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练习15苏教版必修2新课标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61484434 上传时间:2023-11-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练习15苏教版必修2新课标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练习15苏教版必修2新课标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练习15苏教版必修2新课标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练习15苏教版必修2新课标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练习15苏教版必修2新课标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练习15苏教版必修2新课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练习15苏教版必修2新课标(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练习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琐屑(xi) 倩影(qin)和谐(xi)薄纸(b)B袅娜(nio) 敛裾(j) 衣裳(shn) 霎时(sh)C踱步(du) 脉脉(mi) 颤动(chn) 渺茫(mio)D点缀(zhu) 挨近(i) 曲折(q) 媛女(yun)【解析】A项,“薄”应读“bo”;C项,“脉”应读“m”;D项,“曲”应读“q”。【答案】B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幽僻诅咒历尽沧桑没精打彩B弥望 斑驳 专心至志 小心翼翼C寂莫 缥缈 游目骋怀 蓊蓊郁郁D嬉游 坐落 迥然不同 豁然开朗【解析】A项,彩采;B项,至致;C项,莫寞。【答案】D3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

2、一项是()A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大致的轮廓)罢了。B但杨柳的丰姿(指美好的姿态),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C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突然看去)像一团烟雾。D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享受,多用于否定)了。【解析】C项“乍看”,起初一看。【答案】C4选出下列与例句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例句: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A欲盖弥彰B弥天大谎C弥补过失 D弥留之际【解析】B项与例句中的“弥”都是“满”的意思;A项,更加;C项,补足;D项,接近。【答案】B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C项,都是圆月;A项,是指男女不拘礼法地表露自己的

3、爱情;指有功绩有文采;B项,指“颜色”的本义,由物体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产生的印象;指光彩、情趣;D项,指情景;指风光景象。【答案】C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B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C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D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解析】A项第一个逗号应为分号;C项第二个逗号应为分号;D项冒号应为逗号,这里没提示或总结作用。【答案】B7下列各句没有运用通感修辞格的一句是()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B鸟抛软语丸

4、丸落。C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D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解析】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C项中运用的是比喻的手法,不是通感。【答案】C8荷塘月色的结尾,作者突然把笔锋一转,联想梁元帝采莲赋和江南采莲旧俗,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借“惦记江南”抒发“今非昔比”的感慨,暗寓现实生活的重压。B对江南的惦念,更足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憧憬。C惦记江南,意在摆脱不平静的心境,借以超脱现实生活的重压。D丰富月下荷塘画面的意境,进一步反衬现实生活给人带来的不快。【解析】C项分析紧扣作者情感的变化,体现了写作

5、的真实用意。其余各项分析都有所偏差。【答案】C9荷塘月色的中心思想有以下几种理解,请选出正确的一种()A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美的深切感受,抒发了对荷塘月色的朦胧美的感受。B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清醒的认识和强烈的愤慨,借讴歌荷塘月色的自然美,抒发了作者对推翻旧制度、开创新生活的追求和向往。C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写,反映了作者对现实不满以及向往中国古代六朝时的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D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的心境,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找精神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理。【解析】D项分析紧紧扣住了作者

6、彷徨苦闷的矛盾心情展开分析,比较全面准确;A项只分析了对美的感受;B项“推翻旧制度、开创新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主观拔高;C项“向往中国古代六朝时的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不当。【答案】D10选出下面表述有误的一项()A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的重要成员,该会是1921年成立的,是我国最早的文学社团。B背影温州的踪迹欧游杂记均为朱自清的散文集。C西洲曲是南朝乐府中的诗,描写一个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D“莲叶何田田”,“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出自西洲曲。【解析】“莲叶何田田”出自古乐府江南曲。【答案】D11从下面两个方面说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的作用。(1)从结构上看,这一句的作用是什么?_(2)从

7、贯穿全文的感情看,这一句的作用是什么?_【解析】关键句子的作用,一方面要照应结构,一方面要照应内容(包含情感)。【答案】(1)从结构上看,“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起了总领全文的作用。(2)贯穿全文的感情是难以摆脱的“不宁静”,是笼罩在作者心头的哀愁。“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奠定了全文感情的基调。从结构上,有前后照应的作用;从内容上,表现了“依然如旧”的场景:作者“不宁静”也“依然如旧”。(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看荷花,宜晨,宜夜。朝晖月色映照下,玉立婷婷,青盖田田,倍添丽色。不过黄昏夕阳中,却也别有风情。近来,炎天溽暑,始终徘徊不去。很想念那片“清风徐来,绿云自动”的荷池。趁着晚晴时

