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适应性分析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62875250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2.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铁路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适应性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铁路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适应性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铁路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适应性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铁路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适应性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铁路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适应性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铁路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适应性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铁路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适应性分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铁路高性能混凝土夕卜加剂适应性分析本文结合高速铁路建设施工的工程实践,从外加剂性能、水泥、 掺合料、骨料、拌合工艺等方面分析适应性差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适 应性问题的相关措施。1. 聚羧酸混凝土外加剂的适应性问题所谓外加剂的适应性是指外加剂在相同的条件下,因水泥不同而 造成使用效果有较大的差异、甚至是完全不同的程度。聚羧酸外加剂 通过近两年来在铁路建设工程中的大量应用和在高速铁路工程中的 试验,证明其适应性相对较差,其混凝土原材料组分、产地等因素的 微小变化都会造成新拌混凝土性能出现变化,这一特点与茶系减水剂 具有较强适应性和稳定性的特点截然不同。而解决这一问题不能局限 在试验各组分之间的搭配和

2、频率的更换材料方面,必须突破旧的思维 方式,从发展的、整体的、宏观的角度做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才能 促进聚羧酸混凝土技术协调发展。2. 影响适应性的主要因素及改进措施2.1外加剂自身因素2.1.1质量有待提高 从聚羧酸外加剂在我国的发展现状看,生 产聚羧酸所用的聚乙二醇(统一简称为聚醚)等主要从德国、日本、 韩国等国进口;另一主要原材料甲基丙烯酸正处在引进和消化、扩大 规模的过程中;其他单体与辅助原材料如进口则材料成本高,而国内 生产则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原材料的不确定性使聚羧酸外加剂的质 量良莠不齐。再者从生产过程一直是控制聚羧酸生产的难点与重点, 酯化产物的质量及其稳定性对于最终减水剂产品的

3、质量及其稳定性 的影响很大。“大单体酯化+混合单体聚合”的方法是目前较多的外加 剂厂商采用的主要合成方式。许多厂商忽视产品科学合理的“分子结 构设计”及外加剂与混凝土的适应性研究。2.1.2改进的措施 选择先进设备特别是要采用完好无损、质 量过关的搪瓷反应釜。选择质量稳定合格的单体进行合成。加强 合成技术与工艺的研究,设计科学合理的“分子结构”和简便实用的 合成技术工艺。加强反应过程温度等条件的控制,严格控制用水质 量。加强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和出厂质量检验。提高供应商的现场 技术服务质量,加强适应性的研究和改进。2.2水泥与聚羧酸外加剂的适应性2.2.1造成适应性差的原因 社会原因。目前对外加剂

4、与水泥之间的适应性问题缺乏系统的 研究,本来应进行水泥一外加剂一混凝土一高耐久性工程结构 的整 体性研究,但由于分属不同领域,造成工程技术人员“隔行”。例如, 随着高速铁路建设的发展,工程结构设计人员要求设计使用100年以 上的混凝土工程结构,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必须从原材料的质量、混 凝土致密性、严格的生产的工艺等方面下工夫,而绝大多数的结构设 计人员并不太了解目前聚羧酸外加剂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和适应性、敏 感性问题对混凝土结构造成的危害程度:施工一线的试验检测人员不 了解水泥的生产过程和化学组分对外加剂的适应性有哪些方面的影 响,无法要求水泥的生产者采取措施生产高性能混凝土技术要求的低 碱、低

5、热水泥:水泥的生产者不了解混凝土技术的进展情况,更不了 解迅速发展的聚羧酸外加剂技术和高性能混凝土,只是在利益的驱动 下片面追求水泥的早强、超细化。再加之应用我国试验检测外加剂是 否合格时,采用基准水泥和工程水泥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因工程水 泥与基准水泥在化学成分、掺合料、生产工艺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即出厂前用基准水泥检测合格的外加剂在现场有可能不满足现场水 泥配制的混凝土的技术要求;用基准水泥检测不合格的产品而现场使 用时却又可能合格。结果就发生本来具有杰出减水性能的聚羧酸外加 剂适应性差、敏感性强、浆体性能损失快等许多难以控制的问题。 技术原因:水泥影响聚羧酸外加剂适应性的因素主要有:

