高度分化和多样化的时代得以稳定地再生产。元旦和春节所代表的一系列新年庆典的仪式空间,已经构成同一个过年礼仪,成为整个共

13、同体的公共文化;而把元旦和春节合并看待的思想方式,对于我们尝试以新的眼光反思近代以来的生活历程,前瞻今后的公共文化建设,可能更加富有意义。(摘编自高丙中元旦与春节:作为过渡礼仪的两个庆典)问题:1.文章为什么认为可以“把元旦和春节合并看待”?请简要概括。(4分)2.“把元旦和春节合并”的思维方式,对于我们看待和处理公共文化建设问题有哪些启示?请根据文章,简要分析。(10分)【答案】(1)元旦已成为新年仪式的一个内在阶段;这样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对于过年仪式活动的需求,元旦和春节所代表的一系列新年庆典的仪式空间,已经构成同一个过年礼仪,成为整个共同体的公共文化。(2)人在时空和心理上的过渡到位,

14、社会与文化才能在这样一个高度分化和多样化的时代得以稳定地再生产。元旦和春节所代表的一系列新年庆典的仪式空间,已经构成同一个过年礼仪,成为整个共同体的公共文化;而把元旦和春节合并看待的思想方式,对于我们尝试以新的眼光反思近代以来的生活历程,前瞻今后的公共文化建设,可能更加富有意义。7. 单选题于老师在课堂上被学生的一个问题难住。课后,她遍查资料,还专门请教了专家,最终详细地回复了学生。下列选项与该案例所体现的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相符的是( )。问题1选项A.“言必信,行必果。”B.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C.“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D.“君子知至学之难易

15、,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教师职业道德。A项,指说出的话一定要足以信任,行动了就一定要有结果(示范性)。B项,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反思)。C项,有修养的人教育学生,诱导他们而不是牵着他们学习,启迪他们而不是代替他们去弄通一切问题(引导)。D项,教师知道学生的程度有深浅,资质有好坏之分,然后才能多方诱导,只有善于多方诱导的人才能当教师(因材施教)。故选B。ACD均为干扰选项,故不选。8. 单选题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问题1选项A.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从做中学B.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学做合一C.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D.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便是来源于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观点。主要的观点有:(1)“生活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