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生吟诵古诗文的效益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63932843 上传时间:2022-08-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2.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小学生吟诵古诗文的效益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析小学生吟诵古诗文的效益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析小学生吟诵古诗文的效益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析小学生吟诵古诗文的效益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析小学生吟诵古诗文的效益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小学生吟诵古诗文的效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小学生吟诵古诗文的效益(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小学生吟诵古诗文的效益浅析小学生吟诵古诗文的效益 摘要: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历来有着“诗教”的传统。古诗词文是中国的文化瑰宝,吟诵是我国传统的美读古诗词文的方法。本文从古诗词文吟诵与提高小学生语感的关系入手,从吟诵作用、吟诵培养的方面,剖析了吟诵古诗文的效益。 关键词:古诗文、 吟诵 、小学生、 语感 一、三分诗歌 七分诵读 有人说诗是文学艺术的骄子,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声音韵律,感染着成千上万位的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诗,是我们精神世界的食粮,是我们情感的写照,是智慧容缩的精华。优秀的诗歌产生,离不开诗人饱满的情感,离不开诗人创作的激情,离不开那稍纵即逝的灵感。我们普遍认为:诗,是一种

2、能集中地表现丰富的现实生活和抒发复杂的人类情感的文学样式。而我们中国是诗的国度,历来有着诗教的传统,对优秀中国诗歌的诵读是我们的特色之一。 吟诵是吟和诵的合称。古时候,吟,即吟咏;诵,即诵读。吟咏的对象多是诗词,诵读的对象多是文赋。传统的吟,是拉长声音像歌唱似的读;传统的诵,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的读。古诗词文的语言非常讲究声音的高下,长短,疾徐,抑扬,顿挫及其变化所以有一定的音乐性,吟诵时根据作品音节安排的特点来行腔使调,随着声音的抑扬顿挫,腔调的婉转曲折,读者就会不知不觉走进作品的意境之中,从而充分领略古诗词文的意境之美,所以常常称吟诵为美读。 古诗文有其独特的节奏和韵律,特别是古典诗词

3、,词句匀称工整,音节铿锵鲜明,特别适合诵读。学生朗读时按诗歌节奏“摇头晃脑”;背诵时则闭目养神,在摇摇晃晃中体味诗歌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充分体会其文章的意蕴,从而产生共鸣,达到愉悦的审美享受。而蕴含在古诗词文字里行间的这种美感在陶冶孩子性情的同时必然会深深地吸引,同时也符合小学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越是低年级直观感受能力就越强,同时语言学习能力也是最佳时期,也是吟诵诗文的最好时期。 二吟诵古诗文对小学生的效益 吟诵是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的重要手段。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情绪性情感性的直觉领悟能力,包括语音感受,语义感受,语言感情色彩的感受等方面。其本质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 1 语感

4、直觉性的培养关键在于诵读。古诗文语感的直觉性是指对言语的顿悟。古诗文在我们平时说话时是极少用到的,因而就无法在日常的生活中常常听到,就如英语的学习,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是极少数会使用英文交流,那么怎样才能学好英语。关键是诵读。因而古诗文的学习也不例外。俗话说的好,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诵读是一种很好的识记方法,同时也是掌握知识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把诗文读透,嚼烂,语感自然而然就产生。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读的量达到一定的程度,语感就顺其自然的诞生。 要想创造诗文“活”的语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诵读,为了担心学生因“不知其所以然”而花费大量的时间作讲解,这是不正确的。而是应该让小学生自己多诵读

5、来解决问题。因为作为书面语体的诗文有很强的可读性,小学生每一张口就会听到,十几个、几十个人齐声朗读,每天都这样读一阵子,语境就有了。反复诵读,许多词、语、句、篇都装在他们自己的头脑里,自然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求解,在诵读中文意浮现,在诵读中积累语言的素材,最后达到将古诗文变成自己语言习惯的一部分。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而语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实现。诗歌所蕴含的感情最为丰富,语调。节奏最为抑扬顿挫,因而通过朗读诗歌,最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诵读,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感的整体性。语感的整体性这里指主体舍弃了对语言、词汇、语义、语法等具体的条分

6、缕析,而对言语现象的全方位把握。现阶段语文教学中过分强调对文章字、词、句、段、篇、语法、逻辑、文采、章法等进行支离破碎的分析,使学生失去了直接、完整地感受课文言语形式的机会,所以经过调查有专家反应,大部分学生对一篇文章,甚至是一段文字的整体把握能力较差,常常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古诗文学习的学习也不例外,也常常发生类似的情况。例如敕勒歌,这是一首好诗,一首浑厚豪放的牧歌。但如果将它作“常规化”处理,只让学生记住诗句应付考试。这种的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相差太多,学生也很难体会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样一幅壮美的草原景色。因此在课堂教学时,可以采用诵读的方法,由教师范读,学生诵读,

7、要求用标准的语音、恰当的语调,小学生头脑中尽情地勾勒辽阔的草原美景。 诵读有助于小学生语感的情感性的养成。语感本身具有情感性,即主体对言语内容的是非真伪和言语形式的美丑所表现的情感震荡。诵读不仅能增强小学生对字句的理解,更能促进小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使情感更加的丰富。例如李坤的悯农,这首诗描写辛勤工作的农民即使是在烈日炎炎的午后也得不到片刻休息,正挥汗如雨在田间劳作。此时作者感叹,我们吃的每一粒粮食都是用辛苦劳作的汗水 2 换来的。学生在诵读时不仅了解粮食来之不易要珍惜粮食更重要是让他们明白当时社会状态。“四海无闲田”,“秋收万颗子”但“农夫却犹饿死”,这是为什么?诵读这类诗歌能唤醒小学生们的

