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窦桂梅老师评课》读后感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64184728 上传时间:2023-03-1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0.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听窦桂梅老师评课》读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听窦桂梅老师评课》读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听窦桂梅老师评课》读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听窦桂梅老师评课》读后感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听窦桂梅老师评课》读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听窦桂梅老师评课》读后感(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听窦桂梅老师评课读后感听窦桂梅老师评课读后感一直以来,很羡慕那些优秀的执教者,更羡慕听课以后才思泉涌、娓娓道来,而且能评到点,能带给自己学习,给他人带去帮助的评课者。所以一直也在寻找为什么自己不会讲、不会听、不会评,带着这些疑问,我读了听窦桂梅老师讲课和听窦桂梅老师评课一书,窦桂梅老师书中用平实的语言,美丽的文字记录了一篇又一篇的精炼而又精彩的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和教学反思,而在听窦桂梅老师评课听评课记录,把我深深的吸引,也让我深深地震撼。原来课可以这样讲,课可以这样听,课可以这样评。细细品味窦桂梅老师的每一篇实录,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对不同年段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课文,窦老师都能找到一个全新的

2、视角引领学生理解感悟文本。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我以前在教的时候根据很多课例将文本落脚在对帝国主义的恨和雪我国耻,振我中华的空洞誓言上。而窦老师为了让学生留下的不仅仅是情感,而是沉甸甸的思考,她从理性的角度出发,想办法引领学生走进思考的空间。中华的复兴不是靠非理性的仇恨所能完成的,必须让孩子们明白,除了耻辱和仇恨,我们很需要保持理性的反思这就是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用真实的课例告诉我们,教师不应该是教材的传声筒,而应该是一名有勇气的思想者。运用自己独特的理解去引导启迪学生。听窦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语言的盛宴,语言是热情四溢,感染力着每一位听课者。在秋天的怀念一文结束后老师深情的说母亲的好好儿活化

3、作了我的血液,借了我一生啊,成就了我一生啊。是这句话让史铁生在无法弥补的身体缺憾中,找到了另一种生命的延展!再读课题。在隽永深情的语境中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她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极其富有活力,比如评价学生的发言情况你真用心,谢谢你给同学提的醒儿,要多看书,注意积累、你可真会运用语言,读到课外阅读上的话,就在这里用来评价,这就不仅仅是积累这句话了,而是运用语言,表达你的观点。评价学生的读书情况,就是因为你读的好,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才得到这样好的评价;你的幽默极富有创造,听你的声音,我可以感受到胸藏大智慧的矮个晏子的笑声,一笑解千丑;真是一笑解千愁,谢谢你的发现,真棒啊!等等。而窦老师的

4、评课让我深深地感到评课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式,印象最深的一句话盲目听十节课不如认真剖析一节课。这就要求我们在听课的时候改变听的方式,由听课者变成参与者,知道要听什么,怎么听?听前听后要思考什么。我想在听课的过程中只有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有备而听,才能听的出效率,听得出成长。因为只有确定了听课的方向,和自己的研究方向,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才能深入到问题的核心。就好像上学期我们幵展的语文教研活动一样,每个人都围绕执教者的教案进行解读、分析,说一说自己想怎样上,给执教者提出建议,然后在听的过程中选择自己的观课点进行听课,听课后进行细致的分析,这样我感觉才能真正地在听的过程中获得成长。而我们在听课后的评

5、课中也要注意自身发展的需要和执教老师优势和不足之处,从建议上着手,真正地起到学习和促进作用。窦桂梅老师告诉我,真正的评课应该给予教师超越他原有水平的营养。我感觉其实还应该说一句话,那就是真正的评课应该给予自己超越原有水平的营养。这样才能在在评课的过程中建立一种思维方式,站在被评课教师的角度想问题,不能听了就评,信口幵河,而应该想清楚,被评课的这位教师最需要的是什么,你评课的重点是什么。而且,不能仅仅用耳听,用笔记,用嘴说,它还应该是专业上的引领与带动。纵观窦老师的评课,她都是这样缺点不漏,优点说尽,方法给够,给每一位被评课教师传递最真实的心声。可是,反观我以前的许多的评课,很多的是流于形式,有时不知从而说起,有时被动发言,却因为种种原因忽视应该怎样才能正确的评课窦老师在评价老师的课时,树立了一个重要的观念一一评课不是批评,更不是无谓的赞美,评课就是要发现课堂的问题,而且问题就是执教老师的朋友,问题是听课老师的朋友。评课的重要目的就是正视问题和发现不足,这才有助于教师找到前进的方向和目标。年轻我们伤得起读后感基督山伯爵读后感800字百万英镑读后感10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