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外貌描写十种技巧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64182246 上传时间:2023-09-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物外貌描写十种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物外貌描写十种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物外貌描写十种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物外貌描写十种技巧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物外貌描写十种技巧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物外貌描写十种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物外貌描写十种技巧(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物外貌描写十种技巧(一)工笔细描法所谓工笔细描,就是讲究文笔工整,注重人物细部的详细刻画和细致描写,是国画方法 在文学作品中的巧妙借用,也是人们在刻画人物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工笔细描的显著特点, 是讲究人物微观的具体展示。工笔细描法的具体实施,往往从人物的整体面貌上用墨,既写面部,又及全身,给人以 整体的印象。这种描写,多用于比较陌生的人物和主要人物,只有这样,才能让读者了解并 熟悉所写的人物,才能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故乡中对闰土的描写,就采用 了这种工笔细描的方法,请看其中一段文字:“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 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

2、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 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 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 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段文字,对中年闰土的肖像描写,就是工笔细描。它既写了闰土的整体“身材”,又写 了五官细部,而又以后者为主,从脸色,到脸皱,从眼睛,到眼睛周围;既写了上端头部“破 毡帽”,又写了中端身部“极薄的棉衣”;既写了手里的物件,又写了两手着实“像是松树皮了”; 既写了静态,整体形象犹如一个“木偶人”,又写了动态,“浑身瑟索着”,而又以静态为主; 既有现实闰土的精雕细刻,又有他过去

3、外貌的顺带点墨,而又以前者为主,这样,我们看到 的中年闰土,就是一个有头脸,有衣装,有细部,有全部的完整形象。工笔细描法是外貌描写的基本方法之一,运用这种方法,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要遵从 一定的顺序,根据写作需要和人物特点,按照作者或文中线索人物的观察顺序进行有条不紊 的描写。例如,上面对闰土的描写,就是先“身材”, 后“脸”部,再衣着,从上到下;写脸 部是先“脸”后“眼”,由总到分;写衣着是先“帽”后“衣”,从上到下;写眼部是先“眼睛”后“周 围”,先内后外;写手部是先手中的“物件”后手中的“实情”,由外到内。这样,主人公的形 象就随着作者的笔墨,先后有序逐渐完整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二是要有重

4、点,不能从头到脚, 不分主次地全面描述,要根据人物思想性格和外在特点,抓住主要本质特征进行重点描写。 例如上面写闰土外貌,身材和衣着是略写,脸部和手部详写;脸部中,眼睛又详写,手部中, 手的实情又详写,至于头部的鼻嘴和脸的下部只字未提。这样,就突出了闰土中年穷苦、麻 木、近于木偶的个性特征。(二)粗笔勾勒法所谓粗笔勾勒,原是一种绘画手法,近于速写,用在文学作品中,就是采用简单线条, 粗略地把人物的主要特点,迅速地几笔描写出来。这种方法的特点,正好与 “工笔细描法” 相对,用语简略,运墨便利,几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如果是反面人物,又近于漫画,常用 夸张手法。这种方法,多采用大手笔式的宏观描写,笔

5、下的人物形象,常给人以粗线条、大 轮廓、总特征的印象,至于人物肖像的细部内容,一般不作展示,即使有,也是点到为止, 见好即收。粗笔勾勒法在作品中的运用有两种情况。一是单一性,即文中只有一次很简单很粗略的 描写。例如小桔灯中对主人公小姑娘的描写:“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 九岁的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 一双草鞋,正在登上竹登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全文仅此一处外貌描写,它粗线条地勾勒 出了小姑娘的外在特征,从头到脚,一句一个肖像内容,一句一个外貌部位,文句简明,给 人以大概的印象。二是多样性,即文中出现不止一次外貌描写,每次写的内容 又