8、内心深处,让他们不自觉地树立勤俭节约的观念,同时在情感上会潜意识同情农民进而尊重他们。 吟诵促使小学生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情感美。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讲诉作者身居他乡思念故乡的亲人和朋友。这首诗不仅让学生们了解作者“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相思之情,在多次朗读中渐渐体会到原来优美的诗歌并不是无病呻吟,它是诗人情感的真实写照,只有最真实的东西才会打动人。 深情并茂的朗诵,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使他们的情感得到最为有效的调动,与蕴含在诗中的感情产生最强烈的共鸣,进而领会诗歌所具有的情感之美 。这个过程,学生往往会流连忘返乐乐此不彼而易于吟诵兴趣的养成,也易于受到诗中健康思想情感的熏陶和感染,这样学

9、生的思想就更加深刻。 其次,吟诵促进小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文的形象美,意境美。例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有利于唤起小学生的“两个黄鹂”、“翠柳”、“白鹭”等景物的想象造成“内心视像”,更有助于他们在头脑中“看见”或“听见”作品所描绘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形象和意境,充分感受到作品的形象美,意境美。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发展的不成熟更需要通过反复的吟诵来刺激大脑唤起他们的想象,使他们在脑中浮现文中的画面,从而能更好的感受古诗文的意境美。 再次,吟诵促进小学生最充分地感受到古诗文的音乐美。诗

10、歌是讲究韵律的,其韵律主要表现在平仄和押韵两个方面,而古代诗歌中的格律诗和词曲,对平仄和押韵都有严格的规定。朗读能使诗歌抑扬顿挫的声韵和参差错落的节奏充分地显现出来,读起来朗朗上口,使人情不自禁的子乎者也摇头晃脑一番。甚至有人吟诵的达到忘我境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由此可见古诗文有多么强烈的节奏观。 三 吟诵的培养 首先要注重吟诵的技巧。吟咏的技巧就是要注重语音的轻重,例如凝重鲜明的情感态度的句字要重读,例如范仲淹的江上渔者“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而含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要轻读,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次要注意语句的停顿,一般七言绝句就是二二三划分例如李白望庐山

11、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的语句停顿一般都较好掌握。最后要注意吟诵的语气和语速。语速的快慢取决与文章的情节内涵和人物情感,通常表现欢乐、愤怒激情的语速要快例如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表现忧郁、痛苦心情的语速要慢例如李绅悯农 3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另外,语调要抑扬顿挫,不能全文都平平淡淡,总要有些高低起伏。就犹如风景区,都是平地就没什么看点,要有山有水,山水缠绕才会让人流连忘返。 同时,吟诵必须循序渐进。小学一,二年级,以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主。为了培养阅读兴趣,可以多创设教学情境,多搞配乐朗读,朗读的形式最好能够多种多样。

12、中高年级则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基础上,要求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和方法,特别要掌握美读的方法。具体到一个年级,一首诗,朗读也要徐序渐进。初读课文时,低年级只要掌握生字生词的读音,词义及字形的结构,然后在此基础上开始朗读,只求发音正确,看得准,读得准。然后,进一步要求读的通顺,流畅,读时不掉字,不舔字,不重复,不破词,按标点停顿,有一定节奏感,语速适度。最后,要求学生进一步“美读”,即表情朗读。在读中带情,在读中抒情,在读中传情,把作品中的感情和神韵读出来,把自己的感受和感情读出来,使听者激动同时受到感染。 “美读”是在对作品有了比较透彻的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比如必须处理

13、好轻重,疾缓,停顿,语调,语速,这样才能把抑扬顿挫读出来,把作品的魅力和感染力读出来。“美读”是朗读的最高境界,当然“美读”的水平也会有高有低。但对小学生而言美读的要求太高,但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尝试。 当然,重要的是注重吟诵习惯的培养。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是吟诵的第一步。在这一步中,学生主要是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感知,从整体上感受课文语言,对课文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此时的读应是“鸟瞰式”、“全景式”的,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吟诵时,小学生可以坚持“扣读导悟、以读见悟”的原则,即运用多种教学媒体,紧紧地扣着读书,通过感知、领悟、想像、联想等活动,深入体会文章蕴含的感情,领悟其语言的美妙

14、。小学生们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读起课文来,就能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这时不管诵读多少遍,他们都不会觉得厌烦,甚至乐此不疲。反复感情朗读的必然结果是他们能诵读成文。 2多种诵读,读中感悟 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不仅能激发小学生朗读兴趣,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朗读的方式因文生异,一般说来,较难理解的课文,宜采用教师范读、学生仿读的方式;人物对话多的课文,宜采用分角色朗读;描写景物的课文,采用轻声读;情节生动的课文,宜采用表演朗读;容易混淆的语句,宜采用对比朗读;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宜采用竞赛朗读;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宜采用轮流朗读,等等。诵读与感悟是相辅相成的,有感而读,读中感悟,诵读和感

15、悟的能力都会得 4 到提升。 总之诗文的诵读不仅能促进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而且更有助于提高学生们对诵读古诗词文的兴趣,激发对古诗词文的热爱,从而对我们灿烂的中华文化由衷地喜爱。 注释: 张亚新主编.小学古诗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语文出版社出版 .2002.7 参考文献: 1 王福生.诗歌朗诵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2 徐云知.近XX年语感及语感教学问题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戴宝云.小学语文实用教学90法.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4 周一贯.阅读课堂教学设计论.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0 5 崔曾亮主编.小学古诗教学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 6 何其芳.诗歌欣赏.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7 李洪岩.诗歌朗诵技巧.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1 8 江平.朱松生.小学语文教学论.M.上海:上海三联教材文库出版社.2001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