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导学案样本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62177187 上传时间:2024-02-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55.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导学案样本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二历史导学案样本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二历史导学案样本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二历史导学案样本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二历史导学案样本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导学案样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导学案样本(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历史导学案授课时间:2011年9月日设计人:高二历史组【课题】宋明理学【课标要求】1.了解董仲舒的思想主张2 .知道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措施3 .知道汉初黄老之学的基本史实重重点难点】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前知回顾】汉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及主张;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新课导学】:问题探究西汉的黄动老之学知识梳理背景:西汉初年,经济,百废待兴。为适应政策的需要,黄老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主张:黄老之学强调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_是一种的哲学观作用:黄老政治的实施衰落原因:1)从主观方面,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的需要2)从客

2、观方面,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服务的新的董背景:汉武帝即位后他接受仲,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舒 他 道,舒主张:1)夫人感应: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学说,强化皇权,宣扬o同时,人君必须遵天道,实行.儒2)三纲五常:董仲舒强调君主要以以刑为辅。提出_、“五常”和、:王道之纲为“三纲”意义:汉武帝后,儒学在政治上居于,有利于不口,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靠擦汗标准,从而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知识梳理问题探究重点难点解析1、新儒学(1)主要来源:以公 羊春秋为骨干,融和阴阳 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 想。(2)主要内容:董仲舒新 儒学的基础是

3、“大人感应” 学说,认为“人君受命于 天”,所以应当“曲民而伸 君,曲君而伸大” 0如果人 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来 谴责和威慑;如果人君面对 灾异而不思悔改,就会出现“伤败”,因此人君必须仿 效大道,实行仁政。(3)作用:对巩固国家统 一,发挥了积极作用,这是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主张的 根本原因;“大人感应”学 说,对限制君主权力的过度 膨胀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例题汉代儒学和先秦 儒学的关系是A完全继承B因循守旧C 继承和发展D外在形式的 变化答案C规律方法总结汉代儒学继承了先秦儒学的仁政 和正名的思想,在此基础上 又形成了大一统和天人感 应的新思想。高考典题例一(2004上海4)汉武帝问策贤

4、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引自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的对策A指出了汉武帝的弱点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例二(2004全国m17)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C向西域传播儒家思想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主体例三(2002天津14)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的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民贵君轻”的思想C“性善论”D“大一统”的思想例四(2000全国2)从战国“百家争鸣”至IJ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强化思想控制的加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儒家以外各学派的

5、消亡ABCD例五(2001江西34)试述从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儒家学派的地位和思想内容所经历的变化,并说明原因。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西汉初年,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的思想是A儒家思想B法家思想C道家思想D墨家思想2、黄老之学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他们是A“无为而无不为B“王”与“霸”C“仁”与“礼”D”治身治国”3、黄老之学除了糅合儒、墨、法、道各家思想外,还有哪些思想阴阳家兵家名家佛家ADBCD4、黄老之学强调“无为而无不为,这种哲学观属于下列哪种思想A积极无为B消极无为C客观唯物主义D主观唯物主义5、儒家学说到了汉代被赋予新的含义、即(2)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观点?(3)材料一与材料二

6、反映的观点的目的是什么?A人定胜大B独尊儒术C夫人感应D实行仁政6、董仲舒对儒家学说作了较大的改造,其本质意图是A向汉武帝谋求高官厚禄B发扬光大儒家学说C提醒当权者要实行仁政D使儒学适应政治统一的需要7、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实际吸收了A孟子的思想B荀子的思想C韩非的思想D孔子的思想8、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封建政治开始与儒学密切结合B从思想上巩固了西汉王朝的统C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各方面D促进了民主的自由发展9、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A阴阳家B黄老之学C法家思想D“大人感应”学说10、董仲舒的新儒学包括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儒学ABCD一

7、、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大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臣闻天下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妖孽生矣。此灾害所由起也。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摘自汉书董仲舒传回答:2、分析汉初至武帝时社会 经济

8、的变化与汉初统治思 想的变化有什么关系?汉初至武帝时,社会经 济出现了由残破不堪到一 定程度上国富民丰的变化。 与此相对应的是统治思想 的变化,即汉初盛行黄老之 学,汉武帝时期儒学却取得 了独尊地位。经济的变化为 统治思想的变化提供了物 质基础,而统治思想的变化 正是适应了经济发展的要 求。例题下列有关黄老之 学的介绍,不正确的是A黄老之学适应了西汉强 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 要B黄老之学,对西汉迅速 恢复元气起了积极作用C黄老之学的内容包括 “养身”和“治国”两个方 面D黄老之学不仅包括道家 理论,还融入了儒、道、法 等各家内容答案A规律方法总结黄老之学适用于汉初经济残破的 局面。随着社会稳

9、定、经济 发展,西汉急需加强中央集 权,黄老之学不再适应形势 发展需要。(1)材料一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观点?12、分析西汉由黄老之治到“独尊儒术”的原因。知识拓展对董仲舒新儒学的理解1)“春秋大一统”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r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实质上是思想文化专制。2)既宣扬“君权神授”,又集成和发挥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3)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儒学披上神学外衣。4)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专制王权,因此受到了统治阶级的重视,成为正统思想。知识梳理问题探究考答案1C2D3D4A5c6D7c8D9D10D11、参考答案(1)“天人感应,君权神

10、授(2)大一统(3)用“天人感应”的学说和“大一统”的观点为政治上的大一统服务。12、(1)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为了适应休养生息的需要,黄老之学占据了社会支配地位。(2)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董仲舒重新解释了儒家经典,使之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答案|例一(2004上海4)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引自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的对策A指出了汉武帝的弱点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答案D解析董仲舒的回答实质上是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而此时的儒学经过董仲

11、舒的改造,提出了“大一统”和“天人感应”的思想,恰好迎合了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理论根据的需要。例二(2004全国W17)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C向西域传播儒家思想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主体答案B解析这里的目的实质上就是根本目的。只有B项才能说明问题的本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目的是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的统一。例三(2002天津14)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的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民贵君轻”的思想C“性善论”D“大一统”的思想答案D解析本题的关键是要领会汉武帝“独尊儒术”的目的,即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对儒家的改

12、造正好符合了汉武帝的需要。例四(2000全国2)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强化思想控制的加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景,西汉时期虽然“罢黜百家”,但并不是消灭各家,由此排除。例五答案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变革,百家争鸣,儒家主张仁政,反对苛政,为当时诸家学派之一。秦灭六国,以法为教,徭役繁重,刑罚严酷,儒家学派为统治者不容,秦始皇焚书坑儒。西汉武帝改变无为政策,推行“大一统”,董仲舒为适应政治需要,改造儒家学说,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汉武帝采纳,儒学从此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解析本题从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儒家学派发展演变历程入手,考查了考生对我国封建社会早期政治思想演变线索的再认、再现能力。*BCD答案D解析本题是一道考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点的组合选择题,体现出一定因果关系,难度较大。要对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原因、影响等做出正确分析,同时还要正确理解所处的时代背知识拓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