6、不尽相同,具有片断性 和零散性,单独看来,是人物形象的某一两个方面,综合看来,又可以构成人物的整体面貌。 但就某处描写而言,仍然是蜻蜓点水式的,是粗笔勾勒式的,例如第二次考试中对主人 公陈伊玲的粗笔勾勒就达三次之多。第一次是:“嫩绿色的绒线上衣,咖啡色的西裤。”第二 次是:“一双聪颖的眼睛显出黯然无神。”第三次是:“一张朝气蓬勃、叫人喜欢的脸,小而 好看的嘴,明快单纯的眼睛,笑起来鼻翼稍稍皱起的鼻子。”这三次描写,第一次写衣着, 第二次写眼睛,第三次写面部,每次所写的肖像内容各不相同,它们在文中出现的位置也有 先后之分,但都是用简短的文字进行粗笔勾勒,轮廓式显现,而三次综合起来看,又可以互 为

7、补充,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形象。这种外貌描写,由于多次出现,可以加深读者对人物的 印象。运用粗笔勾勒法描写人物外貌,最大的优点就是简省笔墨,给人以总体形象。运用时, 要注意两点:一是粗笔勾勒不等于描写模糊,不是隔着纱巾看人,给人的印象仍然是清晰的, 鲜明的,实实在在的;二是粗笔勾勒虽具零散性,但要零而不碎,散而不乱,要有合理的顺 序。(三)特征显示法 所谓特征显示法,就是在描写人物的外貌时,抓住所写的人物区别于其他人物特点的征 象、标志,进行具体刻画,让其显示出来,以突出这个人物的这个特征,以至一提到某个特 征,就会使人想到某个人物,是人物外貌描写最有效、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一种技巧。 运用特征显示

8、法,关键是抓住人物的特征。选择特征的主要依据,就是这个人物最显眼而又 与众不同的闪光点。特征的部位要因人而易,就初中课文而言,人物特征多体现在脸部,这 是因为,人们写肖像一般都把主要笔墨用在脸上。例如我的老师中,对蔡芸芝先生的描 写:“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有十八九岁。右嘴边有揄钱大小一块黑痣。在我的记忆里,她 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这段文字共有三句话,先说老师的年龄,后说对她的总体印象, 中间这句话就是特征描写,特征的集中显示就是与众不同的“黑痣”。“黑痣”的特点,一是位 置,在“右嘴角边”;二是大小,与“榆钱”一般。通过前后两句的配合映衬,蔡芸芝先生的“黑 痣”就显得十分突出,她的形象特征

9、也因此而生动丰富,以致人们一提到脸上右嘴边榆钱大 小的“黑痣”,就自然会想到:“你说的那就是蔡芸芝。”可见,这颗“黑痣”,不但没有损伤她 的外貌,而且增加了这个人物形象的美学意韵,突出了她“温柔和美丽”的特点,给人以永久 难忘的印象。特征显示法的运用虽然很简单,一般只需一句话完成,但因为这句话是外貌描写的关键 和精华所在,所以这句话的出现位置常常在中间。前有引渡,后有总结,前有铺垫,后有延 伸,使之在众多语言,众多外貌内容中熠熠生辉。这就要讲究整个外貌描写的和谐性,既不 能一写人物,首句就是特征,这会显得突兀,也不能外貌描写结束了,还不见人物特征,不 能抓住特征,人物形象也就毫无特色。打个比方

10、,整个人物外貌描写是“画龙”,而特征显示 则是“点睛”。没有“点睛”之笔,没有人物特征显示,外貌描写等于失败。人物特征的显示部位,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即使同是像上文提到的“黑痣”,也有大小 之差,有位置之异;即使是与蔡芸芝先生的“黑痣”位置大小色泽完全相同,还有个年龄之别、 性别之差、性格之异。这种种差异表现在某一个人物身上,特征就鲜明突出了。因此,我们 在写人物外貌时,要善于观察,善于比较,捕捉特征。这方面的例子,初中课本里还有很多。 如一面中鲁迅的隶体“一”字胡须,藤野先生中藤野的“八”字胡须,第二次考试 中陈伊玲笑起来的“鼻皱”,普通的劳动者中小李子从软胎帽舌底下掉出的“一绺头发”, 等

