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稻稻瘟病发病规律与防治措施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64212507 上传时间:2022-09-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水稻稻瘟病发病规律与防治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水稻稻瘟病发病规律与防治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水稻稻瘟病发病规律与防治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谈水稻稻瘟病发病规律与防治措施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谈水稻稻瘟病发病规律与防治措施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水稻稻瘟病发病规律与防治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水稻稻瘟病发病规律与防治措施(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范文模板 可修改删除撰写人:_日 期:_浅谈水稻稻瘟病发病规律与防治措施 摘要 水稻稻瘟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 “温暖潮湿”型病害,水稻在菌源具备、品种感病的前提下,气象条件是影响病害发生与发展的主导因素。水稻处于感病阶段时,气温在2030,尤其在24-28,阴雨天多,相对湿度保持在90%以上,易引起稻瘟病严重发生。稻瘟病主要危害水稻叶片、茎杆、穗部。由于为害的时期和部位不同,又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南川区由于特殊的伏旱、高温高湿、低温寡照的自然气候,是水稻稻瘟病重发区,稻瘟病是我区危害最严重的水稻病害之一。本文针对水稻稻瘟病严重发生的情况,分析探讨了稻瘟病在我区水稻生产上

2、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供生产上应用。 关键词 水稻稻瘟病 发生规律 防治措施 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上三大主要病害之一,广泛分布于南川各稻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达4050%,甚至颗粒无收。在水稻生长前期,如果叶瘟严重发生,稻株在孕穗前枯死,全田呈火烧状 ;有的稻株虽不枯死,但抽出的新叶不易伸长,植株萎缩,不抽穗,或抽出的穗短小。在抽穗期,如果节瘟和穗颈瘟严重发生,则造成白穗和半白穗 ,损失很大。水稻是我区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40万亩以上。据植保部门统计,全区常年稻瘟病发生面积在20万亩左右,每年因稻瘟病损失产量在6000吨以上。因此,了解稻瘟病的发生规

3、律,指导广大农户正确掌握防治措施,能减少产量损失,确保粮食增产。 1 水稻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中都有可能发生。由于为害的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一般以叶瘟、节瘟和穗颈瘟为害较重,其中以穗颈瘟为害最重,产量损失最大。 1.1苗瘟 秧苗在三叶期前发病,主要由种子带菌所致。三叶期前病苗基部灰黑色枯死,无明显病斑;三叶期后病苗叶片病斑呈纺锤形、菱形或不规则形小斑,灰绿色或褐色,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青灰色霉层,严重时秧苗成片枯死。 1.2叶瘟 在秧苗三叶期后至穗期均可发生。一般在分蘖盛期发病较多。初期病斑为水渍状褐点,以后病斑逐渐扩大,最终造成叶片枯死。严重时,远望发病田

4、块如同火烧过似的。病斑常因天气因素的影响和品种抗病性不同而有差异。根据病班形状、大小和色泽的不同,分为四种类型: 1.2.1普通型(慢性型)病斑 慢性型病班为稻瘟病最常见的症状类型。病斑梭型,最外层为淡黄色晕圈,称中毒部;内圈为褐色,称坏死部;中央呈灰白色,称崩溃部。病斑两端中央的叶脉常变为褐色长条状,称坏死线。潮湿时,病斑背面常有灰绿色霉层。叶上病班多时,要相互连接形成不规大斑,发病严重时叶片枯死。 1.2.2急性型病斑 在适宜的发病条件下,感病品种的叶片常产生暗绿色近圆形至椭圆形或不规则型水渍状病斑,正反两面都有大量灰色霉层。这种病斑发展快,常为流行的先兆,但若天气转晴,湿度变小后,可转化

5、为慢性型病班。 1.2.3褐点型病斑 病斑呈褐色,针头大小。多产生在气候干燥、抗并品种和到株下部叶片上,在温度适宜和高湿条件下,可转为慢性型病斑。 1.2.4白点型 多在感病品种的嫩叶上出现,呈圆形白色小点,不见霉层.在天气条件有利于发病的情况,可很快转变为急性型病斑。 1.3节瘟、叶枕瘟 多在抽穗后发生。节变黑,易折断倒伏。在潮湿条件下,病节上产生灰绿色霉层。 1.4穗颈瘟、枝梗瘟 穗颈或枝梗受害后变为褐色,发病早而重的,穗子枯死呈白穗,发病晚的秕谷增多,近几年来,穗颈瘟比较严重,为害很大。 1.5谷粒瘟 在谷粒的护颖、颖壳上发生黑褐色小斑点。在湿度大时,节、穗颈、枝梗和谷粒上的病斑均可产生

6、灰色霉层。因此,当本病与其它病害不易区别,可将病组织置于2530下保温培养23天,根据所产生的霉层特征及镜检进行鉴别。 2、影响稻瘟病流行的因素 2.1品种抗病性 不同的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存在着显著差异,有的高抗基至免疫,有的感病或高度感病。目前生产上的抗病品种大都表现垂直抗性,具有水平抗性的品种较少。在生产上,稻瘟病流行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品种的抗病性,如果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初始菌源充分,遇到适宜的天气条件等,病害就会大流行。 2.2病菌越冬基数 病稻草多,种子带菌率高,稻瘟病的初次侵染源广,来年病害可能重,反之初侵染源少病害较轻。 2.3肥水管理 凡氮肥施用过多或过迟,常引起稻株

