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及规划演变 (2)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63961634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531.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市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及规划演变 (2)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武汉市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及规划演变 (2)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武汉市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及规划演变 (2)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武汉市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及规划演变 (2)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武汉市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及规划演变 (2)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武汉市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及规划演变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市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及规划演变 (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细心整理城 市 空 间 分 析武汉市城市空间构造形态及规划演化一、武汉市城市空间构造形态的历史演化 与中国其他城市一样,武汉市城市空间构造形态的历史演化,受传统政治制度、文化观念、经济开展及地理环境等主要因素的影响,阅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近现代起先,由于城市总体规划的介入,武汉市城市空间构造形态从自由开展走向有目标的规划引导,并表达出较为清晰的开展脉胳。1 三镇格局的形成武汉最早的城市建立史应当从距今3500多年前商代盘龙城起先。武汉三镇中,武昌历史最为悠久,三国时期孙权得夏口后,将郡治移至夏口城,即今武昌。在武汉城市开展中筑城最早的,一是东汉末年“戴监军筑,黄祖所守”的却月城今汉阳龟山

2、以北;二是孙权于公元223年在今武昌蛇山江夏山筑的夏口城。却月城四周一里八十步;夏口城四周二三里,两城隔江相峙。也正是在三国时期,武昌、汉阳起先分治,两城独立开展。后武昌城于唐敬宗宝历初年改筑砖城,明洪武四年再次扩建,城区根本定型。汉阳城那么几度兴废,至南宋度宗咸淳十年始新筑汉阳城,城区自此定型。元、明、清时期,武昌为湖广行中书省、湖广布政使司、湖广总督署所在地,历来为政治、文化中心和军事要地;汉阳为汉阳府治和县治。汉口的开展,始于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以后,其主要是利用长江、汉水的水运之便,作为码头和商业市镇开展起来的。明末清初,汉口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并有“九省通衢”之誉。明末汉阳通判袁焻筑

3、袁公堤今长堤街全长十一二里,汉口城区得以扩大。清末,鸦片斗争后外国资本纷纷侵入中国。1850年汉口被辟为通商口岸,1861年,英国商船开进汉口港,武汉从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城市。武汉开埠后,英、俄、法、德、日等国相继在汉口开拓租界,进一步带动了汉口城区的扩大及商业、对外贸易的开展。至上世纪初,汉口城区规模已超过武昌、汉阳,城市发育成熟,并与武昌、汉阳两城呈“三镇鼎立”之势。2 三镇城市空间构造形态的差异历史上,武汉由三个完全不同的城镇联结而成,三镇之间城市空间构造形态差异很大。其中武昌、汉阳两城主要依据中国封建后期传统城市空间构造的根本模式,接受“方城直街、城外延厢,以形寓意、礼乐和谐”的布

4、局方式。城址选择重视对城区四周自然环境的探察,追求山环水绕的形胜境界,其城垣发育较好,且依据地形呈不规那么方形或长方形。城内道路多呈直角相交的方格网状,并有南北和东西通向城门的主街。城市内部空间布局整体感较强,主要政治、文化类建筑具有明显的轴线配置关系。城市中心形成“十”字或“丁”字形街口,并作为衙署、钟鼓楼、市楼或学宫等官方建筑的布局场所。城市中心区以外的其他地方,沿街主要布置牌楼亭阁、寺观庙宇、商肆店铺、大族府第等,平民住宅多位于街道反面的闾巷之中,城隅僻地还有农地、园圃、山林、川泉及教场等。封建社会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开展,武昌、汉阳城垣以外,在主要城门和临江的水运码头地段,还形成以商肆

