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基础沉降计算方法的综述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63806947 上传时间:2023-01-1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72.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桩基础沉降计算方法的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桩基础沉降计算方法的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桩基础沉降计算方法的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桩基础沉降计算方法的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桩基础沉降计算方法的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桩基础沉降计算方法的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桩基础沉降计算方法的综述(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桩基础沉降计算方法的综述学生:刘少成学号:10011038指导老师:毛坚强摘要:桩基础是一种常用的深基础形式,它由桩和桩顶的承台组成。按桩的受力情况,桩分为摩擦桩和端承桩两类。摩擦桩上的荷载主要由桩侧摩擦力和桩端阻力共同承受;端承桩上的荷载主要由桩端阻力承受。桩基础是一种古老、传统的基础型 式,又是一种应用广泛、发展迅速、生命力很强的基础型式。近二十年来,由于工程建设和工业技术的发展,桩的类型和成桩工艺,桩的承载力与桩体结构完整性的 检测,桩基的设计水平,都有较大的提高。然而,由于土的变异性及桩 基与土相互作用的 复杂性,迄今成桩质量的控制与检测,桩基的计算理论与方法,仍然是不够完善而有待研

2、究发展的。目前,计算单桩沉降量的计算方法主要有分层总合法、弹性理论法、荷载传递法、剪切变形法、有限单元分析法及其他简化方法,这 些方法都是在一定的简化基础上考虑一种或几种因素对桩基沉降量的影响。本文对桩基础 的沉降计算方法进行了综述,并阐述了它们的适用条件。关键词: 桩基础沉降计算方法评述桩基础在工程建筑中是一种很常用的基础,在桩基设计中,最主要的是确定 竖桩的承 载力与沉降,尽管在过去漫长的时间内,从事岩土工程的研究者和工程师们,为了精确计算和预测桩基的沉降,曾进行过大量的研究,提出过一系列的计算桩基 沉降的方法,但时至今日,对桩基沉降的预估仍然不熊充分地反映真实的情况。1.1荷载传递分析法

3、荷载传递分析法是单桩荷载一变形分析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从规定的荷载 变形传递方式来计算桩对荷载的反应。其基本的概念是:将桩离散为一系列等长的桩段 (弹性单元),每一桩段与土之间的联系用非线性弹簧来模拟,桩端处土体也用非线性弹 簧与桩端联系。在运用荷载传递曲线中,该法假定任意点的桩位移仅与那一点的摩阻力有关,而与桩 其它位置的摩阻力无关,故没有考虑土体的连续性,所以对分析桩群的荷载沉降关系是不 合适的。为了获得现场的荷载传递曲线,需要安装许多的仪器进行桩的荷载试验,且 试验成果推广到另外场地并不一定是完全成功的。1. 2剪切变形传递法Cooke (1974)提出了摩擦桩荷载传递的物理模型

4、,该模型为了简化计算,作了 一系列 假定并认为:当荷载水平p/pu较小时,桩在轴向荷载尸作用下沉降较小,桩土之间不产 生相对位移,亦即桩沉降时周围土体亦随之产生剪切变形,剪应力从桩侧表面沿径向向四周扩散到周围土体中;摩擦桩一般在工作荷载作用时,桩端 承担的 荷载比例较小,沉降主要是由桩侧传递的荷载所引起。1.3 弹性理论法弹性理论法是对桩土系统用弹性理论方法来研究单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桩土之间的作 用力与位移之间的关系,进而得到桩对土,土对桩,桩对桩以及土对土的共同作用模式。 以弹性理论法为根据发展出一些计算单桩沉降的方法,这些解 法虽略有不同,但一般都基 于桩的位移与临近土位移的协调条件,为此

