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这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 ,表现在教育活动中就会有偏重个人或偏重社会的不同价值取向本文阐述了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本质 ,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历史衍变过程 ,最后讨论要正确处理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两种不同教育价值观的关系一、个人本位、社会本位的本质个人本位是指以满足个人需要为导向的一种价值取向 , 教育的个人本位就是要围绕个人的需要和兴趣来进行运作 ,它更多的时候是为了促进个体的发展和完善 ;社会本位是以社会的需要为导向的一种价值取向 ,教育的社会本位就是教育要适应社会的需要来培养人才 ,它要求教育要突出社会的需要 ,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来规定教育的目的、 内容和人才规格 教育价值观的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 主要区别 即体现在教育培养的人是 为了自身的完善和幸福而接受教育 ,还是为了最终服务于社会而接受教育个人本位教育价值观观点立足于个人 ,突出的是个人的利益、权利、兴趣和爱好 ,社会参与和自我实现因此在教育中 ,则更强调个人理智的发展、品质的形成和个体潜能的发挥教育目的、课程设置、管理制度更注重个体的兴趣、爱好和个体差异性社会本位教育价值观观点从社会的角度看待教育 ,认为社会决定了个体的发展 ,个体的发展必须以社会的需要为目的 ,因此在教育中 ,更多地强调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不论 办学模式、专业设置、人才规格等各个方面都要以社会的需要为主 ,个体处于从属的地位个人本位、社会本位的衍变历程在中国 ,教育价值观的社会本位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个人本位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有一定的发展 :在我国最早的高等学校辟雍和泮宫中 ,采取的是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目的是为了按照未来的统治者要求来培养接班人 ,因此在教育中绝不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学习春秋战国时期 ,私学兴起 ,养士盛行 ,教育没有一定的定规 ,更多的是为了个体的完善 士人们只有通过自身的完善 ,求得诸侯的赏识 ,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这一时期 ,不仅各个 诸侯要有自己的个人本位 ,而且每个思想家、教育家以及众多的学生也要求有自己的个 人本位但是 ,各个诸侯的个人本位实际内含着社会本位的萌芽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是处于以个人本位为表现形式 ,以社会本位为发展方向的阶段秦朝建立了强大的中央政权 ,在文化教育上实行统一 ,坚持的是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汉代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兴太学”、“举孝廉” ,同样是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 取向隋朝 ,创立了科举制度 ,是在制度上对社会本位予以了确定 ,只有符合国家的要求 ,才能取得功名 ,才能做官。
科举制的创立强化了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隋唐之后 ,一直到清朝 ,封建王朝为了强化王朝集权意识 ,一直强调的是社会本位教育价值观 [1]由此可见 ,在我国封建社会中 ,社会本位教育价值观长期占主体地位 ,个人本位在书院繁荣时期曾出现过与社会本位教育价值观的抗争 ,书院教育使得个人本位的教育和社会本位的教育出现了并列的局面 ,自此以后 ,个人本位观得到了提倡和发展在西方 ,教育价值观的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在不同历史时期各有侧重 :雅典的自由教育是西方个人本位价值观的源头 ,斯巴达的军事教育是社会本位价值观的开端在西 方教育史上 ,典型的社会本位观代表人物 是柏拉图、洛克和赫尔巴特等 ,典型的个人本位 观代表人物 是卢梭和斯宾塞等柏拉图的名著《理想国》 ,其中体现出了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理想国所需要的哲学 家和军人 , 国家的教育就是要使不同的人恪守本分 , 遵守统一的社会规范 ,服从国家的需要 ,要能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 尽自己的本分 ;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指出 ,教育要培养资产阶级与贵族联合专政所需要的统 治人才 ,这些人才既是资产阶级中的贵族 ,也是贵族中的资产阶级 ,体现了资产阶级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资产阶级追求的行为规范 ;赫尔巴特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 ,他在政治上拥护贵族统治 ,也不希望时局发生动荡 教育上主张要培养真正善良的人 ,这种人应该安分守己 ,惟命是从 ,既不怀疑现存的社会 秩序 ,也能遵守并服从既定的法制。
如上所述 ,社会本位教育价值观都要求个体服从国家的需要 ,都强调个体的社会化避而不谈个体的需要和意愿个人本位教育价值观代表人物卢梭是法国资产阶级激进的启蒙思想家 ,他反对腐朽的封建经院主义教育 ,建立起反封建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卢梭的自然、自由的教育 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人、自然和事物要使儿童获得良好的教育 ,就必须使这三个方面以自然教育为轴心协调一致 ,使教育与儿童的天性自然发展一致起来卢梭推崇自然 ,反对外在人为的灌输和束缚 ,主张人的自由发展 ,反对对儿童进行强制性的教育个人本位教育价值观的另一代表人物斯宾塞是英国著名的资产阶级哲学家和教育 家,他认为人要充分利用优越的社会条件 ,完善自己 ,享受生活因此 ,斯宾塞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完善的生活做准备的 ,怎样去过完满的生活既是要去学的事情 ,也是在教育中应当去做的事情,是典型的个人本位价值观以此我们看出个人本位教育价值观的代表人物主张创设条件满足人们的个性自 由 ,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从人类自身的需要出发 ,按照自然的特性对学生进行教 育,而反对用国家的需要来限制人们个性的发展无论是中国教育发展历史还是西方教育发展历史都表明 ,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教育价值观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表现 ,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侧重 ,绝对的个人本位与绝对的社会本位都是不存在的。
三、正确处理个人本位、社会本位的关系无论是个人本位的教育价值观还是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观 ,都没有完全地否认自己的对立面,即个人本位的教育价值观在适当的程度上也有考虑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只是没有把它放在主要的地位 ;同样 ,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观也不是不考虑个人的需要和兴趣 ,也仅仅是没有把个人的需要和兴趣作为出发点和根本依据 ,没有把它放在主要地位四、评价纯粹的个人本位教育价值观和纯粹的社会本位教育价值观 ,都不是全面的科学的教育价值观他们都没有对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做出正确认识与把握 ,在强调 一种成分的同时又将其孤立起来 ,用单一的个性化教育或社会化教育来指导教育 ,因而不能科学地促进教育发展 ,最终会导致对教育发展重要动力的错误理解所以 ,社会本位观不能真正带来社会的健康发展 ,个人本位观同样也不能真正带来个人的健康发展 ,它们各执一个极端 ,也各执一个偏颇 ,实际上反映了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双重偏向 实际上,随着人们对社会历史和教育实践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教育价值观之间关系的认识也在逐步提高 ,今天已经很少有人只坚持某一种价值观而断然排斥另一 种价值观 ,并且 ,对于二者的融合作出了许多探索。
五、展望马克思认为个体与社会是双向制约的关系 ,彼此之间相互依存 ,个体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互为目的和手段在新的历史时期 ,我们寻求个人本位教育价值观与社会本位教育价值观的融 合,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观点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价值观要求坚持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 一,它不是单一的个人本位观 ,同样也不是单一的社会本位观个人自身的发展只有满足社会 发展的需要时 ,个人价值才能实现 ;社会发展也只有建立在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这样的社会也才有希望才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