5、、码头、手工作坊和民宅为主体的水旱关厢地区,其空间构造较为散乱。与武昌、汉阳中国封建城市典型的空间布局形态相比拟,汉口的城市空间构造形态开展具有独特性。如前所述,汉口的开展主要是作为水运码头和商业市肆在较短的时间内开展起来的,其空间构造形态有如下特性:1突破了一般中国封建社会城市“方正居中”的空间布局模式,沿汉水、长江岸线向外呈自由的扇状开展。2城市扩展主要沿通往水运码头的道路逐层向外扩展,并随着商业的旺盛,慢慢形成与“路”相垂直,与江河走势相照应平行的商业街道。通往码头的多为“路”交通运输功能,平行河岸的那么为“街”商业生活功能图4。3与武昌、汉阳“自上而下”的规划建立方式相比拟,汉口“自下

6、而上”自发形成的城市空间特征更为明显。并且,由于城市的扩张比拟快速,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发育极不完善,如缺乏有规划的绿化开敞空间和作为城市中心的政治文化空间,没有形成城市公共空间体系。41858年汉口被辟为通商口岸后,城市向半殖民化方向开展。沿江一带,特别是租界区形成了联排式住宅与街道相结合的居住区组织方式。如洞庭街和青岛路一带的“里分”,就突出反映了此种特征。二、近现代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开展从今日来看,武汉市保持“三镇鼎立”的组团式城市空间构造形态对城市开展更为有利。但城市的自身开展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武汉市由解放初期约30万人口、“三镇鼎立”的组团式城市开展至此时此刻将近400万人口的集中

7、型特大城市,其城市总体规划开展大致阅历了三个阶段。1 19491954年的整体化空间设想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解放初期,武汉市被中心人民政府列为直辖市。武汉三镇在行政上隶属为一个整体,但城市开展仍是三镇独立。三年国民经济复原时期,武汉城市用地扩展很快。其中工业用地是城市用地扩展的主要缘由。“一五”时期,武汉被列为国家投资重点地区,城市布局主要考虑工业用地的开展和自然条件,先后在武昌开拓了以武汉钢铁公司为主的青山工业区,以武汉重型机床厂为主的中北路工业区,以武汉锅炉厂为主的石牌岭工业区以及以建材工业为主的白沙洲工业区;在汉口开拓了以轻、化工为主的唐家墩工业区,以肉类联合加工为主的堤角工业

8、区;在汉阳开拓了以地方机械为主的庙山工业区,由此搭建了武汉大工业城市的根本构架。真正对武汉城市空间构造产生重大影响的,是1957年建成的我国第一座长江大桥和汉水桥,它们在交通和城市用地上进一步将武汉三镇连为一体。此期间,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武汉城市空间布局及开展的主要设想是:试图用欧洲式的城市轴线和广场系统来统一武汉三镇,形成一体化的城市空间构造系统。如1954年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就集中反映了此种设想。其中较为突出的是由此时此刻的洪山广场经汉阳门过长江穿汉阳南岸嘴直至汉口中山公园和武汉展览馆,开拓一条贯穿武汉三镇的城市主轴线,将武汉三镇空间连为一体。除此之外,在武昌徐东路和杨园一带另辟有通向

9、江边的城市次轴线,整个武汉城区共规划有大小城市广场近20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城市广场群和城市轴线体系。这种在欧式的形体规划思想指导下的一体化城市空间设想,由于无视了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无视了武汉三镇在城市空间构造形态上的差异,最终未能得以实现,但它提出的整体化城市空间系统设想至今照旧值得我们借鉴。并且也正是由于此次规划才给今日的武汉市留下了极为珍贵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广场,如洪山广场、红楼广场和武汉展览馆广场。2 19591978年的拼贴状扩展1958年后,国家建立的重点放在内地八省一市的“大三线”地区,武汉市的开展与全国其他同类城市一样,因没有得到国家重点工程的投资,城市开展相当缓慢,城市功

10、能单一,构造失调,根底设施虽经多年建立仍很落后。此期间,武汉市城市用地扩展主要依托地方工业,接连兴建了以机电为主的关山工业区;以纺织、机械为主的七里庙、唐家墩工业区;以机械为主的鹦鹉洲工业区。同时青山工业区向武东地区开展,并且在远离市区约30km的葛店,开拓了以化工为主的葛店工业区。在此期间,武汉市城市用地扩展主要受工业用地规模扩张的影响,不仅表此时此刻时间序列上,也表此时此刻空间序列上。其用地扩展根本上围绕汉口、汉阳、武昌、青山四个核心逐步向外扩张。由于没有考虑到生活居住空间的须要,城市内部的建立密度越来越大,同时三镇之间规模上的差异进一步加大。其中汉阳扩展较小;汉口向东北部、西部扩展较大;

