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24年南昌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上传人:mw****2 文档编号:464115813 上传时间:2024-04-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5.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2024年南昌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江西省2024年南昌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江西省2024年南昌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江西省2024年南昌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江西省2024年南昌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2024年南昌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2024年南昌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4年JJK第二次模拟测试语文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答题时,请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文学地理学以文学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为研究对象。传统的文学研究,重视时代背景的分析而忽视地理环境的考察,因此对文学的认识就存在很大的片面性,许多精彩的内容、形式和特点都被忽略或者遮蔽了。文学地理学借鉴地理学的“人地关系”理论,研究文学家的地理分布、迁徙与组合.描述文学作品地域特点与地域差异,揭示文学现象与地理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

2、视角和方法。在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中,不乏文学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言论,却鲜有论及文学与气候关系的。刘勰和钟嵘最早提到“气候影响文学”。文心雕龙物色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所谓“物色”,就是指“自然景色”,准确地说是物候学所讲的“物候”。诗品序则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郭绍虞解释“气,气候。这四句说:气候使景物发生变化,景物又感动着人,所以被激动的感情,便表现在舞咏之中。这是讲诗歌产生的原因。”“物色”是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变化的,气候的变化引起物候的变迁,物候的变迁引起感情的激动,感情的激动导致文辞(

3、文学)的产生,这是文学作品产生的一种机制。在20世纪的自然科学领域,地理学家竺可桢在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中引用杜甫的杜鹃、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等诗,谈文学对气候、物候的反映,借以证明物候学的相关问题。文学是一种生命体验,气候影响文学家生命和生命意识,从而影响文学。生命意识内涵丰富,它包括人对生命本身的感悟和认识,如对生命的起源、历程、形式的探寻,对时序的感觉,戋对死亡的看法,对命运的思索;也包括对生命价值的判断和把握,例如对人生的目的、意义、质量、价值的不同看法。前者属于“生命本体论”,后者属于“生命价值论”。生命意识如此丰富的内容,自然气候可以触发它,但不能全部培育它,尤

4、其是“生命价值论”方面的内容,能够担当培育之责的,主要是人文气候。自然气候能够触发文学家的生命意识。人们能够意识到时间的流逝,产生时间紧迫感或危机感,多是受到某些生命现象的启示或警惕,如人的生老病死或动植物的生长荣枯和推移变迁的物候现象。一般人对动植物的生长荣枯和推移变迁的反应不够敏感,相关领域的专家(包括农民)对于物候的反应,通常是一种知性的或理性的反应,而文学家的反应则多是一种感性的或情绪的反应。文学家不仅能够对动植物的生长荣枯和推移变迁等物候现象有着更敏锐、更细腻、更强烈的体验,他们看到杨柳绿、桃花开、燕始来等物候现象,会想到时间的流逝,并由此想到个体生命的流程、状态、质量、价值和意义,

5、而且能够用一种诗化的形式,把自身的体验和感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从而唤起或强化更多的人对于生命的感受、思考和体认。物候之所以会触发文学家的生命意识,是因为它有“一年一度的循环”,而这循环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气候的周期性,导致物候现象的发生;气候的地域性,导致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物候现象。就其与文学的关系而言,地貌、水文和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都是文学创作的常见题材,能激发文学家的创作灵感,但这种激发的原动力是气候。农民根据相关物候的出现来判断季节的迟早,从而适时地安排农事,文学家则由相关物候的变化,感知时序的更替,从而引发种种关于生命的情绪体验和理性思考。生命意识并不是先天的存在,它是后天培育的。

6、通常来讲,生命意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长期积淀,它是已然存在的,潜伏在人的脑海深处,只有人世间的生老病死,尤其是近距离的生老病死,以及自然界的动植物的生长荣枯和推移变迁才能唤醒它,让它浮现出来。需要强调的是,人文气候(风俗、风气、民风、民俗)的形成,与自然气候也有关系,虽然不那么直接。一个地方的自然气候,影响到一个地方的土壤、水文、生物或物产;一个地方的土壤、水文、生物或物产,影响到一个地方的生产方式或经济活动;一个地方的生产方式或经济活动,影响到一个地方的生活方式与风俗(风气、民风、风俗),即人文气候。因此,我们讲人文气候对文学家的生命意识具有培育作用,并不意味着自然气候没有加入到这种培育,只