6、a水 泥的化学组分;b调凝剂的类型及分子结构形式;c助磨剂、活性混 合材料、非活性混合材料和熟料的掺量及类型;d水泥的碱含量;e 细度;f使用时的温度等。水泥是一个地域性很强的产品,由于不同 地域生产水泥熟料的原材料矿物质组分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而这些 矿物质组分中某些组分(C3A、C4AF、C3S、C2S等)微小的变化都可 能引起混凝土性能的巨大变化,同时调凝剂石膏结晶形态的不同(吸 附能力 CaSO4)CaSO4 - 1/2H2OCaSO4 - 2H2O)、水泥中碱含量 (Na2O+0.658K2O)的超标、助磨剂的掺入、细度不断升级、使用前 水泥余热较高等都可能影响到外加剂的适应性,都可

7、能引起混凝土坍 落度的保留值、流动度、扩散度和粘聚性等发生巨大变化,显然要求 聚羧酸外加剂需克服不仅由水泥所造成的如此多的不利因素是不现 实的,要确立“外加剂的适应性是一个相互适应过程”的观念,大力 开展水泥与聚羧酸外加剂的适应性研究。2.2.2措施: 改进水泥生产技术,生产低热水泥、低碱水泥、细度级配化水 泥、与聚羧酸相适应的高耐久性混凝土水泥。 在实践中加强水泥研究人员化验人员、外加剂供应商技术服务 人员和现场试验人员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逐步探索聚羧酸与水泥相互 适应性的内在因素,不断发展水泥生产技术和改进外加剂合成技术。 尽量避免由于水泥组分的不断调整引起外加剂的极不适应,在08年 初施工

8、中,前期水泥的早期强度高后期强度富余量小,为改变这种现 状,水泥厂用两个月的时间逐步调整水泥组分比例,严重影响了混凝 土拌合物性能,保坍性差,后来在水泥出厂合格证上发现了水泥组分 的持续调整,现场试验人员、外加剂供应商技术服务人员和水泥厂的 研究人员及时进行了沟通,固定了水泥组分比例和生产水泥用的各种 原材料产地,迅速改善了混凝土的拌合物性能。2.3其它材料组分对外加剂适应性的影响2.3.1原因分析: 经现场试验,骨料中影响聚羧酸外加剂混凝土性能的主要因素 为骨料的含泥量,随着含泥量的增加,混凝土的流变性能会成倍的降 低,同时骨料中的泥质种类、粉砂粒、石粉对聚羧酸外加剂适应性的 影响也很大。

9、外掺料中影响适应性的主要是外掺料的烧失量和细度,烧失量 越大,混凝土的流变性损失越快。 粉煤灰是电厂的副产品,不同的煤质对混凝土的拌合物性能影 响也很大。2.3.2 措施: 选用合格的骨料或对骨料进行清洗。 在一定范围内可通过降低砂率的办法尽量减小含泥量的影响。 在满足技术规范的同时尽可能的选择烧失量小的掺合料。 在选用两种以上的掺合料时,尽量减少造成外加剂适应性差的 外掺料地掺量。 保持煤源产地的相对稳定也是提高其适应性的一项重要措施。2.4工艺性因素对适应性的影响高性能混凝土初期性能直接影响到硬化后的混凝土的性能及耐 久性,特别是含气量;当混凝土经过一段距离的运输和高温环境时, 其初期和易

10、性和流变特性发生很大变化,含气量的大量损失,造成混 凝土流动性、可泵性的降低和耐久性的急剧下降。合理的投料顺序和 适宜的拌合时间也是影响混凝土拌合物性能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冬施 期间,应根据相关规定及时调整投料顺序增加拌合时间也是非常必要 的。在采用混凝土罐车运输时可在混凝土浇注前10分钟使用二次掺 入法,这样不降低混凝土耐久性能并改善流变特性,经济性也是很可 取的。3、结束语总之,聚羧酸外加剂的适应问题远比茶系减水剂复杂,要解决其 适应问题必须在深入研究的同时,运用系统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它的 适应性问题,确立外加剂与混凝土各组分之间相互适应的观点和理 念,强调水泥技术、外加剂技术与混凝土技术的协调发展,这样才能 真正促进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的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