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教案刻舟求剑教案 篇1 《刻舟求剑》这篇课文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进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是在船上刻了一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这个寓言故事,讽刺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变化的人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段,讲述有个人过江时,把宝剑掉到江里去了第一句话就点明了这个人是“坐船过江”,显然船不是静止的,实在行进着的第二句话说他因为“不小心”,“挂在身上的宝剑掉进了江里”第二段,那个人没有着急,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一点儿也不着急”,说明了他认为自己有找到宝剑的把握第三段,讲有人劝丢剑人赶快捞,对他刻记号的做法不理解有人”指的是同船的人第四段,讲那个丢剑人讲述自己的道理他说“在船上刻记号”,船靠岸后按记号打捞,“准能”把宝剑捞上来准能”就是一定能的意思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刻、剑、舷、催、捞、掏;掌握“刻舟求剑、掏出、船舷、捞上来、准能”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剑”的含义,体会寓言故事中蕴含着的道理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4、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思考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难点: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和玩具宝剑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题导入: 1、小朋友们喜欢寓言故事吗?你们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呢?寓言都很简短有趣,又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今天老师将带着大家一起走进一个非常有趣的寓言故事——刻舟求剑齐读课题) 2、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探讨这篇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2、出示生字词语,多种方式认读生字及新词 3、默读课文 要求:把文中读不懂的地方画下来或提出来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同桌互读课文 思考: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看《刻舟求剑》的动画片,复述故事 (1)、播放《刻舟求剑》的动画片,学生边听边想 (2)、指导复述方法 (3)、同桌互相复述 (4)、全班交流 3、指导朗读 (1)、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2)、全班交流,表演故事 请4名同学表演故事,教师和其余同学朗读叙述部分 4、思考:那个人准能把宝剑捞上来?为什么? 教师小结 四、拓展想象 小组讨论: 1、那个人没有捞到宝剑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2、一起坐船过江的人看到他没有捞到宝剑会说些什么? 五、全课总结,揭示道理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知道“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吗? 2、学习了这则寓言,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小结:你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知道这个道理,在生活中还能犯“刻舟求剑”的错误吗? 六、作业 1、请同学们回家后,把这个道理告诉你的爸爸妈妈,跟你的弟弟妹妹讲一讲这个故事,让他们在生活中别犯“刻舟求剑”的错误,好吗? 2、预习《揠苗助长》。
板书设计: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船 ————移动 记号 捞不到 剑 ———————→静止 刻舟求剑教案 篇2 一、素质教育目标: 1、背诵、默写《刻舟求剑》 2、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翻译 3、分析课文,提示寓意 4、培养学生联系客观实际分析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掌握课文中的常用的实词、虚词的翻译 难点:对寓意的理解 疑点:通顺流畅地用白话表达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阅读讨论课 三、媒体平台: 1、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2、多媒体课件撷英: (1)课件资讯 (2)素材储备 初中语文朗读磁盘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我国古代有许多寓言故事,它通过简单的故事寄托深刻的道理,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刻舟求剑》这篇寓言故事。