11、武昌扩展最大,一方面沿原有核心区向东部大规模扩展,另一方面青山工业区规模越来越大。由于此期城市用地扩展没有以城市根底设施的开展为依托,也没有明确的城市空间规划作指导,因此,城市空间构造系统不够完善,城市空间构造形态特征不明确。由1959年和1978年的城市总体规划图可以看出:此期间武汉市城市开展既放弃了欧洲式的整体化空间设想,也没有遵循三镇原有的城市空间格局和自然环境特征,根本上表现为填空补齐的方块状拼贴开展,城市空间构造比拟松散零乱,尤其反映在城市道路网的布局上不成系统,各自为政,随意性很强。3 1987年以后的多中心组团式规划设想如前所述,解放后武汉市城市开展是以建立生产性的大工业城市为目

12、标,在城市用地扩展的同时,无视了整个城市空间构造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因而反过来影响了城市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事实上,历史上的武汉是一个以商业为主的城市,第三产业相对兴盛。建国初期,武汉市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0%左右,从业人员占社会劳动者总数约50%,当然这是在工业根底特别薄弱背景下的相对兴盛。因此,解放后随着其次产业的崛起,第三产业比重有必需幅度的下降是势必的。但是,建国后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30年时间里,武汉市第三产业比重呈直线下降趋势,其中从业人员比重降低约25%,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降低约20%.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开展,武汉市城市开展目标进展了相应的调整。特别是1984年5

13、月武汉市进展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以后,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开放“两通”交通和流通,发挥城市多功能作用的城市经济社会开展战略,促进了城市第三产业的快速开展,同时,也为城市整体空间构造系统的调整供应了动力。如1987年武汉市总体规划调整方案,初步提出了城区外围中环线的建立,并在中心城外周布局了阳逻、吴家山、沌口、花山等卫星城镇。90年头以后,随着全市社会、经济、文化的迅猛开展,遵照建立开放型、多功能、投资环境好、生活设施完善的现代化中心城市目标,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着重提出了建立构造完善、层次多样的现代化城市交通、商业、文化、游憩、防灾及市政设施体系,强调严格爱惜城市自然环境,构建合理的生态框架,提高

14、绿化水平,逐步把武汉建立成为富有滨江、滨湖特色的现代化城市。1995年编制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集中表达了这种系统性的城市开展指导思想。在城市地区规划中,在城市空间构造形态方面提出了多中心组团式的规划设想:即以长江、汉水和东西山系为纵横轴,以市内外假设干生态绿地和生态走廊相互穿插,构成环状放射型的城市生态空间构造,以支持组团式城市空间构造系统的形成。在城市地区确立了以主城为核心,以外围7个重点镇和4个区县城关镇为卫星城的圈层状城镇布局构造。这一规划设想在理论上有必需的合理性,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难度很大。如主城与卫星城之间、主城内各城市组团之间大面积的生态绿地得不到保障,自然山水被蚕食,城市最终会形成“摊大饼式”的扩散开展。三、结语任何一个时代的城市形态和城市规划都有反映历史进程和时代要求的明显特征。考察城市开展的历史,一方面是要合理地继承城市开展的优秀遗产,如成熟的城市格局、明显的地域特点和文化特征;另一方面,又要满足和适应城市社会生活开展的时代要求,对之不断予以完善。由于种种缘由,当代武汉市城市开展的总体思路尚不明确,一是缺乏历史的继承性;二是缺乏时代的超前性,总体上城市规划显得较为被动。要变更这一状况,城市规划工作中应进一步重视规划探究的重要作用,要用理性和冷静的思索来改善盲目和被动的事务性工作,唯有如此,武汉才会迎来新的城市面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