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63854713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1.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两章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孟子?两章教学设计?(孟子)两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战国时期 ,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剧烈 ,为了求得生存 ,乃至建立霸业 ,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 ,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清楚确 ,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 ,“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具体地说 ,就是说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 ,而人心的向背 ,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从战争谈起 ,最终归结到如何治国平天下。?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文先以六个出身卑微 ,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 ,说明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 ,才能有所作

2、为 ,才能成就大事 ,井由此引申 ,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经受磨炼的益处 ,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由造就人才类推到治国的道理 ,显得水到渠成。教学两篇短文 ,应在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的根底上 ,引导学生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 ,品味排比、比照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全面认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学习文言文 ,重在古今对读 ,赋予经典作品以新的内涵 ,表达文化传承的特点。基于此 ,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课堂教学应以诵读法为主 ,辅之以讨论点拨法、比较法、竞赛法等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朗读、译读、思读、背读、延读、品读 ,最终实现美读 ,让琅琅书声伴随整个课堂教学

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 ,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 ,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3背诵两篇短文 ,积累名言警句。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 ,理解文意 ,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品味比照、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德育目标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理解“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 ,增强忧患意识 ,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 ,把握说理方法。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教学方法1诵读法 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是诵读。特别是像?孟子?这样富

4、于文采的文章 ,诵读显得尤其重要。可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 ,引导学生美读课文 ,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2讨论点拨法3竞赛法4比较法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教学磁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资料助读;师生共同研读?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译读课文 ,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 ,把握文意 ,理清说理思路 ,把握说理方法 ,品味语言:延伸拓展 ,深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教学步骤 一、导语 设计同学们 ,大家还记得那财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 ,我们学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深层探究

5、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二 ,资料助读孟子与?孟子?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 ,邹人 ,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 ,没有被重用 ,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 ,兼言仁和义 ,提出“仁政的口号 ,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 ,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 ,称暴君为“一夫 ,认为人性本善 ,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 ,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 ,地位日尊 ,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 ,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 ,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 ,令人感到气势磅礴 ,感情激越 ,锐

6、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 ,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 ,对别家学说的敌视 ,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 ,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 ,当今之世 ,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 ,加上文辞铺张扬厉 ,时露尖刻 ,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 ,所以笔锋咄咄逼人。三、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 ,学生听读 ,注意把握字音 ,停顿、重音。2教师示范背读课文 ,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3学生齐读课文 ,教师稍作朗读指导。注意排比句的节奏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 ,失道

7、者寡助。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四、译读课文 ,把握文意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 ,圈点勾画 ,标示出疑难词句。2小组讨论 ,质疑、解疑。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教师分发文字资料 ,内容如下:(1)通假字: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畔通“叛 ,背叛)(2)古今异义词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城 ,内城;郭:外城委而幸之(离开。今义:往、到)亲戚畔之(亲戚朋友 ,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池非不深也(护城河。今指水塘。)(3)一词多义;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 三里之城的 地利不如人和有利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以天下之所顺用 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到 兵革非不坚利也

8、锐利(4)注意以下加点词的用法: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 ,限制)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 ,使稳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 ,威慑)(5)注意以下句子的翻译;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 ,内部团结。)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 ,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 ,可是不能取胜 ,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以天下之所顺 ,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 ,战必胜矣(凭着天

9、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 ,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 ,所以 ,君主不战那么已 ,战就一定胜利。)五、思读课文 ,理清论证思路 ,背诵课文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文章开籍提出论点 ,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由此逐层展开 ,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 ,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 ,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 ,得出“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结论 ,说明了“人和的实质 ,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比照 ,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 ,战必胜矣。教师依据学生答复板书 ,形成背诵思路。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