7、是不那么直接而已。同理,我们讲自然气候对文学家的生命意识具有触发作用,也并不意味着人文气候就不能触发文学家的生命意识。总之,气候通过物候影响文学家生命意识,而文学家生命意识又影响到文学家对生活与写作环境的选择,影响到文学家的气质与风格形成,影响到文学家的灵感触发机制,从而影响到文学作品的主题、人物、内部景观等。(摘编自曾大兴气候、物候与文学以文学家生命意识为路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学地理学研究文学家的地理分布、迁徒与组合,描述文学作品的地域特点及差异,既是作品学,也是作家学。B.刘勰和钟嵘在其论著中最早提及气候对文学的影响,他们笔下的“物色”和“气

8、”,指的就是物候和气候。C.竺可桢写过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最早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论及气候、物候与诗人写作的互动关系。D.文学家不仅对物候变化有细腻敏锐的感知体验,而且能够用诗化形式将其表现出来,影响更多人的生命体认。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传统的文学研究,重视时代背景的分析而忽视地理环境的考察,换言之,就是只重视人文气候,而忽视自然气候。B.生命意识内涵丰富。其中,对死亡的看法,对命运的思索,对人生意义的探究,都属于生命价值论”的内容。C.生命意识来自人类文化的长期积淀,常处于潜伏状态,需要人世生老病死或自然物候现象的触发,才会将其唤醒。D.气候及物候不仅影响文学

9、家对环境的选择,还直接影响文学家的气质与风格形成,进而影响文学作品的内部景观。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中作者关于“气候触发文学家的生命意识”观点的一项是(3分)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B“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退暮。”(屈原离騒)C.“遵四时以逝,瞻万物而思紛。悲落叶于秋,喜柔条于芳春。”(陆机文赋)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人此中来。”(白居易大林寺桃花)4.材料第四段(见画线句)指出,气候是激发文学家创作灵感的“原动力”。请依据原文,简要概括作者作出这一论断的理由。(4分)5

10、.杜甫的登高流传古今。试运用本文观点,简要说明诗人生命意识被激发的过程。(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过冬红柯一群群雪片静悄悄伞兵似的,拖着胀鼓鼓的白降落伞来到老头身边。屋上屋下全是雪,整个冬天就这样被大雪白净的翅膀驮到地上。车子摇摇晃晃开到老头家门口,儿子从驾驶室跳下来,进大门。“爸,大雪天你跑哪去了?”“我在路上转转。”“我怎么没看见你?”“我跟雪待一起你当然看不见。”吃饭时儿子叮咛爸爸不要出去乱跑,不要待雪地,那会把人冻僵的:“你就在屋做饭,看电视,吃的用的全给你安顿好了。”几天前,儿子把前边厨房搬进来,院子的菜窖里储备了整整一个冬天的果子和

11、菜。儿子说:“过几天我拉两只羊,爸你好好享福吧,等我分到房子,就把你接到奎屯去,咱们跟这里拜拜了。”老头说:“我喜欢这里,跑奎屯去干什么。”儿子说:“那里建起了城市,你儿子在那里工作,你肯定要在那里安度晚年。”儿子又大谈一气宏伟蓝图,嘴里咯儿咯儿响像青蛙在叫。儿子把行李搬到车上,让老头不要送,老头就站在门口,看着车子消失在白雪中。老头感到有些冷,他来到前边的土房子里,门后边有一个轮胎制作的皮桶,老头用它装煤,装满满一桶。炉子里的火焰扑轰扑轰,跟健康人的心脏一样。等火的轰轰声衰弱下去,老头揭掉炉盖,火烬渗出岩熔状的红光,炉子有个结实的铁壳,跟堤坝一样把波涛滚滚的洪流压向远方。老头用火钳试一下,火

12、钳跟电炉丝一样一会儿就红透了,火烬很瓷实,像牝马胸前的筋肉。是时候了,老头夹一块煤,像给一个壮汉递一块烤羊腿,他的动作豪迈大方。煤块刚递进炉膛,就像鱼饵在深水里似的,猛然一抖。火扑上来,煤块没有立即燃烧,而是焊接在火烬上,焊得很紧。火焰如同少女的红晕一下子涌到煤块中央,在一片爆裂声中煤块喷出大火。炉子有个好胃口,跟吃果子似的把一桶煤咔嚓光了。火焰一跃而起,老头绝不让它们冲出来,他把他的大铁壶搁在上边,火焰被压进火墙,沿着远程火炮的膛线射向屋顶射向寒冷蔓延的各个角落。寒冷覆盖整个冬天,却对房子无能为力,房子里有他这样的老头和炉子。老头喜欢这个炉子,喜欢火焰的轰轰声,老头忍不住把脚搁在炉子上,就像

