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雁行理论”浅析中国纺织业的产业转移

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3.50KB
约5页
文档ID:464231410
“雁行理论”浅析中国纺织业的产业转移_第1页
1/5

雁行理论”浅析中国纺织业的产业转移关键词:纺织业  雁行理论 产业转移 中西部摘要:我国纺织业为传统主导产业,本文依据赤松要“雁行理论”,解决纺织业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转移所出现的产业转移一些问题,西部地区要正视经济和技术落后的现状,积极地把某些产品尤其是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的产品的市场向东部及其他国家开放,从而有效的实现产业转移纺织业为我国传统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市场持续低迷,我国纺织业面临的外部形势严峻但是在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及时调整宏观决策的政策扶持下,纺织业经济运行已经从2009年1-2月的低谷逐步恢复对外出口的大幅下滑使我们的企业需要清醒的认识纺织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而纺织业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的产业转移则成为当前我们将要面临的问题上世纪30年代,日本著名经济学家赤松要在对本国棉纺工业发展研究后,提出了产业转移的雁行发展模式即当进入到工业化时期,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和技术的落后,不得不把某些产品的市场向发达国家开放等到这种产品的国内需求达到一定数量时,也就为本国生产这种产品准备了基本的市场条件和技术条件,这时国内已初步掌握了这种产品的生产技术,由于本国资源和劳动力价格的优势,该产品的进口也就逐步让位于本国自己生产了。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规模经济的利用以及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上升,最终实现这种产品的出口,达到了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目的同样,该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适用于一个国家内部的发展水平不同的区域之间 由于受各种因素制约,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程度永远处于相对不平衡状态,这种状态就为产业转移提供了客观上的便利一般说来,产业迁出地为了完成本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需要把一些科技含量低、不再适合本地发展的企业移动出去,而产业迁入地为了发展本地的经济,调整本地的产业结构,接纳经济上一层次地区的产业,同时又把本地的产业向经济下一层次转移,地区与地区都在通过产业转移完成自身的产业升级 雁形模式”不仅实现了日本工业的加强,而且在推动东亚经济发展上也功不可没,既促进了东亚区域整体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向更高层次的转换,又形成了东亚国家依次起飞和发展的良好局面历史证明,每一次国际性产业转移,都给被转移的国家和地区带来了跨越式的经济增长有人认为正是20世纪80年代起,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制造业的转移,才成就了中国经济今日的繁荣如果说20世纪50~90年代曾发生了三次国际性产业转移的话,那么以中国为主体发生的从中国东部向中西部及海外的大规模转移,则被称为第四次国际性产业转移。

纺织业,作为中国最具竞争优势的传统制造行业,在第四轮产业转移浪潮中注定将成为转移主角而在我国纺织业产业转移又表现出一定的特性由于要素禀赋、供给需求结构、经济政策环境、交通条件、历史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差异,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现状呈现明显的梯度态势,在产业转移和经济发展方式上更倾向于梯度传导而非跨越性,这些现状符合传统“雁形理论”中梯度传导模式的基本前提条件长期以来,我国东部尤其是部分沿海地区在全国构筑了以自己为核心的“雁形分工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雁形模式”这种模式是以东部为雁头,中部为雁身,西部为雁尾的经济发展模式其中,作为雁头的东部地区引进和利用很多先进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借助于优越的区位优势和国家政策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其产业结构基本得到了优化,经济迅猛发展,但作为雁身和雁尾的中西部地区,在接受和进行产业梯度转移时则存在许多困难,首先中西部地区主要依靠行政力量,以高耗能低产出来的形式为东部产业链的延伸提供低附加值的原材料和加工半成品,利润空间狭小,缺少资金的再投入其次缺乏完整的产业链条由于当地没有成熟、配套的面辅料市场,很多企业需要的面料要从广州、福建等地采购过来,增加了企业的物流运输成本。

而对于一些需要搬迁的纺织企业,要把机械设备从沿海地区运到西部,其成本远高于在沿海地区直接建厂,大大增加了转移成本除此之外,纺织企业还要考虑印染、后整理等一系列加工环节在东部地区,企业只要集中资金和精力做好优势产品,包括产品设计、销售等其他工作均可放心地外包出去这使得在西部的纺织企业在快速反应方面大打折扣,一些以“小批量、多品种、快交货”为特点的企业在西部难展其才劳动力成本低,原是吸引沿海地区纺织服装业向中西部转移的要素之一,但事实是,未经培训的当地劳动力很难适应企业生产的需要这一系列因素不仅致使中西部地区对东部的产业转移感到难以适应,更难以实现赶超东部的跨越式发展因此,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要灵活理解和运用“雁行理论”,正视其经济和技术落后的现状,积极地把某些产品尤其是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的产品的市场向东部及其他国家开放其重点不是依靠资源和廉价劳动力,走原有的向上延伸产业链的老路,而是要在进行原材料和半成品加工的同时,针对那些能够带来完整产业链条产品的市场进行开放,吸引投资,实现产业的整体转移而非部分环节转移,等到中西部初步掌握了这种产品的生产技术后,再积极利用中西部资源和劳动力价格的优势,使该产品的“进口”逐步让位于中西部自行生产。

同时还要注意积极开拓多元化市场,大力发展与中亚、非洲、拉美及东欧国家的贸易往来,从而降低市场过度集中带来的风险努力培育自主品牌 ,改变以产能扩张为主的发展模式,大力培育和提升纺织品自主品牌,依靠技术和品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注重质量认证,突破贸易壁垒 ,在生产过程中把好质量关纺织品出口企业应积极开展绿色纺织品、生态纺织品的生产和认证,以适应世界消费潮流和纺织品的发展趋势纺织品外贸企业和生产企业互相合作,通过跨行业、跨地区的兼并重组和优化组合,推动产业集群形成,形成规模效应伴随着规模经济、廉价资源和劳动力的优势,中西部这类产品的竞争力将不断上升,相关产业会不断完善,最终实现产品的“出口”和产业集群的建立,达到中西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著:《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王泽昊:《特别策划:中国纺织品突出重围须有新思路》.(河北经贸大学)    [3]兰宜生: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及地区差距的影响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