7、贪青徒长,表皮细胞硅质化程度低,叶片柔嫩披垂,兼之体内氮素营养丰富,易被病菌侵染。2.4气候因素 气候因素中影响最大的是温湿度,其次是光和风。温度主要影响水稻和病菌的生育,湿度则影响病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当气温在2030,田间湿度在90%以上,稻株体表每天保持一层水膜达610小时的情况下,稻瘟病就容易发生。如果旬平均温度为2428,且有一昼夜以上的饱和湿度,则稻瘟病就容易流行,连续晴天,天气湿度低于85%,温度超过32或低于15,病害则会受抑制。 3、水稻稻瘟病防治措施 3.1防治策略 按“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消灭越冬菌源为前提,选用丰产抗病良种为中心,加强栽培管理为基础,

8、药剂防治为保障。 3.2防治措施 3.2.1选用抗病良种 选用适于当地的抗病良种是综合防治稻瘟病的中心环节。由于稻瘟病生理小种的类型不同,选用适宜当地抗病良种时,需在当地进行品种抗病性的观察鉴定,并考察其丰产性,经试验示范证明适应当地自然气候条件并具有较高的抗性后,再进行大面积推广。由于南川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境内多山,地形以山为主,地势呈东南向西北倾斜,立体气候明显。全区常年平均气温16.6,年平均日照1273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185毫米,无霜期为305天。所以在品种选择上,要多品种配套栽培。根据区农业植保站建议,在南川应种植冈优系列、Q优系列、T优系列、D优系列等品种,采用这些品种后

9、,能有效地控制稻瘟病的发生和流行。推广抗病良种时,要防止单一种植,避免病害一旦发生,损失严重。品种布局以杂交稻为主,配合常规稻,大面积上应有34个品种搭配。主要当家品种不要超过种植面积的40%。常发病区应注意品种合理安排,合理搭配,这样基本上控制了稻瘟病病害的流行,为品种布局提供了好经验。 3.2.2消来越冬菌源 由于稻瘟病的初染源是带病稻草和带病种子,因此播种无病稻种,秧田期以前彻底处理完病稻草,是防治稻瘟病初染和病害流行的有效措施。带病种子不能作种用,即使要用也要先进行种子消毒处理。病稻草可用作柴火,在开春以前用完。 3.2.3加强栽培管理 抓好以肥水为中心的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抵抗力。做到

10、基肥足、追肥巧、基肥看地、追肥看苗;以有机肥为主,化学肥料为辅;以控氮稳磷补钾为用肥原则,N:P:K肥的比例掌握在2:1:1,能有效控制住稻瘟病的为害。灌水应以深水返青,浅水分蘖,晒田拔节和后期干湿壮籽为原则。3.2.4、药济防治 应用化学药剂防治稻瘟病时,应根据不同发病时期采用不同的方法,选择不同的药剂,及时、准确地用药。 一是浸种:在播种前处理水稻种子。选用75%三环唑2000倍液,浸种24小时,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催芽、播种。 二是防治水稻苗瘟、叶瘟:主要抓住在发病初期用药。 本田栽秧后一个月内进入分蘖期开始,经常检查田间叶瘟病情,如发现发病中心或叶片上有急性病斑,即应打药防治。 防治水稻

11、叶瘟,在移栽前5天,用75%三环唑1500倍液喷撒秧苗作送嫁药,可有效预防叶瘟。本田发病可每667用40%稻瘟灵乳油100毫升或40%稻瘟灵可湿性粉剂80100克或2%春雷霉素100150毫升兑水4560升均匀喷雾。 三是主防叶枕瘟、穗颈瘟和节瘟 这三种稻瘟病对产量影响均较大,要注意普防。预防穗颈瘟要着重在抽穗期对水稻进行保护,特别是破口期和齐穗期是防治关键时期。感病品种和稻苗嫩绿、施氮肥过多而发病较重的田块,用药23次,间隔期为10天左右。 一般在破口见穗510%开始施第一次,齐穗期施第二次药即可达到预防目的。保护药剂可选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每667用30-40克,加水4560升喷雾;

12、发病田块可用40%稻瘟灵可湿性粉剂,每667用80100克,加水45-60升喷雾。 结束语:水稻稻瘟病是我镇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对产量损失较大。在水稻栽培过程中,了解和掌握稻瘟病的发生规律,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有利于降低水稻损失,提高水稻单产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参考文献:1 张欣.水稻稻瘟病危害与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10(2):33.2 张志,李桂华,辛亚丽,等.水稻稻瘟病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22):167,169.3 邓珍,郭水连.水稻稻瘟病与气候条件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08(2):135-136.第 1 页 共 1 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