13、把脚搁到牲口身上一样。一个烧得很旺的炉子就跟一头黄缎般的牛犊一样,就跟浑身雪白的儿马一样,牲畜身上那种暖烘烘的感觉很诱人。老头睡觉前关了灯,炉子一下子到了暗处。梦里,听见炉子在地上腾腾走动,老头猛地坐起来,揉揉眼睛,天空泛出青光,天快要亮了。老头摸下床,拨开炉子,火焰又困又乏,老头只给它几块煤,就像对待一个饿汉,不能给它太多,那会撑坏它的胃。很快有一股蓝色火苗蹿上来,像春天泥土里蹿出来的嫩芽。大清早就要这种火苗,嫩而不娇,一脸淳朴的蓝色,像个新鲜的婴儿。老头真想抱一抱,就把手伸进密炉膛,让蓝色火苗吮他的手。他的手又干又黑,伤痕累累,可蓝色火苗不嫌弃,热烈地吮着他丑陋的手。老头压根儿不管火烧火燎

14、的疼痛,他只瞅着蓝汪汪的火苗从手指爬到手背,火苗和他同时看到了手背上唯一鲜嫩的东西血管。血管还是新鲜的,身上的其他部件都坏了,不能用了,唯有血液能流到生命的尽头。老头哽咽起来。半月以后,儿子拉回来一只羊,宰好的,连骨头都剔了。儿子把鲜嫩的整羊埋在院子的雪堆里,交给他一把利斧:“爸你用这只羊过冬吧,想吃就砍。”老头说:“我有炉子,有一车煤,它们可以陪我过冬。”老头叫儿子听炉子里的火焰,儿子说:“这又不是收录机,你要解闷看电视嘛。”儿子打开电视,发现父亲对电视没什么感觉。父亲蹲炉子跟前,像兽医给奶牛会诊。父亲很满足,儿子放心地走了。老头从雪堆里扒出羊肉,用斧子嚓地砍一方块,他只要一块。他把肉剁成拳

15、头那么大,放铁锅里煮。他在汤里只放姜和大盐。这样煮出的羊肉味道很纯,肉也鲜嫩。老头开膳之前,先给炉子添上煤,他要炉子跟他一起用餐。他听到煤块碎裂的声音才动筷子。一盆羊肉全吃下去了,身上热烘烘的。下雪的日子,羊肉的香味就显得特别鲜美。老头喜欢白雪的清香。他走出院子,走到白茫茫的雪原上,嘴巴和喉咙一下子清爽了,舌头也薄了灵巧了。老头差不多一礼拜炖一次羊肉,吃饱喝足总是忘不了白雪的气息,总是走好远,在雪地里呼吸那种清爽而真切的芳香。积雪的气息真厉害,一直透到肠子里,五脏六腑像洒了清水,潮润润的。老头迷恋这个冬天,他从来没有过过这么好的冬天。炉子加了煤,老头张着嘴巴支棱着耳朵听炉膛里的轰响,沉醉在煤块

16、激昂的燃烧里。积雪不怎么白了,开始变暗,有些地方雪成了干粉。儿子这时候来接爸爸,儿子在奎屯有了房子,三室一厅,有暖气有煤气,其中一间是给老头的。儿子一把大锁锁上大门,什么东西也不带,只接他的父亲。“没有炉子没有煤,日子怎么过呀?”老头问儿子,“暖气能不能接到炉子上。”儿子说:“能。”老头说:“接上暖气我还要烧煤。”儿子说:“你烧什么都行。”“我只烧煤,煤烧起来可好听了。”到了奎屯,新房子用不着炉子,老头听了很久也听不到煤块燃烧时那种雄壮的声音。炉子放在楼道里,老头蹲在它跟前一蹲就是大半天,儿子只好把它搬到老头床前。儿子还给炉子装上四个滑轮,老头出去的时候,炉子轰隆隆跟在后边,像凶猛的猎狗。(摘编自人民文学1997年第4期,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