5、,借助于轴向荷载下桩身的压缩求得桩的位 移,又应用荷载作用于半无限体内某一点所产 生的Mindlin位移解求得桩周土体的位移。 由于弹性理论假定桩土界面普遍满足弹性即界面不发生滑移这一条件,沿界面诸相邻点的 桩位移应与土位移相等,由此即可求得桩身摩阻力和桩端阻力的分布,并进而求得桩的位 移分布。1.4 单向压缩分层总和法单向压缩分层总和法就是根据各土层的参数分别计算各层的沉降后总和求得总的沉降量。这种浅基础的最终沉降量的常用计算方法在桩基设计中,主要用于 大直径的 的单桩(墩),考虑到其桩侧阻力的荷载分担比相对较小,桩端底面积大且其荷载分担 比也较大,因此可仿照扩展基础采用单向压缩分层总和法计

6、算沉降。当用以计算深基沉降的其它条件相同时,用明氏应力分布求得的最终沉降与实侧 推算结果 较为接近;而用布氏公式算得的值要比实测值大1/2至1/3 ,并且给出的实用应办计算 公式及附加应力系数表格。用分层总和法分析单桩沉降时,要考虑压缩层的计算深度,可 参照文献17 20的有关规定确定,或按照一些实甩的经验公式确定。1. 5有限单元法有限单元法分析计算群桩时通常把问题简化为平面应变问题或轴对称问题。两种问题中都把筏和土划分成有限单元,可以方便地研究土和筏的非线性行为。该方法还能考虑土的固结,能够计算沉降与时间的关系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桩顶荷 载重分 布。研究表明,有限单元法的计算结果与现场观测结果

7、非常相似。由于受计算参数较多, 三维计算要求内存大,计算时间长,其使用范围受到影响。不过,作为探索和校核实用简 化方法的工具,有限单元法仍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从长远地来看,它仍然是计算群桩沉 降的一种趋势和正确方向。由于桩土作用的复杂 性和单桩沉降理论仍在进一步完善中,为 了方便和辅助桩基设计,产生了一些简化方法,如神经网络法,大直径桩、嵌岩桩沉降计算法等。这些方法现在尚处于讨论验证 阶段,其精确性受到较大限制。因此,这些方法存在较大局限性。1.6实体深基础(等代墩基)法实体深基础法是现在工程界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计算群桩沉降的方法该计算模 式是将承 台下的群桩及桩间土看作一个等效墩基的一个实体深

8、基础,在此等代墩基范围内,桩间土不产生压缩如同实体墩基一样工作,然后按照扩展基础的沉降计算方法来计算群桩的沉降。由于计算时考虑的前提条件不同,研究者提出和使用着计算的不同模式,其主要差别在于选用的假想实体基础底面的位置不同,以及对 地基土中附加应力的考虑和计算不同根据桩距地基土的性质不同,桩间土实际上是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压缩变形,另一方面假想的实体基础外围存在着侧面剪应力的扩散作用为了消除这些差别对群桩沉降计算的影响人们采取了一些措施,集中表 现在所采用的模式上。这些措施是1 .变动假想实体基础底面的位置,以考虑桩间土存在压缩变形的可能,这是Peck和Terzaghi等人建议的模式Peck等建议

9、将假想实体基础底面置于桩端平面 以上 高度处,取为桩长的1/3处(桩位于均匀并土中时)或进入持力层深度的1/3 (桩穿过软 弱土层并进入坚硬土层时)这种建议涉及的影响因素过于单一,因为假想基底位置上升的 因素很多,采用此法不能全面反映这些情况。2 .从群桩桩顶外围按一定斜率(例如角或1:4斜率)向下扩散增大假想实体基础底 面积,以考虑桩群外围总剪应力对沉降分析的影响,这是Tomlinson等人的模式。3 .为了改善地基土附加应力估计的精度,近年来国内外根据半无限弹性体内集中力 的Mindlin公式发展了一些估计桩基荷载作用下地基土附加应力的方法,还有一种将 Mindlin解与Boussines