11、等。这些都是各自人物的显著特征,也都是特征显示法巧妙运用 的成功范例。四)逐步显现法所谓逐步显现,就是通过作者或文中人物(多为“我”)的观察,来表现所写人物的外貌 特征。具体运用有两种情况,一是被写者由远而近地向观察者走来,二是观察者由远而近地 向被写者走去,而又以后者为多,因为观察者是主体,被写者是客体。通过距离远近的不同, 来描写同一个时间里同一个人物略有差异的外貌,能充分表现出这个人物丰富的形象特征。逐步显现法的鲜明特点,一是运用的文字频率至少在两次以上,二是描写的外貌要呈现 一定的梯度, 这个梯度要与观察者由远而近的距离移动同步发展,犹如推摄镜头,最后是 特写形象。例如,一面对鲁迅的外

12、貌描写:第一次:“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 着一枝烟嘴,跟着那火光的一亮一亮,腾起一阵一阵烟雾。”这是在“我”进门时对鲁迅的第 一次外貌描写。因为是“阴天”,“暗得很”,“我”又是从店里往“店后面长台子旁边”“望”去, 距离较远,所以只能“模糊辨出”鲁迅先生的大概身形和基本特征,给人以总体印象。第二次:“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 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 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这是在鲁迅先生“走了出来”之后对他的第二次外貌展示, 距离缩短拉近了,

13、描写也清晰具体了。先写面孔,次写头发,再写胡须,把人物最显眼的外 部特征,由整体到局部到细部,逐一展现在读者面前,突出了鲁迅的战斗精神。第三次:“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 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这是在“我”意外 地听到鲁迅赠书的亲切话语,“惊异”地抬起头来看他时对他的第三次外貌描写。这是将近镜 头化为特写镜头,“我”更仔细地端详着这位“不平常”的人,进一步赞颂了鲁迅先生坚毅、镇 定、安详、乐观的战斗风格。这三次肖像描写,一次比一次清晰,一次比一次深刻,一唱三叹,反复强调,尽情展示, 纵情抒怀,使鲁迅先生的光

14、辉形象,由远而近,越来越鲜明清晰,越来越完整高大 地矗立 在我们面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 一要防止简单重复,先写的要概括些,粗线条勾勒,宏观 展示,用墨应简略;后写的要具体些,细致些,微观描摹,用语应详尽。二是几次所写的外 貌要有所区别,先少后多,逐渐增加,重点特征每次都要写到,以加深人们的印象,如一 面写鲁迅的三次外貌,都写了“瘦”。(五)虚实结合法所谓虚实结合,就是在描写人物的外貌中,既有写实内容,又有虚的配合。写实,就是 描写人物的现实外在特点,客观性比较强;写虚,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表现人物并不存 在或联想中的外貌,主观性明显。虚以实为基础,没有实写,便无

15、法虚现;实又往往需要虚 来补充,来衬托。它们的共同目的就是通过虚实并呈,密切配合,来充实人物形象,丰富人 物性格。虚实结合法的运用,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通过观察者的心理作用,来感觉人物的形象特点,或夸大,或缩小,或褒赞,或贬 损,外貌之中饱含着感情,读后给人以强烈的感染。例如一件小事对“车夫”的描写:“我 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 视才见。”这里就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它有五个小句子,第一句引渡,交代下文外貌描 写产生的原因;第二句写实,写车夫的”后影“,写后影的特点“满身灰尘”;后三个小句则是 虚写, 写车夫“高大”的程度。一般情况下,

16、人越走越远形象应该越小,而他却“愈走愈大”, 大到“仰视才见”,宛如一座灯塔,一个巨人,超乎寻常,不同凡响,使人深受感染,把“我” 放在陪衬的位置,突出了车夫形象的高大和品格的高 尚。二是通过人物的回忆,来再现人物的形象特点,实际上是写实的外貌在另一种情境下的 重新出现。这种方法,一般要通过联想来实现,其目的,是表达思念之情,加深读者印象。 例如背影中对父亲的“背影”的描写就运用了这种技巧。文章先实写,在车站上亲眼看见 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背影”,写得很具体。然后在结尾虚 实:“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里只 有一句话,通过读信,激发情感,热泪盈眶,联想外貌,再现形象,将远距离的人物拉至近 前,既表达了作者急切盼望再见父亲一面的思念之情,又强调了父亲外貌的个性特征,突出 了人物形象。虚实结合,既可以虚和实紧密联在一起,同出于一处,像上面一件小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电气技术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