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减法教学设计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6416587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理数减法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有理数减法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有理数减法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有理数减法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有理数减法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理数减法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理数减法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有理数的减法(1)教学设计沈家中学沈文波1.3.2 有理数的减法(1)教学目标1 经历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2 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渗透化归思想;3 能较为熟练地进行两个有理数减法的运算;4,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难点1,通过实例引人有理数减法的法则;2,转化过程中两类符号的改变知识重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法转化为加法的条件,把减数变为它的相反数。教学过程:(设置情境引入课题)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用到有理数的加法, 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 生活中有没有需要用减法的呢?(学生思考,举例)小明同学前段时间就碰到过这样一个问题:某地一天的

2、气温是一 34,求这天的温差, 可是他不会算, 同学们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吗?提出课题分析问题探究新知,多媒体显示温度计及以下案例:小红说:“我知道 3 - 4 这一天的温差是多少度,但我不知道 4( 3)该怎么算”问题 1:你能从温度计上看出 4比 3高多少摄氏度吗?先请同桌两位同学相互讨论交流,然后请 2-3 个学生发言问题 2:如何计算 4( 3)呢?先引导学生回忆:被减数、减数、差之间的关系, 被减数减数 =差,再利用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引导学生得出:差减数 =被减数?如:计算 43就是求一个数“ x”,使它加上 3等于 4,同样的,要计算 4( 3)就是求一个数“ x”,使 x 与

3、3相加等于 4.即 X+ ( 3) =4,因为 7+( 3) =4,所以 4( 3) =7(板书上述几个步骤)这时,教师可适时小结:刚才,我们用多种方法得出了 4 (3) =7 ,可是,如果每次进行减法运算都要这样做的话,太麻烦了;看来我们还要继续努力,争取找到更简洁的方法问题 3:请同学们想一想, 4十? =7?请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 3) = 7 ,用彩色粉笔在 4(3)与4十(3)处画出着重号引导学生观察4( 3)=7 与4(3)=7 ,从而提出猜想“减去一个数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是相等的”:4( 3)=4( 3)这时教师问:你发现这个等式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示意再换几个数试一试

4、,并请学生分组合作计算、交流:1 把4换成 0,1,5,得0( 3),( 5)( 3),( 5)一( 3),这些数减( 3)的结果与它们加( 3)的结果相同吗?2 计算 98,9(一8),15一7,15(一 7),你发现了什么?请小组代表全班汇报,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纳: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问题 4:你能够用字母把法则表示出来吗?ab=a ( b)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出温差为7,如采用温度计从 4数到零下 3等,只要学生的方法合理, 都应效励此处先让学生回顾加法与减法互为逆运算关系, 有助于学生理解 4(3) 7通过学生的合作探讨,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与

5、意识, 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 争取让他们的学习方式, 争取让每个学生都在同伴的交流中获益。 此处也是让学生验证前面所提的猜想的正确性,用字母把减法法则表示出来,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解决问题例1 即教科书第 22 页例 4,第23例5先请学生思考并尝试解决, 然后教师板书规范解答, 之后引导学生反思:“通过这几道题目的计算,你能发现什么?”例2 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其海拔高度大约为是8848 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大约是155 米,两处高度相差多少米?请学生思考后,解决此问题(可请一名学生板演)想一想: 8848 米有多少层楼高?渗透化归的思想:让学生归纳一些运算的规律、特征,有

6、利于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补充例题的作用在于让学生体会减法在实际生活的应用。教科书第 24页的练习小结与作业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本课作业:教科书第 24页习题 1.3第3,4 题教学反思:1 本节在引入有理数减法时花了较多的时间, 目的是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空间与时间进行探索, 法则的得出,是在经历从实际例子(温度计上的温差) 到抽象的过程中形成种, 减法法则的归纳得出是本节课的难点,在这个过程中,设计了师生的交流对话,教师适时、适度的引导,也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伙伴的新型师生关系2 在教学设计中, 除了考虑学生探索新知的需要,还考虑学生对法则的理解和掌握是建立在一定量的练习基础之上的,因此,在例题中增加了一道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间题过程中培养运算能力另外教师引导(提倡)学生进行解题后的反思,意在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系统性 在反思的基础上又让学生(或教师启发引导)去寻找一些(如减正数即加负数;减负数即加正数)规律,目的是让学生顺利地掌握法则,并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