8、分,全家到了植物园。一路上尽念着姜白石(南宋词人)的句子“古城野水,乔木参天”“水佩风裳无数”“冷香飞上诗句”“高柳垂葫,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似乎凉意顿生。溽暑已消。可是,真正面对满塘翠叶红花,却很想叹气!首先,荷叶太挤,挤得每片叶子都不易伸展,很难有“田田”之感。其次,花不是已谢,就是未开,加上刚下过一场雨,一点荷香也闻不到,自悔寻芳到已迟,“冷香嫣然”只是凭想象得之。再放眼一望,池中间居然一大块空白,片叶俱无,真像人头上患上了癣癞之疾,成了不毛之地!据说是水污染的后遗症,真是大煞风景。看荷的心情,到此已索然无味,正预备败兴而返。偏偏一岁半的小女儿面对平生初见的“奇景”,正感动得目眩神迷

9、,不停地说“花花开啦”“蜻蜓来啦!”两条小腿,绕池急奔,兴奋得恨不能纵浪池水中,伴花叶蜻蜓共舞!怕她跌倒,我们也只有绕池一周。这才发觉到池边树下,游人如织,观赏荷塘夕照的人并不少!面向一池翠碧,有人静坐,有人闲聊,有人读书,有人漫步,俱是怡然自得。骤雨方睛,夕阳灿灿如金,荷风阵阵,拂面生凉,老树浓荫,细草柔碧。再细看池中未开的花苞宛如木笔,亭亭擎立,嫣红如染,荷叶上圆珠的闪烁,晶莹如玉。此情此景,确也可乐。忽觉心中阴霾顿消,也想着和女儿唱起歌来:“夕阳斜,晚风飘,大家齐唱采莲谣”原来喜乐悲愁,全在一念之间。一年好景,一岁繁华,本无须远求,只要以不沾不染之心,巨细无遗的眼,真正去领略,就是福气。

10、12(1)“不毛之地”在文中的意思是_。(2)“黄昏夕阳中,却也别有风情”的“风情”是指_。(可用文中词语稍加组织概括作答。)【解析】(1)可结合“大块空白,片叶俱无”等词语理解。(2)需结合全文分析,文章主要描写荷塘夕照之景:荷风阵阵,拂面生凉,老树浓荫,细草柔碧;池中未开的花苞宛如木笔,亭亭擎立,嫣红如染,荷叶上圆珠的闪烁,晶莹如玉。表达了“此情此景,确也可乐”的情趣。【答案】(1)池中大块空白,片叶俱无 (2)荷塘夕照,确也可乐13第段引姜白石词句,意在表达_。【解析】作者是满怀想念之情去看荷花的,一路上吟咏着姜白石的词句,表现了无比喜悦的心情。【答案】去荷池路上的喜悦之情(或“对荷池的

11、向往之情”)14作者“预备败兴而返”的原因是什么?(概括作答,不要照抄原文。)_【解析】注意“首先”“其次”等提示语后面,作者列举了眼前荷花让自己失望的几种情形。【答案】荷叶太挤,难有“田田”之感;闻不到荷香;因污染而致池中大块空白,大煞风景。15请用“月光如水水如天”为主旨句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要求想象合理,语言连贯,不少于40字。_【解析】展开联想,联想“月光”“水”展现给人们的美的享受,还应注意“月光”与“水”相交融的情景。【答案】 “月光如水水如天”。放眼望去,但见清冷如水的月光,倾泻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月光就像熠熠闪动的江水,江水又仿佛和幽深的蓝天连成一片,整个世界好像都融化在无边的迷茫恬静的月色水光之中,一个多么清凉寂静的夜晚啊!诗人不禁触景生情,感到寂寞怅惘。(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生机勃勃的太阳花一天清晨,太阳花开了,在一层滚圆的绿叶下边,闪出三朵小花。一朵红,一朵黄,一朵淡紫色。乍开的花儿,像霞那么艳丽,像宝石那么夺目。在我们宁静的小院里,激起一阵惊喜,一片赞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