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亚科学巨星光耀中华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64213457 上传时间:2022-12-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3.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朱光亚科学巨星光耀中华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朱光亚科学巨星光耀中华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朱光亚科学巨星光耀中华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朱光亚科学巨星光耀中华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朱光亚科学巨星光耀中华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朱光亚科学巨星光耀中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朱光亚科学巨星光耀中华(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朱光亚:科学巨星光耀中华巨星陨落,天地同悲。3月2日上午,人们从四面八方 赶到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为我国杰生的科学家、核科学事 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一一朱光亚先生送行。“祖国在向我们召唤赶快回去吧”“同学们,听吧!祖国在向我们召唤,四万万五千万的父老 兄弟在向我们召唤,五千年的光辉在向我们召唤,我们的人 民政府在向我们召唤!回去吧!让我们回去,把我们的血汗 洒在祖国的土地上,灌溉由灿烂的花朵。我们中国要由头的, 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 来了,回去吧,赶快回去吧!祖国在迫切地等待我们!”这是1950年初,时年26岁的留美学生朱光亚亲笔起草的 给 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的

2、结尾。这至今让人热血沸腾的信,不仅反映了他当年回国效力的迫 切心情,更是他毕生奉献民族复兴的真实写照。1924年12月25日生于湖北宜昌的朱光亚, 从中学起就对自 然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1941年至1945年,他先后在重庆 中央大学物理系、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学习,毕业后任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助教。1946年,吴大猷、曾昭抡、华罗庚 3 名科学家赴美考察;吴大猷推举两名助手同行,一名是李政 道,另一名就是朱光亚。到美国不久,他就认识到一个残酷的事实:美国根本不想对中国公开原子能技术。但朱光亚并没有放弃,同年 9月,他 进入吴大猷的母校密执安大学,从事核物理学的学习和研究。在核物理学的天地里,他刻苦

3、学习,以全A的成绩连续4年获得奖学金,并发表了多篇优秀论文,顺利取得物理学博士 学位。异国道路上的一帆风顺,并未让朱光亚忘记大洋彼岸的祖国。1950年2月底,他自筹经费,告别学业尚未完成的女友、后 来的妻子许慧君,赶在美国发布中国留学生回国禁令之前, 取道香港回到新中国。回国途中,他联合 50余名旅美留学生,牵头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1950年3月18日,这封公开信刊登 在留美学生通讯上,炽热的爱国情怀感动了海外学子, 在其感召下许多人陆续回国。“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是搞中国的核武器”回国4天之后,朱光亚就登上了北京大学物理系的讲台。1955年,党中央作由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战略决策,朱光

4、亚从东北 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回到北大,担负培养新中国第一批 原子能专业人才的重任。他的学生中,许多人成为中国核事 业的骨干。1959年,苏联突然单方面撕毁合作协议,撤走在华专家,我 国的原子弹科研项目被迫停顿。朱光亚临危受命,调任二机 部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和第四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担起了中 国核武器研制攻关的技术领导重担。由于援华苏联核武器专家平时就严密封锁有关核武器的机 密情报和关键技术,撤走时又毁掉了所有带不走的资料,中 国的核武器研制举步维艰。朱光亚提由,就从苏联专家所作 报告中留下的“残缺碎片”入手!经过夜以继日的艰苦奋斗, 中国的原子弹设计理论终于有了重大突破。1962年9月,二机

5、部提由争取在 1964年下半年或1965年上 半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奋斗目标。为此,朱光亚编写了原子弹装置科研、设计、制造与试验计划纲要及必须解决的关 键问题与原子弹装置国家试验项目与准备工作的初步建 议与原子弹装置塔上爆炸试验大纲两份纲领性文件,明确 提由核爆炸试验分“两步走”。后来的实践证明,这是一个 切实可行的方案,对中央正确决策起到了关键作用。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仅仅过了两年零8个月,我国第一颗氢弹也爆炸成功。这两声巨响向 全世界宣告:新中国跻身核大国行列。凭借对祖国的忠诚和对事业的执着,在当时极端恶劣的自然 条件和极度简陋的设备条件下,朱光亚等“两弹一星