2、课前热身 我国寓言故事有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智子疑邻等) 3、查字典,读准下面字 遽契其舟 坠于水 涉江 六、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1)听朗读磁带读课文,听清语气语调、节奏、句子的停顿 (2)运用勾画圈点的读书方法朗读课文 (3)采用生疑发问的读书方法,进一步深入课文内容,发现疑问和问题,准备讨论 2、四边互动 (1)请同学齐声朗读课文 明确: 把“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反问语气读出来 (2)现在请同学看课文,利用书下注释,查工具书,四人一组用白话文说,教师巡回释疑最后由一名学生翻译,同学教师指正 (3)请完成下面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遽契其舟 不亦惑乎 2辨别“其”和“之”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 自度其足 至之市 其: 之: 何不度之以足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是吾剑之所从坠 4、请思考“探究·练习” 明确渡江的楚人根据在船边的记号下水求剑,除白费力气之外,是不会有其它结果的。
如果在静水中不动,他刻的记号还有帮助记忆的作用;但他搭乘的船在江中横渡,船靠岸之后,原来刻的记号早已不是剑坠之处,他仍然从此处下水找剑,不是很糊涂吗?很显然,这则寓言讽刺的是那些固守陈规陋习,不懂得根据变化的情况改变看法或办法的蠢人 语文教案-刻舟求剑 标签: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刻舟求剑, 5、请背诵《刻舟求剑》 明确两个人一组,一人背,另一人提示或纠正,直到流畅无误,背得烂熟为止教师抽查学生 七、学习小结: 1、内容小结 文章通过“刻舟求剑”的故事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 2、方法归纳 (1)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2)联系实际,提示寓意 3、延伸拓展 八、链结生活 链结:你是怎样看待“刻舟求剑”?请联系生活加以讨论 九、实践探索 1、实践活动:把这个故事讲给小孩、爸、妈、爷爷奶奶听,让他们从中吸取教训 2、巩固练习:回家搜集寓言故事,并能用白话讲出来,同时能说出它的寓意。
十、板书设计 人物:楚人 事件:求件 结果:没找到 寓意: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观念和方法 刻舟求剑教案 篇3 师:这两位学读得很好我再请同学们读一遍课文读的时候要边读边想,课文里有哪些问题不懂,用笔画下来,等会儿提出来我们一块解决,(全班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师:好!我们比一比,哪个小朋友最会读书,能提出最有价值的问题 生:我不懂“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 生:什么是“船舷?” 生:老师,宝剑掉进江中,那个人为什么不快捞,而在船舷上刻记号呢? 师:这位小朋友真能干?还有疑问吗? 生:这个人把宝剑捞上来了吗?为什么? 师:你真了不起,能提出这样关键的问题大家还有疑问吗?(生无语) 师:大家提出这么多问题,好要靠小朋友自己解决请你们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通过看图,联系上下文想想提出来的词语在文中是什么意思?自读课文后,组内讨论,找出答案自由朗读,讨论后举手) 师:哪位小朋友当小老师,帮我们解答这些问题呀?我们先来说什么是“船舷“。
生:船舷就是船的边 生:船舷就是船两侧的边,(在挂图中指出船舷),这就是船舷 师:有同学提出:“为什么宝剑掉到江里,那个人不赶快捞,而是在船舷上刻记号呢?”(讨论回答) 生:我想是那个人把捞宝剑的办法想好了 师:那他的办法是什么? 生:(七嘴八舌)先在船舷上刻记号,等船靠了岸,再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把宝剑捞上来 师:对了,这就是他不着急捞宝剑的原因你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老师,我想这个人说话的语气一定是非常慢,而且很自信我想试读一下有感情地朗读三四自然段) 师:他读得怎样? 生:语气读不够强烈 师:同学们先把三四自然段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同桌分角色朗读学生自由朗读) 师:我发现这两名小朋友读得不错,请你给大家读一读分角色朗读) 师:我们一起把这部分课文读一读,开始 师:他能把宝剑捞上来吗?我们先看录象课件演示船移动)大家先讨论一下,(组内讨论)谈谈你的看法吧 生:我想他不能把宝剑捞上来,因为……(有些紧张,回答不出来) 师:不要着急,先坐下想想,一会再说。
生:因为船移动,船舷上的记号也跟着移动,所以他不能把宝剑捞上来,(同组人主动补充) 生:我想他也不能把宝剑捞上来因为这宝剑是在船过江的时候掉的,而这个人却在上岸后从刻记号的船舷上跳下去,人和船移动了,而宝剑没有移动,所以他不能把宝剑捞上来 生:(刚才紧张的同学)我想好了因为船、船舷上的记号、人都移动了,只有掉在江里的宝剑没有移动,所以等上岸后从刻记号处跳下去肯定捞不上来 师:你们说得太精彩了!有你们这样聪明而好学的学生,我感到骄傲和自豪! 评析: 1、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的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教会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合作探究,使学生自己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