10、q解对比来估计等代墩基的等效基底附加应力。2方法评述荷载传递法以其简单直观的特点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工程中的土大多 数是层状的,应力土体的弹性模量都随深度变化,因此荷载传递法沿深度将桩身分段的方法能准确反映桩承载特性。但是缺点是任意点桩的位移只与该点的剪应 力有关,而与桩身上其他点的应力无关,没有考虑土体连续性,不能用于群桩的计算。剪切变形法能较准确地计算深长桩的沉降问题。但由于该方法忽略了地基的三向应力 状态、地基分层、土参数随深度的变化及桩端沉降因素等诸多因素,在 桩基设计的实践中 应用较少。有限单元法优点在于:有限单元可方便地反映岩土材料的复杂结构关系;有限元法对复杂的边界条

11、件的反映比其他数值方法有较大的优势;开发了不同类型的单元, 可以适合不同情况的模拟(如板壳单元模拟板壳的作用、界面单元模拟各种界面的特性);可以考虑各种复杂因素对桩基础沉降的影响。不足之处是实际计算中 要考虑桩对土的影响范围,需要对土体划分大量的单元。此外,为了保证精度,必须将单 元划小,使得单元数目急剧增加。这些都增加了计算时间。弹性理论法已经比较成熟,考虑土的连续性,可用于群桩分析,计算结果较准确。但其缺陷在于把地基看作均匀的、各向同性的理想弹性体,忽略了实际中存在的应 力及时间效应,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单向压缩分层总和法是一个科学、实用的计算方法,能反映群桩基础的各因素对沉降 的影响,

12、如桩的距径比、长径比、桩数等。其存在的问题是对于长桩,特别是桩侧土较好的长桩基础,计算沉降量与实测值误差较大,统计结果发现计算值大, 而实测值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上部结构的荷载借助于侧摩阻力传至承台投影面积以外,使桩端平面的计算附加应力远小于实际受力。3结语本文对目前国内外桩基础的沉降计算理论进行了分析,包括单桩和群桩的沉 降分析, 并对它们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进行了论述,但应该注意,在实际中,要 采用何种理论要看 实际的情况而定。参考文献:1.宰金IN,宰金璋.高层建筑基础分析与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3.2L马克生,龚晓南.模量随深度变化的单桩沉降.工业建筑,2000Vo

13、l. 30 No. 1.3 .毛泽华摘译自Geotechnique) , 1999(4)国外公路,2000Vol. 20No. 4.4 .桩基工程手册编写委员会.桩基工程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5 .何颐华,王铁宏.大直径扩底桩承载力及沉降变形的计算.建筑山结构学报.Vol. 14. NO. 26黄强.桩基工程若干热点技术问题 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6.7陈龙珠,梁国钱,朱金颖.桩轴向荷载一沉降曲线的一种解析方法J.岩土工程学报,1994 ( 16)8夏锦红,姚小军.桥梁桩基沉降计算方法研究.平原大学学报.200710)9韦登,徐远前,陈福江.浅析群桩沉降计算方

14、法,四川建筑,200811)10李朝晖.关于桩基沉降研究现状,工程建筑,2009 (6)11王宏凯.试论建筑桩基在施工中沉降问题及解决办法,赤子, 2009 (8)12赖琼华.桩的P-S曲线计算方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22(3) : 509s 51313赖琼华.桩的沉降计算在工程中的应用,广东水利水电,2002陈国兴.高层建14筑基础设计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5复习教程编写组.注册岩土工程师专业考试复习教程 M.北京.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八16赖琼华.岩土变形模量取值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1 (增)17李素华,吴世明,刘忠孝,工程桩质量检测技术中的若干问题探讨J.岩石力 学与工程学报,2002, 21 (1)18蒋企,古晋雄,戴永相等.桩基施工质量监督的新途径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8, 17 (3) : 341s34419徐礼华,刘祖德,茜平一 .上部结构-桩基础-地基相互作用体系地震反应分析J1.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 21(11)20 陆培炎,徐振华.地基的强度及变形计算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197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