6、”元勋 们创造了奇迹:从第一颗原子弹到安装在导弹上的核弹头, 美国用了 13年,苏联用了 6年,中国仅用了 2年;从原子 弹到氢弹,美国用了 7年3个月,苏联用了 6年3个月,中 国则只用了 2年2个月。除了献身于中国的核武器事业,朱光亚还组织指导了中国第一座核电站一一秦山 30万千瓦核电站的建设,参加了改革 开放以来历次国家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研究制定,为中国 工程院的筹建发展等作曲了重要贡献。直到80多岁,他依然关心着国家的科技事业。五十春秋呕心沥血,毕生奉献功勋卓著。回顾自己的一生, 朱光亚说:“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这一件事一一搞中国的 核武器。”“先写别人吧,我的以后再说”2019年,

7、在新中国成立 5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 中央军委作由决定,授予朱光亚等23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在同事眼里,朱光亚广受赞誉。“两弹一星”元勋彭桓武曾 称赞他:“细致安排争好省,全盘计划善沟通,周旋内外现 玲珑”;“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称赞他“深思熟虑,把握 航道”。在领导看来,他是“杰生的科技帅才”。朱光亚本人则说:“核武器事业是集体的事业,所有的一切荣誉都是集体的。我仅仅是其中的一员,是一个代表”;“中 国核武器事业倾注着集体的智慧和心血。有许多科学家、 工程技术人员作曲了杰生的贡献,也有很多人作曲了牺牲, 有些同志甚至贡献由了宝贵的生命。”时至今日,朱光亚的故事依然少为人知

8、。这一方面与他从事的事业有关,但同时也是他一贯低调的作风使然。多少年来,一直很少有描写他的文章,其实不是没有人写,而是写了文 章到他那里过不了关,不是被扣下来,就是因不同意发表而 被退回。他总说,先写别人吧,我的以后再说。据中国工程院原秘书长葛能全回忆,2019年清华在建校90周年之际,为23位“两弹一星”元勋生了一本传记,送给 全体校友。在这本数十万字的书中,朱光亚只提交了一篇文 章原子弹综述。“这篇不到6000字的文章,写了当年中 央怎么决策、科学家怎么攻关等,没有一个地方专门写他自 己。”2019年朱光亚80岁生日时,为表彰他对我国科技事业作由 的杰生贡献,我国国家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

9、为10388号小行星被命名为“朱光亚星”。在命名仪式上,他说:以我 的名字命名一颗小行星,我很不敢当我个人只是集体中 的一员,做了一些工作。100万元港币奖金悉数捐由,叮嘱不要宣扬尽管身居高位,朱光亚的生活一直非常简朴。据曾在朱光亚身边工作10年的秘书陈建平回忆,他那时候经常穿着一件 旧军装在办公室,对吃的也不讲究。“他应酬非常少,一年 大概也就那么几次,而且是非常近非常熟的。开会一般也不 在外面吃饭。”2019年10月,他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决定把100万元港币奖金全部捐给中国工程科技基金。“我 真的不忍心他这样做,因为我知道他的家庭经济并不宽裕, 孩子的生活也都非常简朴。

10、而100万元港币不是个小数目,即使存入银行,每年的利息也不少。”据葛能全回忆,他当 时建议朱光亚捐一部分,留一部分。朱光亚平静地说:“就 按我说的办吧。”不仅如此,朱光亚还反复叮嘱葛能全,对自己捐款这件事不 要宣传,不要张扬。很长一段时间,就是中国工程院内部, 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件事。据葛能全回忆,朱光亚把由差、访问收到的纪念品一律交公。“他甚至廉洁到连一个杯子都上交。”即便是2019年6月他离开工程院领导岗位时, 也反复叮嘱: 办公室里所有公费购买的书籍,一册都不能带走,要整好移 交。在我们的父亲朱光亚 一书中,朱明远和夫人顾小英写道: “宁静而致远,这就是父亲这位两弹元勋的人生境界,他正是以

