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总结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64195307 上传时间:2022-09-27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6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南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东南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东南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东南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东南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东南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南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总结(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东南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本科层次)一、总体概况1指导思想与总体思路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全面落实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工程师计划” ),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东南大学在原有工程教育基础上,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确定了目标,制定了实施方案,初见成效。2. 目标定位我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总体目标是: “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为国家培养造就一大批研究型、创新型、复合型,

2、具有国际视野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我校将深化“产学研、国际化、做中学”工程教育改革,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与国内外技术领先、 管理先进的一流企业紧密合作, 共同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和师资队伍, 共同研究制定培养目标、 培养标准、教学计划,共同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组织考核与评价。3. 参与专业我校首批“卓越工程师计划”主要在土建交通类、电子信息类、机械能环类等专业领域中,选择了在产学研方面已经取得较好基础的国家特色专业和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专业实施。我校“卓越计划” 本科生层次的实施专业包括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力争到2015 年,参与“卓越工

3、程师计划”的专业领域涵盖我校所有优势工科专业类,形成具有东南大学特色,能够满足未来卓越工程师知识、 能力和素质发展要求的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共有 14 个专业进入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如下表所示。1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名单序专业名称专业代码时间1机械工程及自动化080305Y2010 年2测控技术与仪器0804012010 年3热能与动力工程0805012010 年4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0806012010 年5自动化0806022010 年6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06052011 年7电子科学与技术0806062010 年8生物医学工程0806072010 年9

4、信息工程080609Y2010 年10软件工程080611W2010 年11建筑学0807012010 年12土木工程0807032010 年13环境工程0810012010 年14交通工程0812022010 年4. 学生规模目前,已有建筑学、土木工程、信息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软件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科学与技术、热能与动力工程、环境工程、交通工程、计算机等14 个专业已经实施卓越计划。2008-2011 级进入卓越计划的本科学生总人数达833 人,具体分布见下图。22008-2011级卓越计划分专业学生数(共833人)软件320热能90自动

5、化80电气80环境60业建筑45土木40专测控38信息30交通20电子15机械10生医5050100150200250300350学生数二、组织管理为更好地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 ,领导和协调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校和院(系)分别成立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办公室和院系工作组等机构。这些机构的职责分别为:1.东南大学“卓越工程师计划”领导小组,主要职责为:全面领导、规划、组织、协调“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2.东南大学“卓越工程师计划”专家委员会,主要职责为:审查学校“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培养目标、标准与方案,各专业培养标准,实施方案,考核方式等;审查相关规定与文件。3.东南大学“卓越工程师计划

6、”办公室,主要职责为:组织审定“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制定校企合作、国际合作管理办法,研究制定“卓越工程师计划”学籍管理等相关规定和文件,就“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各教学环节落实、教学条件建设、质量考核、学籍管理等方面开展工作。4.院(系)“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工作小组和专业建设委员会,院(系)工作组组长由院(系)主要负责人担任,副组长由分管本科教学、研究生教学工作的院长(系主任)担任。院(系)工作组负责制定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研究确定其招生、选拔与分流方式,负责“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各教学环3节落实、教学条件建设、质量考核、学籍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工作。专业建设委员会由

7、 9 人以上专家组成,其中至少有40来自合作企业,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制定培养目标、培养标准、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考核方法与评价标准。三、政策措施1. 卓越计划学生学籍管理规定。教务处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卓越计划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实行办法, 从制度上明确了卓越计划学生的学制、 选拔与淘汰、毕业要求、学位授予办法等细则。东南大学“卓越工程师计划”学生学籍管理细则(暂行)见附件 1。2. 为加强卓越计划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教务处出台了“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 ,从建设目标、主要职责、建设任务、建设方案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并开发了“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指标”。见附件 2。3.

8、 为加强卓越计划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在我校原有毕业设计条例的基础上,制定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毕业设计管理条例” 。见附件 3。四、培养模式1. 培养模式我校“卓越工程师计划”学生培养采取本科、硕士、博士三阶段贯通式培养方案,实施分阶段,多出口分流的动态培养机制。其中,本科生、研究生各阶段学生在合作企业实习与实践的累计时间不少于1 年;实行双导师制; 部分课程或课程的部分内容、 实践环节和系列专题, 可由企业教师授课, 也可校内教师与企业教师共同讲授, 授课地点可在学校或企业; 本科生毕业设计和研究生毕业论文要求是企业的实际项目, 即真题真做。部分课程或实践环节要求采用双语或英文教学,积极

9、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与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计划” 采取分阶段培养、 分阶段学籍管理, 学生必须在当前阶段学习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高一阶段的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多渠道分流培养:(1)免试或考试进入工程硕士或学术硕士学习; ( 2)保留学籍 1-2 年到企业工作, 再回学校完成硕士学习;(3)出国留学或就业等。2. 学校培养标准根据 “卓越工程师计划” 国家培养标准, 结合东南大学人才培养目标要求,4以及国内外学科和社会发展的特点, 东南大学 “卓越工程师计划” 培养标准主要内容如下:(1)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与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优良的道德品质;熟悉并遵守相应的政策、法律和法规。(2)具有信

10、息获取、知识更新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综合运用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有创新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的能力; 具有研究开发和综合设计能力;具有创新创业意识。(3)具有优良的领导意识和组织管理能力、良好的交流沟通、团队合作和环境适应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4)具有从事工程设计和技术研究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与经济管理知识;掌握扎实的工程原理、工程技术和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了解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先进生产方式以及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院(系) ,根据学校标准、行业标准,以及专业国际认证要求,制定专业标准,要求细化到具体

11、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实现矩阵。3. 专业培养方案我校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原有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整合相关实践环节,形成了新的专业培养方案。2012 年本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的培养方案总学分150,其中企业阶段的培养方案学分不低于35。其中企业培养方案的学分占20%左右。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方案内容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标准,课程与实践环节教学大纲、要求、内容、教材与资料,知识、能力与素质实现矩阵,学习与实践计划安排,培养学生计划人数、师资配备、教学与实践条件及其设施,质量标准与考核,管理与安全措施。详细的培养方案见附件。4.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在制定专业培养标准和企业培养

12、方案的过程中,要求各卓越计划专业大力改革课程体系。 依据我校卓越计划培养标准,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我校课程体系的整合突出“研究型、卓越化、国际化”的目标,力求最大限度发挥课程的功能和价值。5课程结构中,研讨型课程、概论课程、项目型课程、设计型课程的比例明显增加;全英文课程、双语课程也占一定比例;实践类课程类型更加丰富,包括认知实践、生产实习、顶岗工作、课程设计、项目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2012级卓越人才培养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模块见下表所示。2012 级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模块及学分配置课程门类课程名称参观、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实习类课程技能训练、现场实践、顶岗工作等企业培养方案基于探究、基于项目、基于问综合实践课程题、基于案例的课程等毕业设计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建议学分35-40政治理论课、外语、计算机、体育、军事; 通识教育课程社会科学类课程; 分类选修通识课程; 系列专题研讨课等70-80 自然科学课程高等数学类、大学物理、物理实验等 大类学科课程学科导论课、大类学科基础课程等25-30 专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跨学科选修课等20-25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