11、这样的淡泊名利和无私奉献成就了科技强国的伟业。”“要做到父亲那样的严谨细致真是太难了”听多说少、严谨细致,是朱光亚留给人们的普遍印象。 对此, 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徐匡迪印象尤其深刻。他回忆说,“到北 京工作后我去看朱院长, 见面后简单向他报告,我已来报到, 应该怎么着手工作,请他指点。当时光亚同志只是微笑着看 着我不说话,大概有好几分钟。后来其他人讲了许多话,他 只是不断点头。当我站起来要走的时候,他也站起来,坚持 要送我到电梯口。从办公室到电梯口这段,他拉着我的手, 讲了一句话:工程院最重要的就是坚持院士标准,把好用 人关。”“朱院长虽然话不多,却非常关键,可以说语重心长。”徐 匡迪不胜感慨。

12、对于朱光亚的严谨,与他打交道 40多年的中国工程院原副 院长杜祥琬颇有领教。他说,朱光亚曾是国家“863”计划领导小组的成员之一,负责航空航天和激光领域的工作。激 光领域的专家每次开会他都参加,会后要写一个纪要,送他 阅后再定稿。纪要中有一部分,写参加会议的有奥莫院士、 院长、所长等。“朱光亚看后,拿起铅笔,很工整地在院 士两个字上画了个圈,并在旁边写了一句话:院士不是职 称,不是职务,只是一个荣誉称号,不易作为一种称谓来用c 杜祥琬说,“之后我多次在不同的场合谈过朱光亚的这个意 见,它的含义是深刻的,对于今天科技队伍的建设很有意 义。”在对父亲的回忆中,朱明远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父亲的认真细 致

13、,已经到了一种“极致”。他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朱 光亚在外面开会,让秘书回家取一份文件。“父亲告诉秘书说,那份文件在第几个保险柜,第几格,从左到右第几摞, 从上往下数第几份。”“在这方面父亲对自己的影响非常大。”朱明远说,工作中 他的细心在同事中一直是有口皆碑的,但在家里却常被父亲 说是“马大哈”。“要做到父亲那样的严谨细致真是太难 了。”“讲民主、尊重人,善于听别人的意见”最让中国工程院首任常务副院长朱高峰难忘的,是朱光亚“民主作风突由、尊重别人”。他回忆说,在主席团会议和 院办公会议上,大家都能畅所欲言,没有任何顾虑,有不同 意见、有争议是经常的。“他善于倾听大家意见,在意见一 时不能统

14、一的时候,他不轻易决策,而是待大家思考后再议。 朱高峰举了一个例子:在成立工程管理学部问题上,工程院 原本想在2019年的院士大会上表决通过,但当了解到院士 中有较多不同意见时,朱光亚当即决定:在当次大会上不再 表决,以后再议。杜祥琬对此也有切身体验。1991年,朱光亚率团去美国,交 流核军备控制的最新进展,这也是他1950年回国后首次由国。“在与美国科学家交流的过程中,虽然朱光亚是重大策 划的牵头人与组织者,却很少说话,而是把发言的机会让给 我国的中青年科学家,他只是在关键的时刻才作简短表述。” 杜祥琬回忆说。一直到晚年,朱光亚还特别强调“要学术民主”。2019年9月25日,在彭桓武院士科技

15、思想座谈会上,他提交了书面发言学习彭桓武先生培养创新型人才。朱光亚指由:“我们现在的科技界、教育界,尽管少有一统天下的权威人物, 但是在有些单位内部,学术专制、学术垄断的现象不同程度 地存在,对开展创新工作、培养创新人才非常不利。”他还 强调,”要给学生留下探索的空间”,“要豉励独立思考”。朱明远、顾小英在我们的父亲朱光亚中写道,之所以用 自己的笔去跟随父亲的足迹,记下父亲在他们心中的一切, 因为这是来自一颗纯洁无私的高尚心灵的心语,“对我们来 说,这也是来自父辈的一份弥足珍贵的心理馈赠,它胜过世 间一切有价的财富,它是真正的无价之宝”。斯人已逝,风范长存。让我们铭记这位光耀中华的科学巨星, 传承好他留下的宝贵财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